登录 | 注册

版块

没有诗的国家是个哑巴的国家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漫话漫画

2

3212

缘何不见诗
2010-09-30 作者:尹荣方 来源:新民晚报
   
    偶读一位作家之言:“没有诗的国家是个哑巴的国家”,不觉大惊。我们现在不是已经没有诗了吗!你看看身边的杂志、报纸,还有荧屏、电台,虽说内容五花八门,叫人眼花缭乱,然你能看到、读到诗么!我们是不是也成了哑巴国家!
   
    须知我们从前是诗国啊!受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联语溉润的我们的先民,从来就与诗相伴相生,人们离不开诗,从帝王到普通百姓,何人不与诗为伴,以诗为乐。从前外国来华的早期传教士,见到中国的车夫、轿夫在休息的间隙,吟诗消遣,大感惊异,他们若知道《红楼梦》里的小丫环,有的也沉湎于诗,更不知要作何感想了。我们有名的诗人固多如繁星,无名的诗人更不知凡几。从前的人们,或登高而赋,或马上行吟,他们徘徊花下、觅句泽边,我们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楼台厅堂,到处都印上诗的痕迹,我们的民俗风土,也因此多具诗情诗韵。唐朝诗人李涉在九江遇强盗,强盗问他叫什么名字,同行的人回答是李涉山人。强盗头领说:“若是李涉,我们也不夺你的东西了。久闻诗名,就给我们题首诗吧。”李涉欣然应允,题一绝句:暮雨潇潇江上春,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强盗得诗大喜,以牛酒慰劳李涉,拜别而去。
   
    连强盗都爱诗,其他人尚用说么。我们的前人为什么喜欢诗,因为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孔子早就有“兴、观、群、怨”之语,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什么不可借诗来言说呢!古人闲居,类多寻诗;古人聚会,亦常赋诗。诗可表达形上的高致,更是形下的工具,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利器。朋友远游,赠之以诗;父母寿诞,贺之以诗;偶有请托,以诗代柬;或存规劝,便有诗语;赠物受礼、慰问吊丧,无不有诗。诗之用可谓大矣!亲朋辞世,我们用诗挽之,称为“挽联”。蔡元培挽鲁迅联: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史沫特莱挽鲁迅云: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坠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今日八股式的悼词可与这样的挽联同日而语乎!
   
    我国最大的诗人当推杜甫。我读杜诗,觉得是在读杜甫的私人日记,他的游踪、交往、遭际、家事,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喜怒哀乐,虽千年以上,历历如在眼前。读杜诗,最使我感动的是他的真与善。诗的真谛在于展现生活中的人,而非单纯反映人的哲思高致。
   
    诗是我们的一种传统,一种伟大的传统,这种传统的中断让人难过,也催人反思。新诗之不济,我想最大的原因是脱离人民的生活,失却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它跃入了云端,所以跌落至谷底。
   
    其实,旧诗喜好及写作者不绝如缕,如聂绀弩的旧诗,横空出世,从他的身上,我们领教了旧诗的生命力。我希望我们的报刊杂志,能稍留版面,给旧诗些许空间;而学校等地,亦应略增时间,教授旧诗,使我们的传统延续,诗国的名声不坠,岂非大好事!因为无诗的国家,不仅形同哑巴,它还如同山无烟霞、水无波澜、花无芳香、月无幽光一样,缺少气韵,绝不风雅。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布告发表于2011-01-12 22:27|

    缘何不见诗
    2010-09-30 作者:尹荣方 来源:新民晚报
       
        偶读一位作家之言:“没有诗的国家是个哑巴的国家”,不觉大惊。我们现在不是已经没有诗了吗!你看看身边的杂志、报纸,还有荧屏、电台,虽说内容五花八门,叫人眼花缭乱,然你能看到、读到诗么!我们是不是也成了哑巴国家!
       
        须知我们从前是诗国啊!受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联语溉润的我们的先民,从来就与诗相伴相生,人们离不开诗,从帝王到普通百姓,何人不与诗为伴,以诗为乐。从前外国来华的早期传教士,见到中国的车夫、轿夫在休息的间隙,吟诗消遣,大感惊异,他们若知道《红楼梦》里的小丫环,有的也沉湎于诗,更不知要作何感想了。我们有名的诗人固多如繁星,无名的诗人更不知凡几。从前的人们,或登高而赋,或马上行吟,他们徘徊花下、觅句泽边,我们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楼台厅堂,到处都印上诗的痕迹,我们的民俗风土,也因此多具诗情诗韵。唐朝诗人李涉在九江遇强盗,强盗问他叫什么名字,同行的人回答是李涉山人。强盗头领说:“若是李涉,我们也不夺你的东西了。久闻诗名,就给我们题首诗吧。”李涉欣然应允,题一绝句:暮雨潇潇江上春,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强盗得诗大喜,以牛酒慰劳李涉,拜别而去。
       
        连强盗都爱诗,其他人尚用说么。我们的前人为什么喜欢诗,因为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孔子早就有“兴、观、群、怨”之语,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什么不可借诗来言说呢!古人闲居,类多寻诗;古人聚会,亦常赋诗。诗可表达形上的高致,更是形下的工具,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利器。朋友远游,赠之以诗;父母寿诞,贺之以诗;偶有请托,以诗代柬;或存规劝,便有诗语;赠物受礼、慰问吊丧,无不有诗。诗之用可谓大矣!亲朋辞世,我们用诗挽之,称为“挽联”。蔡元培挽鲁迅联: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史沫特莱挽鲁迅云: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坠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今日八股式的悼词可与这样的挽联同日而语乎!
       
        我国最大的诗人当推杜甫。我读杜诗,觉得是在读杜甫的私人日记,他的游踪、交往、遭际、家事,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喜怒哀乐,虽千年以上,历历如在眼前。读杜诗,最使我感动的是他的真与善。诗的真谛在于展现生活中的人,而非单纯反映人的哲思高致。
       
        诗是我们的一种传统,一种伟大的传统,这种传统的中断让人难过,也催人反思。新诗之不济,我想最大的原因是脱离人民的生活,失却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它跃入了云端,所以跌落至谷底。
       
        其实,旧诗喜好及写作者不绝如缕,如聂绀弩的旧诗,横空出世,从他的身上,我们领教了旧诗的生命力。我希望我们的报刊杂志,能稍留版面,给旧诗些许空间;而学校等地,亦应略增时间,教授旧诗,使我们的传统延续,诗国的名声不坠,岂非大好事!因为无诗的国家,不仅形同哑巴,它还如同山无烟霞、水无波澜、花无芳香、月无幽光一样,缺少气韵,绝不风雅。

    举报 回复

    # 1楼

  • 布告发表于2011-01-12 22:30|

    没有诗,是没了诗意的环境。

    举报 回复

    # 2楼

  • 罗兴发发表于2011-01-13 13:03|

    布先生转这样的帖子,非常好。转帖子,其实也是表明自己的见地。

    孔子自己不著,一生都在“转帖子”,听说中国古书六经《诗》、

    《书》、《礼》、《乐》、《易》、《春秋》都是孔夫子转的

    “帖子”。孔子是通过“转帖子”表明自己的见地,也是推行

    自己的见地。孔子是中国“转帖子”的大王。可见,“转帖子”

    也是一门学问,也可以做学问。例如,你专门收集某人的或某些人

    的某类帖子于某一地,其实,你既是编辑家,也是伯乐了。百度上

    那些编辑,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以前,我还以为是机器自动编辑上

    去的,后来我发现,机器都是人的操作。所以,我在心中尊敬他们。

    布先生像这样转有价值的文化帖子,表明布先生的文化见地很高。


    布先生一直避免传播网奸、卖国贼、变节者、走狗、汉奸的帖子,

    这又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发此帖,表示对布先生的尊敬。

    举报 回复

    # 3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