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吴老画像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25日23点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北国风光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吴冠中散文选》等。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从20世纪80年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
邝飚发表于2010-06-27 18:18|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25日23点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北国风光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吴冠中散文选》等。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从20世纪80年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举报 回复# 1楼
-
邝飚发表于2010-06-27 18:22|
得知吴老仙逝的消息,很伤感……
在美术界,象吴老这样的人太少了……举报 回复# 2楼
-
邝飚发表于2010-06-27 19:14|
这是昨天晚上画的
没有画出吴老的精神
惭愧中……
本贴最后由 邝飚 于 2010-06-28 16:34 编辑过。举报 回复# 3楼
-
漫画特区发表于2010-06-28 15:13|
“北方的狼”肯定是个对《南都》报和邝飚有私愤的人,不然也不会不停地四处发帖发泄!
管理员删你的帖,是有理由的!你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围!
邝飚已经反醒了,他现在已停止这种画法了,你还要闹到什么时候?举报 回复# 4楼
-
邝飚发表于2010-06-28 16:54|
2010年06月28日来源:深圳商报 记者 梁婷
91岁的美术大师吴冠中溘然长逝,掩上人生画卷,让全国上下关心美术事业的人陷入无限悲伤中。虽然吴老生前曾反复交代“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但虚拟的“纪念园”与“追思会”却在网上轰轰烈烈地展开。
“网上灵堂”近十家
据记者统计,目前网民为吴老开设的“网上灵堂”已有近十家,天堂公墓、祭拜网、天堂网等均有专门的“吴冠中纪念堂”,不少网民在上面为吴老“献花”、“点烛”,表达对吴老的追思。百度贴吧的“吴冠中吧”,一夜之间增加了一百多个主题帖,数百人次在上面表达哀思。此外,各大门户网站和艺术类网站都为吴老开辟了纪念专题网页,将吴老生前艺术成就做了详细介绍,吸引了许多追慕吴老的网友留言哀悼。
各界博文追缅大师风骨
而一些与吴老有过交往的人则通过博客来表达哀思。他们当中,有不少是亲身受过吴老艺术教诲的画家。吴冠中的学生杨明义、赵天新等都发表博文将老师的轶事与网友分享,让大家看到一个光环之外、有血有肉的艺术家。赵天新更是将1978年至1980年听吴老授课的笔记原文登在了博客上。“梵高像一只蛾追求太阳,最后被太阳烧死”、“要咬住自然的血管,吸他的血”等等独具吴冠中特色的犀利言语,将一位艺术巨匠深邃的艺术思维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些艺术学者也纷纷在博客中缅怀吴老。比如潘鲁生。两年前他曾为吴老在济南举行的“艺冠中外”展写过文章,昨天他将此文发布在博客上,两年后重读,感慨万千。还有不少曾采访过吴老的媒体人也将自己当年对吴老的专访贴出,比如柴静、周文翰等。“硬老头”的倔强言辞渗透字里行间,然斯人已逝,言犹在耳,让悲恸气氛更深了一层。
微博热衷转发吴老语录
而微博更是网民纪念吴老最有力的工具。至记者截稿之时,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的微博中已有超过5000人在讨论跟“吴冠中”有关的话题。在新浪专门开设的吴冠中纪念板块中甚至有“关于‘吴冠中’最新微博转发排行榜”,排名第一的是来自新周刊的微博,转发量高达2600多次,全文为“‘中国没有鲁迅,这个国家骨头要软得多。所以我讲过很狂的话,齐白石是大画家,我说过一百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当然不好比,但我觉得齐白石少几个对于这个国家关系不是很大,但没有鲁迅,这个民族的心态就不行。’怀有鲁迅情结的画家吴冠中昨晚逝世,享年91岁。”
记者发现,在微博中,博友们热衷讨论的话题集中在两点,第一是对吴老表示怀念,第二是转发吴老的语录,其中“炮轰美协”的言论被提及的次数高居榜首。还有博友从吴老联想到其他文化老人。有一条转载量很大的微博,对过去一年离开我们的文化先驱们进行了统计。短短一年间,丁聪、任继愈、季羡林、杨宪益、王世襄、张仃、华君武、吴冠中等巨匠相继去世,不禁让人发出“大师远去,我辈蹒跚”的感慨。
多个吴冠中纪念展
将陆续揭幕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梁婷)吴冠中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接连两天,上海美术馆三楼的吴冠中画作常设展馆的观众比往常多了许多倍,人们通过欣赏吴冠中的画作来缅怀这位傲骨铮铮的艺术老人。据了解,吴冠中生前已将大部分作品捐赠给各大艺术机构,不少机构都表示今年内将举办吴冠中纪念展以示缅怀。
吴老去世前几小时还在捐画。在他去世当日的白天,他的儿子吴可雨代表他前往香港艺术馆捐赠了5幅作品,其中4件是今年的新作。目前香港艺术馆正在举办“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原定于下月4日结束,但主办方如今决定将该展延迟至8月29日,并且将于8月中旬将装裱后的5件新捐赠作品在同一展览中展出。
吴冠中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杭州也是他艺术起飞的地方。去年12月,吴冠中将自己的56件作品和16件收藏品捐赠给浙江省人民政府及母校中国美术学院,并由浙江美术馆永久收藏。目前,浙江美术馆正在举行吴冠中捐赠展。该馆于11月还将再度举办吴冠中捐赠作品回顾展,目前该馆正向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借调80余件吴老作品。
据悉,目前保利拍卖公司正在筹划给吴老做一个收藏展,希望借这个展览纪念吴老并回顾他一生取得的艺术成就。举报 回复# 5楼
-
邝飚发表于2010-06-28 16:54|
“吴冠中精神”是对中国美术的警醒
对吴冠中先生的去世,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感到震惊。
“虽然人老去世是自然规律,但是人们一直把吴冠中视为一种艺术精神的楷模,何况他去年的大型回顾展、最新的出版物,都让人们相信吴冠中是一个像智慧之泉一样的老人,他不断为我们整理出他的思维、他的睿智以及他对艺术的洞察。”
“他一生坚持艺术理想”
范迪安说,吴冠中先生最可贵的品质是他一生坚持艺术理想,坚持追求真理,坚持探索创新。“吴先生以毕生的精力探索中西绘画艺术的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风格。他的艺术一方面是充满形式美的,一方面又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在经典与大众之间的联系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范迪安说,吴冠中无论在何种条件下,他总是倡导艺术创新,大胆破除陈规,总是愤丑疾俗,敢于吐露真言。他的许多见解和呼吁,是对中国美术的提示与警醒,是一种事业为公的“吴冠中精神”。
“他是真的为艺术而来”
“每一个接触过吴冠中先生的人都会非常难忘与他的交往。”范迪安回忆了今年与吴先生交往的几个片段:
吴先生今年以来身体一直不好,经常住院治疗。他为数不多的几次公开露面,就是到中国美术馆看展览、品艺术。他到场不是应酬,而是认认真真看完所有的作品,我陪在吴老身边,感动至深。
“纯粹而彻底的奉献意识”
2009年,180余件吴冠中艺术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等三家海内外公立美术馆。这是吴冠中先生艺术作品最大规模的一次展示。范迪安说,吴冠中对艺术的价值看得透彻。他的捐赠之举体现了纯粹而彻底的奉献意识。(据新华社)
风筝飞得再高也不会断线
——深圳市文联主席董小明深情回忆吴冠中
记者致电深圳市文联主席董小明时,他正准备前往北京参加华君武的追悼会。十天之内中国连失两大美术巨匠,董小明惋惜地表示:“这真是当代中国美术界的巨大损失。”
董小明与吴冠中有近三十年的交往,并在后者的言传身教中大获裨益。他告诉记者:“吴老有一句名言:风筝不断线。意思是,艺术的风筝既要飞得高远,又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情感之线。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到他的情怀。”
“吴老艺术革新的思想时时鼓舞着我。”董小明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圳提出“城市山水画”课题时,董小明便一直坚持都市水墨画的探索。1995年,他创作了一幅描绘深圳夜景的作品《辉煌》。吴冠中知道后非常赞许。
自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初期以来,吴冠中便非常关心特区美术事业的发展,他曾多次来深参加活动。在世纪之交,深圳开始举办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吴老知道后非常支持。“虽然当时他由于身体原因没法前来深圳,但他多次跟我们沟通,非常关心我们学术展的学术主题和作品,还欣然担任这个展的顾问。”今年这个双年展已经走到第七届,已成为深圳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董小明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见到吴老的情形。去年是吴老的90大寿。1月份吴老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展时,董小明特意赴沪去给吴老祝寿,并给他送了90朵玫瑰花。“当时吴老的精神非常好,没想到时隔一年……他走了,他的艺术精神却会一直屹立于中国画坛之上。”
(责任编辑:王蕊)举报 回复# 6楼
-
邝飚发表于2010-06-28 17:00|
2010年06月28日07:44 南方都市报
郭之纯
盛名冠中外,高格赛真金。6月25日,91岁的美术大师吴冠中在依依不舍中掩上了自己的人生画卷。据悉,大师对身后事的遗愿极尽淡泊平静,要求不设灵堂,不挂挽联,不摆花圈,不开追悼会……
但是,平静离去或许只是吴大师自己的愿望。作为对中外美术界影响极大、在世时身价最高的中国画家,他的驾鹤仙游注定是一桩具有相当轰动性的文化事件。这几天,从其超卓的艺术成就,到其严谨的处世态度,再到其毫不圆通的诤诤言谈,都成为人们追思的对象。特别是后者,也即近年来他对中国美术发展和高等教育所作的那些批评,正令无数人反复地咀嚼回味。
吴冠中对名利虽然淡泊,但对关乎艺术的问题,却一点都不随和。近年来,他激烈地批评中国的美术水平和体制弊端,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虚假的繁荣”,实际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对文化课要求不高的大学艺术类专业只能培养工匠培养不了艺术家,尤其是还公开批评“从中央到地方,(画院)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建议取消各级美协和画院。
这些批评,自然令人很容易想起“钱学森之问”。两位大师所担忧所提出的问题很相似,但细看稍稍有所区别—————吴冠中比钱学森更直接、更尖锐、更不留情面。
这些都是他在耄耋之年所讲出的话语。年虽老迈话语性情却如童稚般率直,如此作为气度,使人无论是否同意其观点,都颇为感佩。特别应该看到的是:首先,作为极具代表性的画家,当代中国美术的整体声誉与吴冠中生前身后所获的评价之间,无论如何都“荣辱与共”,如同“水和船”的关系,水涨方能船高;其次,激烈批评当代整体美术水准、大学艺术教育和艺术市场,所得罪的人肯定非常之多;再次,被其所激烈抨击的中国现行美术体制,实际上对他一直是尊崇有加的,从某些角度看,也可以说他是现行体制的受益者。
面对如此之多如此分明的利害,吴冠中却能够不予理会,勇言无忌,体现出其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超脱、自由与独立。这种精神高度和难得的品格,或是对其作品水平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尤其是,吴冠中并非对外严苛而于己宽松。他的清醒和“苛刻”,同样体现在对待自己的作品方面。比如,吴冠中曾经很多次毁掉自己不满意的作品,根本不管那些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已是真正的“天价”。还有,吴冠中终生献身于美术,却对美术的价值和意义有着近乎苛刻的评价,比如他曾经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强调,“300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绘画和杂文的社会功用是不好类比的,此论未必确然。但相比于某些人的夸张和膨胀,吴冠中对自己的终生职业肯于如此保守地定位,这种内敛和自省的意识,弥足珍贵。
综合看来,吴冠中固然以其作品对美术本身作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而其近年来的这些态度和言辞,对于社会的贡献亦同样不应小觑。对于文化艺术圈中人士来说,吴冠中的清醒、独立和勇气,是一种未能多见的示范;而对于文化艺术的管理体制、发展途径等来说,吴冠中的言辞即或有所偏激,却同样具有丰富的参详价值。
所以,哀悼吴冠中大师的同时,别忘了对他表示最后的感谢。举报 回复# 7楼
-
xueli发表于2010-06-30 13:25|
吴冠中
举报 回复# 8楼
-
蔡联发表于2010-06-30 17:34|
在当代的国画大家里,吴冠中是我最喜欢与最敬佩的。 本贴最后由 蔡联 于 2010-06-30 17:35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9楼
-
邝飚发表于2010-06-30 18:45|
整理出吴冠中的十个“看不惯”,以此纪念敢说真话的个性艺术大师!
1、看不惯 “美协”和“画院”
吴冠中以亲身经历细数美协、画院、文联、作协等各种艺术家组织的“协会弊端”。他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就曾提出“取消画院,取消美协”,“美协是个衙门,文联也是这样。谁都来管文艺,结果文艺上不去!”“国际上很少有这样养的。我亲戚的孩子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他参加美国举办的一个英语考试,其中有一道试题:国家应该养画家吗?这道题真是发人深省。美国并不供养画家,法国也只是给一些贫苦的画家提供廉价画室,而中国却有这么多“养画家”的画院,就好比养了一群鸡,不下蛋。“美协机构很庞大,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很多人都跟美术没关系,他们靠国家的钱生存,再拿着这个牌子去抓钱。”
2、看不惯艺术家被“圈养”
凡是有亲戚朋友的孩子想要报考美术学院,吴冠中一概劝阻。他认为美院教的那一套,是培养画匠而不是艺术家的,一些美院大量招生,都是为了钱!吴冠中说:“对报考美术学院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他讲明利害,学美术等于殉道,将来的前途、生活都没有保障。学画的冲动浇不死,这样的人才可以学。”吴冠中向来强调,艺术家应该是“野生植物”,不是靠“圈养”就能出成果的。他希望社会建立合适的机制,资助、奖励年轻的穷艺术家进行探索。“不要养人,要奖励好的作品。要养会下蛋的鸡。”
3、看不惯自以为是的“画家”
吴冠中说,“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他家中也摆着雕塑家熊秉明所作的牛,从中不难看出吴冠中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推崇。而对鲁迅硬汉精神的继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不断地对一些艺术现象开火。“中国没有鲁迅,这个国家骨头要软得多。所以我讲过很狂的话,齐白石是大画家,我说过一百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当然不好比,但我觉得齐白石少几个对于这个国家关系不是很大,但没有鲁迅,这个民族的心态就不行。”他说鲁迅是自己精神上的父亲,他要做一个有脊梁的中国文人。
4、看不惯没有作品的“硕士、博士”
吴冠中认为艺术院校文化课要求太低决定了大学只能培养出工匠,培养不出艺术家。“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而对于艺术院校的教师,吴冠中照样批评得不留情面:“现在很多大学老师不称职,一定要毫不客气地淘汰。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现在大学都搞综合化,理工科学校都在搞美术学院、艺术学院,老师要评职称,学生要拿文凭,都掏钱在刊物上买版面发作品。全世界很多美术家都没有学位、文凭这些头衔,什么艺术硕士、艺术博士,都比不上作品。”
5、看不惯艺术品价格的“步步高”
吴冠中在听闻曾经充斥着炒作的艺术品市场大幅度降温,在接记者专访时朗声笑道:“好!艺术品市场冷下来了,画卖不出去了——好!”在吴冠中看来,艺术品市场降温,能有效地治治画坛的浮躁风,画家可以安心回去画画了。寂寞的时候往往画得出好的作品来。而只要画家创作出好的作品来,不要怕市场的冷热,真金不怕火炼,真的好东西是跑不掉的。吴冠中说,艺术的冬天考验着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热爱着艺术。如果真爱,就不会放弃。苦难和坎坷是孕育艺术的土壤。感情压抑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那才可能会有好的作品。平淡的人生,平淡的情感,不能出艺术。
6、看不惯拍卖市场上的“心电图”
2005年11月,吴冠中巨幅水墨画《鹦鹉天堂》在北京保利首届拍卖会上以2750万元的价格落槌。吴冠中却对此“天价”不以为然,对记者称这合收藏家口味,自己并不认为这张作品有多好,因为内心流露得不够。吴冠中说:“我现在对拍卖毫无兴趣,拍卖图录也不去看。现在国内的艺术市场有点畸形,人为因素太多,蹿上蹿下的,就像心电图不正常。作品的价值要由时间来验证,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差的,岁月会作出筛选。现在值不值钱无须关心。低了别动摇,高了别太高兴。作为艺术家,他只管把作品留在人间,由后人评说。”
7、看不惯中国艺术的“高价低质”
吴冠中有个著名的论断,就是“中国美术比非洲还落后”,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苦难中成长的。社会是不养诗人、画家的,艺术家没有吃过苦、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是成长不起来的。吴冠中说:“我们以为非洲艺术很落后,后来我到非洲一看,他们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艺术,反而比我们现代很多。我们的人为障碍使我们落后了。”
8、看不惯“流氓美术家”
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冠中说:“你可以调查一下,所有的美术家对美协、画院是什么印象?他们起的作用在哪里?他们为艺术的服务体现在哪里?他们的活动就是搞展览、大赛、评奖。大学扩招成了他们来钱的机会。我每天家里收到的杂志,都是些乱七八糟宣传自己的,这样搞就跟妓院一样了,出钱就给你办。”“这几年,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越建越多,硬件越来越好,但你收藏了很多垃圾,许多东西是走后门凭关系送进去的。现在一些国外美术馆,经常有中国人主动送画,回来就宣传炒作自己。”“有的人左右逢源,既在体制内拥有权力,又享受市场的好处。但在这样一个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环境里,艺术家泛滥,空头美术家、流氓美术家很多,好的艺术却出不来了。”
9、看不惯美术教育必画“石膏像”
画石膏像是目前美术教育的必修课。但吴冠中认为,画石膏像会把艺术感觉都抹杀掉。石膏像是死的,现在要求画的人死扣,要画得正确,要画得像,结果画得越像越没有感觉。艺术需要错觉,没有错觉就没有艺术。艺术要有想象力,要有饱满的情感。艺术家需要有比常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积累。
10、看不惯徐悲鸿和“革命题材”
在吴冠中心中,“徐悲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在一个很重要的岗位上,因此他的力量很大。但是我们提倡百花齐放,什么样都可以,现在的形势我看哪,又把现实主义拼命在抬,画那些革命的题材,这当然可以。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美术的功能像诗一样,当然可以画插图,但这不是它的主要工作,主要的任务是创造美,创造精神世界。但是现在政治上也好,社会各方面也好,没有重视这一点。徐悲鸿可以称为画匠、画师、画圣,但是他是“美盲”,因为从他的作品上看,他对美完全不理解,他的画《愚公移山》很丑,虽然画得像,但是味儿呢?内行的人来看,格调很低。但是他的力量比较大,所以我觉得很悲哀。审美的方向给扭曲了,延安的革命思路加上苏联的影响,苏联的东西还是二手货,从欧洲学来的。这些东西来了以后,把中国的审美方向影响了。”举报 回复# 10楼
-
矫健发表于2010-07-01 10:01|
致敬!
举报 回复# 11楼
-
小梁发表于2010-07-01 10:54|
中国人为什么到了不在官位了、年纪大了的时候,才说真话?
举报 回复# 12楼
-
金鱼发表于2010-07-01 15:42|
吴老,您走好!
举报 回复# 13楼
-
又发现发表于2010-07-02 00:05|
他还是会进步的,要谅解。他有时代的局限性。
他还是懂美的,马就很美。有书法之美。举报 回复# 1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