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文革时期的林彪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漫话漫画

39

31207

历史真相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矫健发表于2009-11-05 15:33|

    历史真相

    举报 回复

    # 1楼

  • 明灯发表于2009-11-07 00:27|

    矫健老师画的真象。
    明灯在此拜师了,矫健老师收徒弟不?

    举报 回复

    # 2楼

  • 又发现发表于2009-11-07 02:02|

    楼头理解了漫画的韵味,很好。
    但还须开拓眼界,多方研判历史人物,要有自己的认识,不可人云亦云。

    所以,我主张漫画人要读书,要有思想。

    举报 回复

    # 3楼

  • 矫健发表于2009-11-07 10:52|

    呵呵。。明灯能喜欢我的漫像,是对我作品的认可!谢谢!我们可以切磋交流画技,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谢谢又发现的指教,了解历史!多读书!呵呵 毛主席说过,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举报 回复

    # 4楼

  • 老油发表于2009-11-07 20:45|

    不够阴,改咪咪眼会好一些。

    举报 回复

    # 5楼

  • 又发现发表于2009-11-08 00:51|

    阴嘛呀? 咋说人家也是抗日名将,不远的将来,必然会对他有更客观的评价。
    相比之下,林父子更像好汉,捧毛只是策略而已,目的还是要把中国引向另一条道路——或许是更人性化的道路。
    571纪要说出了人民心里话,不得不佩服26岁的林公子天才的前瞻性。

    举报 回复

    # 6楼

  • 吴之如发表于2009-11-08 06:51|

    作者: 又发现(2009-11-08 00:51 )  # 6楼  
    老油说话也嫩油
    阴嘛呀? 咋说人家也是抗日名将,不远的将来,必然会对他有更客观的评价。
    相比之下,林父子更像好汉,捧毛只是策略而已,目的还是要把中国引向另一条道路——或许是更人性化的道路。
    571纪要说出了人民心里话,不得不佩服26岁的林公子天才的前瞻性。



    吴之如感言:

    假如“四个伟大”果然“万寿无疆”
    那么
    或许远不止是“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国家前途
    民族命运
    又何以堪

    彭德怀
    刘少奇
    还有后来的“副统帅”
    都企图让民族的巨舸拨正迷乱的航向
    但是他们都失败了
    无论是采取合法的诤谏
    还是非法的“571”

    假定彭、刘能够如愿
    或许中国的历史会向民主政治的方向缓慢演进
    但是
    若林公子的计划成功
    则很可能送走了一代专制君主
    又迎来新的专制国魁
    因为
    民主体制很难由血腥暴力催生
    虽然以客观的历史的眼光看
    “571”奇文毕竟透出了揭开厚重帷幕的光亮

    中国的进步是大势所趋
    中国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
    中国要争取更大更快的进步
    而决不停滞更不倒退
    则离不开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举报 回复

    # 7楼

  • 又发现发表于2009-11-08 14:17|

    但他大书“克己复礼”(保护民族文化),一定不是无的放矢。

    我不敢说林公子的行刺是正当的,但施陶芬贝格的行刺基本上被认为是正义的。

    不能简单的用他所采取的手段光明正大与否定义一个人,要全面评估。

    举报 回复

    # 8楼

  • 吴之如发表于2009-11-08 15:31|

    作者: 又发现(2009-11-08 14:17 )  # 8楼  
    我不敢说林彪得势会走向民主
    但他大书“克己复礼”(保护民族文化),一定不是无的放矢。

    我不敢说林公子的行刺是正当的,但施陶芬贝格的行刺基本上被认为是正义的。

    不能简单的用他所采取的手段光明正大与否定义一个人,要全面评估。




    吴之如感言:

    至少
    从客观上说
    林彪事件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破产
    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得中国的一段荒唐历史
    得以更快地结束

    举报 回复

    # 9楼

  • liyongqiu发表于2009-11-08 16:20|

    历史是人写的,是胜利者写的,历史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举报 回复

    # 10楼

  • 贪吃发表于2009-11-08 18:00|

    历史是失败者的老婆,胜利者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举报 回复

    # 11楼

  • 邝飚发表于2009-11-08 18:27|

    作者: liyongqiu(2009-11-08 16:20 )  # 10楼  
    历史是人写的,是胜利者写的,历史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
    永秋兄说了句实话!



    作者: 贪吃(2009-11-08 18:00 )  # 11楼  
    历史是失败者的老婆,胜利者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
    贪吃先生够幽默!您说的这是万恶的封建旧社会吧?
    现在可是有“婚内强奸”一说……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妇女”们觉醒,还历史真相……

    举报 回复

    # 12楼

  • 老油发表于2009-11-08 22:21|

    作者: 又发现(2009-11-08 00:51 )  # 6楼  
    老油说话也嫩油
    阴嘛呀? 咋说人家也是抗日名将,不远的将来,必然会对他有更客观的评价。
    相比之下,林父子更像好汉,捧毛只是策略而已,目的还是要把中国引向另一条道路——或许是更人性化的道路。
    571纪要说出了人民心里话,不得不佩服26岁的林公子天才的前瞻性。

    ——————————

    用“或许”来说历史我岂止很嫩,简直就不会。

    但凭事实(当然,这只能是听人家说的“事实”)我就知道他很阴。捧毛只是策略而已,这话没错,但在高举的同时迫害一大批老战友难道不阴?以他谋反前的阴毒表现难道能推断出他是一个光明正大的民主人士?

    看人不能看他说了什么,关键看他做了什么?他要谋反肯定要有理论,哪个谋反者的理论不堂而皇之?

    一件归一件,如果不是抗日名将他有资格使阴招吗?历史上有多少个阴毒者是无能之辈?

    论丰功伟绩他能比得上毛泽东吗?能因此而忽略毛泽东的错误吗?抗日名将就不能阴吗?

    如果某人是错的,他的敌人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很可能两个人都是错的。这就是逻辑。

    “或许”之类的虚拟用在自言自语或许有点作用,但古今中外从来就没有人因为“或许”而得到平反的。用动机来评价人与事的思维嫩不嫩我不知道,但从来就站不住脚。

    举报 回复

    # 13楼

  • 老油发表于2009-11-08 22:32|

    作者: 又发现(2009-11-08 14:17 )  # 8楼  
    我不敢说林彪得势会走向民主
    但他大书“克己复礼”(保护民族文化),一定不是无的放矢。

    我不敢说林公子的行刺是正当的,但施陶芬贝格的行刺基本上被认为是正义的。

    不能简单的用他所采取的手段光明正大与否定义一个人,要全面评估。

    ——————————————————

    再如何克己复礼,也和民主道路无关。

    再全面评估也只能用事实评估,如果他没机会做出合你心意的事实,那就是他的活该,这就是无情的历史。

    举报 回复

    # 14楼

  • 老油发表于2009-11-08 22:44|

    林彪,用《围城》的对白来说,那就是一个被骗的骗子。我看“接班人”就是一个骗局。

    老子接班不成儿子就枪班,如此而已。

    上当往往就是因为贪。 本贴最后由 老油 于 2009-11-09 01:34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15楼

  • 邝飚发表于2009-11-08 23:56|

    看这个帖子的回复内容我仿佛闻到了真正论坛的味道了……

    世界观不同,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不同。
    高兴的是,大家都能就事论事,坦诚阐述自己的观点,探讨这些模糊的历史碎片,很有意义。

    还原被胜利者刻意蒙蔽的事件真相是我们追求的目的,让自己混沌的大脑有清醒的机会,很难得,仅此而已。

    举报 回复

    # 16楼

  • 吴之如发表于2009-11-09 06:49|

    能够真诚面对历史者
    才敢于坦然直面现实

    号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人们
    没有理由
    去掩盖历史
    扭曲历史
    甚至编造历史
    伪造历史

    不敢将历史真相示人者
    又如何敢向公众展示
    现实的真相

    “八荣八耻”
    其实不只是对庶民的道德规范
    也应是或者更应是
    对当权者的道德规范
    其中自应包含对人民的忠诚
    只对人民说真话
    决不以谎言糊弄自己的百姓

    以诚待民
    则民必理解并拥护政府
    否则
    便会像今天的某些地方政府
    或中央政府的某些人那样
    诚信丧失而公信力大打折扣

    再英明伟大的政党和政府
    不可能历史上和现实中都不犯错误
    但是犯了错误而能坦诚认账
    进而改正错误
    那么
    就会得到人民的谅解和支持

    文过饰非
    确实是得不偿失的不明智之举

    举报 回复

    # 17楼

  • 蔡联发表于2009-11-09 07:41|

    又上了一堂"如何理性地有逻辑地就事论事"的课,学习!

    举报 回复

    # 18楼

  • 吴之如发表于2009-11-09 15:40|

    [转贴]吴思:看林彪笔记中的官场策略
    文章提交者:汪元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吴思:看林彪笔记中的官场策略

        在给杂志编稿子的时候,看到了共和国历史上正反两个有意思的故事。一个是《安徽日报》前副总编黎洪写的《我也批过彭德怀》,一个是《林彪与个人崇拜》。
       
        黎洪的短文读来有一种痛彻肺腑的力量。他说,当年他仔细研读庐山会议文件,对批判彭德怀的决定怎么也想不通。《安徽日报》的四个编委也找他发牢骚,很愤慨地质问凭什么说彭德怀里通外国。黎洪说,他和他们的想法完全一致,但是却严肃地警告他们,这话不能到外边说。黎洪不敢表达不同意见,还违心地批发了许多批判彭德怀的稿子。四十年过去,黎洪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回首往事,他在文章里痛切地责备自己,话也说得很重。他说:我在总的方面是奴性十足地服从谬误的,没有一次按照党性原则去坚持真理,反对错误。他说,当时在党员干部中,像他这样的至少要占到90%以上。黎洪设想,如果情况反过来,90%以上的人采取坚决反对的态度,中国的历史将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样子。
       
        我非常敬重黎洪先生的忏悔诚意和忏悔深度。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当年他真错了么?他的设想真有可能出现么?我想,那90%的人与他的处境相似,他们的不满只不过是个人的不满。没有组织的千百万不满,其力量与—个人的微小不满没有多少差别,难以对实际状况形成有效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之下,违心的表态,违心的拥护甚至参与,难道不应该看作人们合情合理的选择么?这只是一种潜规则。但这种规则是如此清楚,真实的奖惩是如此分明,实际情形又表明这个潜规则在《安徽日报》社的周围已经生效,在这种情况下,黎洪还应该拿自己的脑袋往花岗岩上撞么?当然,为了漂亮原则敢于以死相拼,这样的人是了不起的,这是不折不扣的道德上的圣人,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不过人们似乎不应该为了自己不是圣人而责备自己甚至痛骂自己。
       
        在1999年第10期的《炎黄春秋》杂志上,刊登了冯建辉先生写的《林彪与个人崇拜》。文章很长,分析得也很透彻。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倒是林彪自己写下的几句话。林彪写道:“党性遵命性也。”“遵命乃大德、大勇、大智。”“民主集中制———服从———纪律,”“勿讲真理而重迎合。”“主席就是最大的群众,他一个人顶亿万人,所以和他的关系搞好了,就等于对群众搞好了,这是最大的选票。”“决议不好也同意———头等意义,不然是书呆子。”
       
        文章责备林彪,说他是两面派,为了个人得失不讲原则。这种责备当然是正确的。以道德的是非标准评判,林彪的这些话很没有廉耻。但是按照真假的标准判断,林彪是否说出了一种真相呢?我认为他所说的正是一种制度运作的真相,他描述了官场潜规则,以及适应这种潜规则的最佳策略。无论任何人入局,从长远的观点看,他必然要采用这套策略,不如此行事的人将被淘汰出局。
       
        不喜欢林彪是可以理解的,把林彪看成一个傻蛋则万万不可。在这位反面教员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出乎意料的东西。

        1959年夏天,在庐山会议上收拾彭德怀的时候,最高领袖决心已定。他要踢开前进道路上的一切绊脚石,在个人专制的体制下,他也完全具备这个能力。这时候,无论是黎洪还是比他的地位高得多的中央委员们,合理的应对策略是不当绊脚石,因为绊脚石将被踢入监狱或劳改场。林彪的对策更进一步,他积极主动地帮助最高领袖清除驾前的绊脚石。他在庐山上当面对彭德怀说:“只有毛主席能当大英雄,你我离得远得很,不要打这个主意。我有暮气,但没有这个野心。”林彪的策略深得最高权力的欢心,他本人也因此取代彭德怀,于庐山会议之后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并主持军委工作。从个人的角度看,林彪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如果我们跳出道德评判的圈子,把这当作一局棋来评论,显然各方的应对都是有道理的,但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林彪的选择比黎洪的选择更积极主动,因此也更胜一筹。相反,永远坚持真理的要求,以人民利益为唯一宗旨的党性原则,则是一种注定被淘汰的自杀策略。当年宋襄公不肯向正在渡江的敌军发动进攻,渡江完成之后又不肯向没有列好阵势的敌军发动进攻,以为这样的策略不道德,毛泽东对这种以道德操守为核心的策略嗤之以鼻,说那是蠢猪的道德。林彪用“书呆子”这个词代替了“蠢猪”,不愧为毛泽东的爱将。不喜欢林彪是可以理解的,把林彪看成一个傻蛋则万万不可。正统党史一直希望人们把林彪当成一个反面教员,的确,在这位反面教员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出乎意料的东西。

    举报 回复

    # 19楼

  • 老油发表于2009-11-09 21:22|

    吴先生所引用的文章其实没什么新意,“厚黑”两字可概而括之。人类社会的前进不一定是完美圣人推动的。但在人民大众具有决定性的能量以及可以释放这些能量的时候,完美圣人所代表的理想与原则,就是一个明确的方向。

    粉碎四人帮的关键人物不是完美圣人,但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们顺应了完美圣人所代表的理想与原则,因而就获得了来自人民大众具有决定性的能量。

    完美圣人所代表的理想与原则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魅力,就是因为其中寄托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书生气的牺牲。如彭德怀、如张志新……,我敢肯定绝大多数人(包括我)都不能做到,但也肯定绝大多数人会敬仰他们。

    反之,那些“厚黑”高手,不管他们有多大的得逞,终究逃脱不了历史的追问!如林彪、如阿扁……

    所谓的完美圣人也不可能是一辈子都完美圣洁,而往往就是在某个重要关头舍生取义。人类崇高的理想与原则之火之所以长明不灭,就在于不断地有人心甘情愿地以生命当作燃料投入其中。

    吾等凡夫俗子,虽贪生怕死,但如能像黎洪一样能有一颗向善的心灵,在没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为理想与原则之火之煽煽风,助助燃,于己于人于世界,有百利而无一害。由此推而广之,普及大众,纵使星星之火也定可熊熊燎原。


    至于说到“接班人”是骗局。我是这样推断的——

    毛不愿做国家主席,但也不让林做。文革前口头说刘是接班人的时候还给刘做国家主席,现在连党章都写林是接班人了却不给林做。这——难道不是一场骗局吗?这就是明白无误地告诉林:游戏结束了。

    彭、刘都逃脱不了用完就废的命运,当林彪意识到自己就是下一个的时候,只有绝路一条了。

    林彪无疑聪明一世,但当他取而代之彭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必然结局呢?利令智昏也!

    到如今,彭大将军依然横刀立马于人民大众的心中,以其勇猛善战,以其坦荡胸怀!而林副主席则给历史留下一付不伦不类的阴阳怪脸,以其傲视古今中外的辉煌战绩,以其不可宽恕与怜悯的可耻结局! 本贴最后由 老油 于 2009-11-09 21:23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20楼

  • 又发现发表于2009-11-09 21:54|

    (博讯boxun.com版权所有)

         一九七一年林彪坠毁外蒙古温都尔汗的「九一三事件」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的极大震撼,及整件事的神秘色彩,使我一直对林彪及其死亡之谜感到无穷兴趣。
         意想不到的是八月底我竟和九一三事件的一个重要当事人,林彪前未婚儿媳张宁在香港见了一面。


               ◆ 林彪案株连三十万人

         张宁这位身世傅奇的女子现已嫁作商人妇,丈夫林赛圃是美籍华人,在美做贸易生意。这次张宁在丈夫陪同下带着三岁的儿子经香港回大陆探亲。
         大陆公布的资料都说,当初林彪独子林立果选妃,最後相中张宁,不但是她人美,而且还很有气质风度。见到张宁,我好奇地打量她,巳有些发胖,但仍然美艳,四十七岁的年纪风韵犹存,想象她年轻时一定美得灿然夺目。

         据大陆一些资料透露,林彪一案株连之广相当惊人,受牵连者竟多达三十万人,绝大多数相当无辜,张宁是其中之一。张生於一九四九年,中共老红军的遗孤,当时是南京前线歌舞团的舞蹈员,她与林立果的结合,完全是不由自主。张宁说其实林家子女,包括林彪女儿林立衡与她的丈夫张青霖都不能像常人一样谈恋爱结婚,他们的婚姻是政治包办婚姻。

         在组织安排下,单纯的张宁一九七一年六月进入林彪家庭时,距九一三事件仅三个月,在这短短三个月中,张宁身不由己地卷进中共权力斗争的风暴眼。她虽然侥俸未上林彪那架三又戟,留得一条性命,但後来却饱受多年的苦难,先是被关押审查了整整四年,接著又长期受到「内控」。张宁回忆说,七一年十一月她从北戴河回到北京,听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王良恩传达关于五十七号文件时,才知林彪全家已坠毁温都尔汗,想到自己竟然和这样一个「罪恶」的家庭联系在一起前途尽毁,痛不欲生下第二天即自杀,但被人救活。


                ◆ 林彪内外判若两人

         她说,她很快明白这是制度问题,林彪父子也是这个制度的牺牲品,应以公平心来对待他们。
         对于被大陆民众视为乱臣贼子的林彪,当年的未婚儿媳显然是很同情的。她说明这不是出于一种亲情,而是由于理解和认识。她见过林彪好几次,林彪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她至今记忆犹新。「他人很含蓄,很内向,还很腼腆,是个虚弱的老人,感觉上也很亲切很好脾气,没有大首长的架子。」最使她吃惊的是林彪完全不像外面见到或外面宣传的样子,而是「内外判若两人」。

         她认为林彪是位极优秀的军事家,但不是政治家,搞权术搞不过毛泽东,也搞不过周恩来,政治上表现最著力的就是文革,但就是这短短几年,林突然攀升到政治最高峰,但又倏忽间一跌到地,粉身碎骨,令人相当感慨。她说,「林彪对国家、民族确实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他也有身不由己的地方,有时他精神相当无奈相当痛苦,以后真相大白。我们会看到林彪也是个历史大悲剧人物。」

         我问她对自己的未婚夫林立果怎样看?她沉思了一下说,林立果是同时代年轻人中的异数,思想超越了时代,在中共高干子弟中还没有一个地位如此高而思想如此反叛的,「五七一工程纪要」中许多批判毛泽东的话确实就是林立果当年对周围人所讲的,但据她所知,所谓的林立果小舰队并没有甚麽成型的政治纲领文件。「五七一工程纪要」应是后来拼凑而成的。至于林彪的妻子叶群,坊间不少书都把她写得相当不堪。比如有本托名叶群一位女服务员王兰多(王的丈夫杨枕纲是林彪的司机,与林彪一同摔死在蒙古荒漠)自传《叶群之谜》,大写叶群色诱秘书,与林彪手下大将黄永胜通奸。张宁说她她认识王兰多,「小王文化低,人很老实」,这些情节是自传作者虚构编造的。「叶群精神空虚无聊,写几首诗给黄是可能的」,但黄永胜极其崇敬林彪,「他怎麽会与他崇敬的首长的夫人上床?相信他也不敢。」


              ◆ 林豆豆不作母亲誓为父雪冤

         在林氏家族中真正与张宁相交很深的是林立衡(小名林豆豆),两名孤女同是林氏灭门惨变的幸存者,感怀身世,同病相怜,相濡以沫,使她与林豆豆结下了深厚的姐妹之情。她一直称林豆豆为「姐姐」,称林豆豆丈夫张青霖为「哥哥」。
         据後来逐渐披露的资料,林彪父女感情相当深厚,但林彪爱女林豆豆却举报父亲逃亡,在父母兄弟惨死後,这位大义灭亲的女儿难道不会感到痛悔吗?
         深知林豆豆情况的张宁说,林豆豆和同时代年轻人一样,所受的教育使她崇拜毛泽东,相信中央,为了保护和挽救自己的父亲才向中央求助,但没有想到会铸下大错,林豆豆是真正「非常非常」後悔。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林豆豆立下誓愿,要用她後半生的全部生命为父亲雪冤,因此她决定不要孩子不当母亲。张宁说,林豆豆外表文弱,而且身体多病,但意志却相当坚强,绝非一个弱女子。二十五年来她一直未停止过向中央申诉,所拟的申诉提纲共八十三条,由于中央不接受,她曾通过关系在北京散发。

         至于中共官方文件对林豆豆「大义灭亲」的嘉许,林豆豆从来不接受。张宁说,每次宣读中央文件,念到「大义灭亲」这样的词句,林豆豆就会失去控制,大声愤怒抗议中央盗用她的名义欺骗世人。

         一九八○年中共公审四人帮和林彪反革集团时,林豆豆多次向中央组织部写信,反对将四人帮案与林彪拉在一起,并要求出庭为指控林彪的有关每一件历史事件作出反证。公审前中组部曾派了三个人到郑州(林立衡七五年後和丈夫张青霖下放该市)听取林豆豆的意见,她谈了很多真相,这三个人大吃一惊,最後说,「如果你们谈的是事实,我们提著脑袋也要向中央反映。」後来林豆豆又向河南省委书记、省长、郑州市委书记谈了三天三夜。

         张宁所讲的林豆豆一直对林彪案喊冤叫屈,大陆的报章也有同样报导,曾作叶群文学侍读的傅伟勋在他所写的《我所知道的叶群》即说林豆豆对审查态度相当不合作,先是拒绝交待问题,受到反复批判後,就大量交代林彪说毛泽东的坏话,后来又不断向中央申诉。


               ◆ 相信九一三事件是冤案

         这一切是否证实一些人(包括笔者)所猜想,林彪九一三事件另有复杂的内幕,林彪根本就是一个冤案?对此张宁不置可否,似有难言之隐。但她强调,官方对九一三事件的说法有破绽漏洞,最近民间提出不少新的资料和看法,官方的态度也是很暖昧的。比如说官方指控林彪槁政变,「他一个国防部长,全党全国的副统帅,有忠于自己的军队,有手下铁杆干将,为甚麽却只让他的儿子去搞?这不是很说不通吗?。」

         张宁认为「在这一事件中,毛林周三角关系起了关键作用,毛确实想整林彪,但是否会把他逼上绝路,我看未必,必然毛为什么要说『天要下雨』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在事件发生后受到很大的精神刺激?周恩来起了什么作用?大家可以去探究。」
         张宁期待有一天真相会大白,这应该是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共同愿望。

    举报 回复

    # 21楼

  • 又发现发表于2009-11-09 22:08|

      《明报月刊》四月号刊载冯咸仁长文《毛泽东与林彪决裂的关键——一九七零年庐山会议目击证言》,读后有鄙见略陈如下。      

           冯文"基于一手材料与现场目击"洋洋洒洒,欲探毛林决裂之关键,捧读之余,果然有毛之闭幕讲话、周恩来之听命调查、以及乱世狂女聂元梓点名批判康生诸条,为前人所未道,难能可贵。然此外大抵转述既有史章,即便有若干其他前所未闻之细节,多无实质性意义,未能一新读者耳目。若以全文观点而论,冯文指责"小肚鸡肠"的林彪包藏野心、"想当国家主席"、"权欲熏心,难以自制";"九·一三"事件前又"企图另立中央,谋害毛泽东,夺取全国政权。"此等论断,纯袭中共中央文件,了无新意。充其量不过是为毛泽东原在事发前就已咬定的,"第十次路线斗争"说,再加多一个注脚罢了。

         其实在林彪问题的评说上,官方一向忌讳莫深,其个中原因不难测知,数十年的林彪悬案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历史公正与征信的问题。林彪以接班人之尊,其权力网络之结构,根深叶蔓,关系着整个高层权力之运作,一旦允许追根究底,则曝光者已不限林彪身后是非的问题,却是毛泽东宫廷政治如贾府般的封建本质,弄得不好,只怕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亦要为之动摇。

         制约和阻碍林彪大狱之探讨的,当然还有一个材料的问题。识者已经指出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四日汪东兴经华国锋之批准,叶剑英、李先念、陈锡联、纪登奎、吴德之同意(按其中叶、汪、陈、纪,另加张春桥等人原为林彪专案组成员),烧毁了"有损毛泽东,有损党中央形象"的档案材料,包括会议记录、会谈记录、录音和信件七十八件;更为紧要的,是林彪在"九·一三"事件之前一段时间与毛泽东、周恩来、江青及汪东兴与等人的往来信件、电话录音、谈话记录等九十二件,早在事发甫后的一九七一年十月已分别交与毛、周、江、汪本人处里掉了。此类销"史"灭迹之举,显非孤立现象。八届十二中(一九六七年十月)前,周恩来就"刘少奇专案组"的调查报告,亲手批示"此人该杀"上呈毛泽东。此一笔迹也于八十年初,刘少奇案平反前后,由邓颍超出面,通过胡耀邦,抽出暗下销毁。

         有此两大天然屏障,欲求林彪事件真相大白,真恐怕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了。然世有不知其然却可知其不然者。林彪何人?林案何如?实不好说,但要说此非其人,不是这么回事,倒也有形迹可察。盖官方所述,无论如何自圆,稍有常识者亦可觉其破绽百出,不足采信。兹单就与冯文有关者,撮取三条说之。

         其一,官方谓林彪是野心家,冯文亦说"权力熏心"。

         试观林彪于建国后,以不世战功自甘寂寞,安然养病,十年未尝问政。直到"大跃进"年代,毛不惬意周、陈(周恩来被迫写检讨、递辞呈,陈云靠边站),硬拉林彪出场,以壮寡人士气,次年又为对付彭德怀,执意要林彪取代国防部长,这时林彪才正式走向前台。然以其多病之身,禁不住仆仆风尘之各地视察,一九六二年上半年已感不支,屡次向毛请辞,总不见允,唯许其长期休假。及至文革起,毛发了"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立意铲除刘少奇,当晚即招林彪。时林仍在大连养病,全然不知八届十一中的议程,但在毛指谕之下,还是无奈的当了接班人和亲密战友。文革期间,除了奉毛之命,上天安门亮相说话或会见外宾外,每日至多半小时听点汇报,余时独自在晦室中钻营他的药典。纵观其建国后的半生,林彪直可谓毛氏宫廷政治中最敏锐的观客,却又是最不情愿的玩家。论者以为林之取代国防部长,正是权力野心之表现,中共党史还大写特写罗荣桓出面反对的事,以证罗之先见之明。殊不知林彪在第一次庐山会议之前,在党内地位已是远远高于彭德怀,部长一职在权力的阶梯中,那能说得上是高升呢?论者更不知罗荣桓(实则还有罗瑞卿)之出面反对者,正是由于林彪无心上任向毛请辞不准,故而转托二罗在毛前代为说项,以期收回成命。再者,一九五七年后吴冷西取代邓拓,又兼新华社长,主持两大官方喉舌,有权列席政治局常委会,然而阳光之下就有这等奇事!吴冷西直到文革起陈伯达的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夺权的近乎十年间,居然不曾在大政所出之政治局常委会上见过林彪。若硬说林彪"权力熏心",这等的权力熏心也真够名实相符了!

         其二,毛主席谓林"急于想当国家主席,急于夺权接班",冯文亦持此见。

         在以党治国的中共体制下,国家主席一向是个无足轻重的虚职。毛在一九五七年五月五日正式提出不当下届国家主席时,其用心绝非放权,而是为了"摆脱"接待外国元首等繁文缛节的"务""以便集中精力研究一些重要问题"。可知毛本不以为国家主席"重要",一九七零年春讨论修宪中不设此一职位时,毛亦说过:要当就让董老当(即那位无关紧要的董必武)。刘少奇所以遭毛之忌,也并非由于披挂国家主席之虚名,乃是毛在一度退居二线之时,授刘以第一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的实权。即使刘之国家主席一职稍挂着几分虚有的尊严,毛说打倒就打倒,哪里管得上宪法上所规定的保护措施和罢黜程序。这位继任的国家主席终于狱死开封的血迹斑斑的前车之鉴,难道林氏就无省于心么?何至于竞蠢若逐臭之青蝇?另者,林办工作人员皆知,一九六八年十月林彪会见外宾,受到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长巴庐库的"热烈拥抱",这位怕光怕凉怕风怕水的副统帅归后即禁不住慨叹:"和洋人打交道,实在受不了!"这类不需矫情的日常语言最能真实反映林氏的爱憎心态。林氏夙以不爱社交见称,其对于外事活动之羞涩,对于外交政策之乏味,知之者皆谓屡见不鲜。而官方对此所据以为铁证者(即叶群告知吴法宪"不设国家主席,林副主席怎么办?往哪里摆?"),更是大有蹊跷。按此一指控,原本根据吴法宪所谓"他们要什么就给什么"这一高压所做的供状,近年来则明言其左右:此话的作者是江西的程世清。据此,则上述指控显然与叶群无关,所谓铁证者,适足以暴露主事者之穿凿附会,虚造事状矣!

         其三,庐山斗争的实质

         历来官方史籍述及庐山,总不外是纠缠称不称天才,设不设国家主席等丈二金刚似的问题,诚然如《明报月刊》编者按所说"高度抽象的语言"。稍微具体些的解说(如冯咸仁文)则进一步点出张春桥在会议上成为众矢之的的事实。总之都归结出:庐山会议是两个反革命集团内的权力斗争。

         然而这一结论,未必妥当,也未必尽然。"两个反革命集团"总意味着一方是"四人帮"。时王洪文未至中央,还在核心权力圈外。其与张春桥之关系也处于捉摸不定之状态,此由他在会上也跟着起哄,支持陈伯达的称天才,令张难堪可知。二者,此一结论仍嫌过于抽象,所言"权力斗争"的内容仍不明确。若说为了继承权力,只怕为时尚早。

         帝王未崩,弃言承继,故此说不若王年一所论"进行权力之再分配"较为贴近实际(然而国家主席既是虚衔,林彪即便黄袍加身也增添不了多少实权,何况他也无意为之。由此可知此中干系,不只是一个权力的问题了。)若说这是一场"文人相轻"的恩怨(此为江青之戏论,说的是陈伯达与张春桥之间的不对头),或说这是一场枪杆子与笔杆子之间的较量,也只见现象,未触实质。

         上述诸见的最大缺陷,在于其意味着毛泽东只扮演一个最高仲裁者的角色;坐山观虎斗,任它两股势力相争;只需中仲裁之时,或各打五十板,或打一方扶一方,总之是个超然物外的角色。这样的描绘显然无法解释毛泽东在庐山这场斗争中所流露的切肤与震动之处。完全不能回答何以毛泽东不惜与副统帅翻脸,不惜葬送一个常委(陈伯达)的政治生命,不惜打击各路军头,不惜违拗"二百多个中央委员"的群情众议,偏偏情有独钟使出霹雳手段出面保驾一个渊源甚浅的张春桥——这样一个极常识又最为关键的问题。

         依我之见庐山会议的这场冲突不仅是"权力之争",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如何对待文革的问题;冲突的焦点也不单是一个张春桥的问题,而是拐弯抹角地涉及康生、江青,而最后不言自明地触及"伟大的天才"的问题。如众周知,江青、康生、张春桥都是先前中央文革的成员,分别是组长、顾问和组员。陈伯达本是组长,没干几个月,就以性格见解歧异,不见容于江青,逐渐从中分化出来,"投靠"林彪。这种"投靠"哪里是毛泽东说的"我的船还未沉,这个老鼠就跑了"那样,只是基于权力的考虑呢?"一组"(毛)的权力当然胜过"二组"(林)。若不是因着识见相近,陈伯达何以会背着毛而转向林呢?

         原来军队系统早自军委八条、二月逆流,乃至武汉兵变以来,就与中央文革杵格不入。四大将(黄吴李邱)在文革初期也饱尝红卫兵造反派文武批斗之苦(其中邱会作最惨,几乎打死)。林彪身为副统帅,在公安六条保护之列,固然不受此罪,其为毛所钦定的为文化大革命保驾护航的接班人,也由不得他公开非议文革。然而私下之间家人却常闻其以"文革大要命"称呼文革;以"武化大革命"形容武斗。掩藏不住骨子深处里对此文革之不感苟同;对于文革的乱局他是深感于心的,在他与徐向前主持制定的抑制中央文革的军委八条得毛批准之后,一向情感不形于色的林彪居然禁不住欢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对于派性武斗,他更加耽心。一九六七年八月曾为此上书但毛不以为意,反而讽刺林彪穷紧张。至于文革破坏生产的那一套,也不符合林的一贯思想。早在一九四五年的七大,他对共产党与共产主义的解释就很别开"生"面:"我们谈政治谈党,首先就是经济问题。我们是拿'产'字作旗帜。我们有的同志实际上不注意'产',忘了本。共产党不注意'产'字那就大大不合格。"继言"我们奋斗的集中目的做什么呢?是要'产'。不是私产是公产;大家发财,大家生活得好,所以要革命。"因此在由他负责宣读的九大政治报告的问题上他支持陈伯达强调"促生产"的起草,而不取"只有(文革)运动,没有目的"的由张春桥、姚文元、康生起草的"伯恩斯坦式的文件"。奈何遭毛否决。林彪这一不忘生产的立场显然其来有自。

         然而在庐山上,这类的分歧,这类对于文革的非议,乃至愤懑,都只能包裹在"高度抽象的言语"中;要不要"三个副词"?要不要天才?要不要国家主席?这些做表面文章的正反双方,当然都不存在忠不忠于毛主席的问题。林彪的军系人马,加上陈伯达、汪东兴,指斥张春桥反毛,当然也是强词夺理,无限上纲。但此一立意打击张春桥的"深层结构",却在于多年积累的对于文革以及"中央文革"的异议。憬然于二月逆流的前车之鉴,批判的火力只能集中于最小的角色张春桥,如叶群所说:千万别点康生的名,更不可触动江青。(至于触毛,那是压根儿连想头都不敢有的!)

    尽管如此,庐山上一旦或明或暗地点名张春桥之后,立即群情振奋激昂,"千刀万剐"之声不绝,"大有炸平庐山之势"。"中央委员们纷纷给政治局写信","批判、声讨……张春桥等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劣迹……异常激烈。"武如陈毅、许世友,文如钱学森、郭沫若在会上都"跳得很高"。陈毅等人与林彪等渊源不深,他于二月逆流后打成"右",却与林彪一向不大往来。何以也会"拥护陈伯达"大批张春桥呢?自然不是一个私人恩怨可解。庐山上所以群情愤激,造成"停止地球转动"似的共鸣,自然是有着共同的"语言",并不局限于林系一路人马。林彪等人的言语既是如此抽象,则共同言语的代表人物当推以敢于直言见称的陈毅。这也是毛泽东所斥"二陈合流",康生所称"二月逆流与八月红流(按原文如此)合流"的旨趣所在。

         由于官方始终未曾公布文献,我们无从知悉江青率领张春桥、姚文元与毛密谈的内容。然而可知者,是自此而后,情势急转直下。说来不巧,这一情势的发展正似一九六七年反文革的二月逆流。毛泽东在二月逆流期间,不惜开罪四个元帅三个副总理,公然宣称:"谁反对中央文革,谁就是反对我。"说来又不巧,这回毛泽东也说:"他们名义上是反对张春桥,实际上是反对我。"(见事后一九七一年八月二十五日毛同华国锋的谈话。)林彪诸人"高度抽象言语"中的弦外之音,终于让"政治慧眼"(此乃冯文中用语)的毛泽东嗅出来了。

         毛泽东毙逝之前自揣平生两大成就,一是解放战争打垮了国民党,一就是开亘古未有的文化大革命,这两宗盖世功勋,绝容不得他人非议。毛尽管赏识邓小平,令其复出主持中央工作,根本条件就是保证"永不翻案",不翻文革的案,一旦嗅出邓"很少讲文化大革命的成绩",立即再度打倒。由此可知,文革者,才是毛的真正痛处,才是他在庐山上所说的"绝不让步的重大原则问题"。也才是他在设下十面埋伏,准备对林彪动手的南巡讲话中所说"三要三不要"(意指林彪如刘少奇一般,搞起修正主义)的矛头所在。

         只有从此考察,我们才能拨开庐山的迷雾,窥见毛的切身之感,是什么触动了毛的真正痛处。这些才是庐山风云的奥妙所在。然则,冯文所欲回答的"毛林决裂的关键"者又岂是"权力斗争"一义所能涵盖。

         当然,这一奥妙不可能由当时的官方披露——一个八届十一中全会出现的副统帅,一个首任的中央文革组长,居然会不满文革,这还了得!今日的官方当然也容不得触此奥妙——阿Q也敢革命,林彪也会反文革,笑话笑话!

         史家办人事,犹如法吏断狱,听其两造之言。二十五年来的林彪大狱迄今但有原告,不见被告。对于林彪其人,对于扑朔迷离的林彪一案,世人所知者,真是少得可怜(包括笔者在内)。只许原告控诉,不许被告发言(林氏后人如林豆豆与张清霖之种种申诉,屡遭官方压制),单以此事度之,则可计其为冤案者,大约不假。虽不中,亦不远矣。细检林彪与周恩来二人之文革言论,相观比察,举凡在保护老干部、稳定局面、缓和毛之激进、稳定军队、制止武斗、力促生产等诸大政策上,二者所持之立场其实差异无几。反之,以抑己扬毛之初衷及批斗同僚之激烈观之,周之较林,实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以身后名声论,一者崇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圣人,一者沦为遗臭万年的反革命阴谋家,何其霄壤之别乎——此冤者一也。

         毛之整肃刘少奇,乃源于刘在调整"七分人祸"大跃进后的国民经济、在包产到户的农村政策、在四清的做法上,与毛歧异,触犯了龙颜。这至少是一条公开的"刘少奇路线",毛要整他还说得上有个根据,说冤不冤,如今也得了平反。相形之下,林彪尽管骨子里也不以大跃进为然,也主张包产到户,但鉴于刘的教训,不惜隐抑私见,处心积虑标榜毛之正确,最后仍落个反毛行刺的罪名、身败名裂的下场——此冤者二也。

         林彪之仓皇出逃,本是毛步步进逼弄出狗急跳墙的结局(毛之手法与先前逼迫达赖出走,或有稍似之处。)事发后之案情,又全凭毛之未审先决、出乎臆想的判令,好事者又据此销毁证据,伪造事状,造成大狱。其株连者,何止千万,而苦主或其家属,死者含恨,生者坎坷。实事求是之不谋,历史公正之义之不张——此冤者三也。

         论者曰:伴君如伴虎。毛泽东以其文采武功,可谓历代君王之冠。林氏以骑虎难下之势,居然仍大搞毛的个人崇拜,真不啻为虎添翼,其折戟沉沙几至灭门的下场,固可谓咎由自取。然而,即以个人崇拜而论,刘少奇、柯庆施、陶铸在崇毛活动上,本有一饭之先的功劳,而周恩来之崇毛又过林之崇毛(对比周在八大二次的检讨与林在七千人大会上之讲话,即可知矣)。但究其实际,始作俑者,正是毛之本人(毛在一九五八年三月成都会议上大讲个人崇拜之必要与个人崇拜之合于马列主义;柯、陶二人就是受了毛的鼓动,跟着大吹起来的。)今人只消翻阅中共中央文献室编就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诸册,看看毛对中央文件的亲点御批(其中毛在秘书拟就或政治局、书记处起草文件中亲自加入"伟大领袖毛泽东教导我们"的字样,比比皆是),就可知毛泽东才是毛泽东个人崇拜的最大提倡家。如此看来,林彪的错误也好,悲剧也好,最终的根源又回到了毛的身上。

       原载《明报》月刊1996年7月号

    举报 回复

    # 22楼

  • 老油发表于2009-11-10 00:41|

    作者: 又发现(2009-11-09 22:08 )  # 22楼  
    孙万国:古有窦娥,今有林彪
      《明报月刊》四月号刊载冯咸仁长文《毛泽东与林彪决裂的关键——一九七零年庐山会议目击证言》,读后有鄙见略陈如下。      

           ……弄得不好,只怕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亦要为之动摇。

    ——————————————————

    海外笔杆子的这类东东,这些年我也看过一些。弄来弄去,无非就是要得出一个“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亦要为之动摇”。

    共产党政权是从枪杆子里诞生的,写几篇文章就能动摇其合法性?让人笑掉大牙了嘛!这样的诉求实在很幼稚,也注定其研究作风之不可能中立客观。

    那些为林彪鸣冤、甚至抹黑周恩来,并希望以此来动摇什么的人,不仅难以立论,同时也实在是毫无政治智慧,根本就不懂中国的国情。依我看,此路不通!

    谁会相信这样的鬼话——在无数忠良被迫害得家破人亡的时候,林彪被迫害成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

    这种思维其实就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目的根本就不在于求实,而在于乱局。其套路无非就是可用的就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不假也值得怀疑。

    这类主题先行而后不择手段的东东,跟四人帮没有多大区别。想打倒一切的人,肯定不是实事求是的人;以这种作派看问题的人,也肯定不会是真正的民主人士。

    言论自由的环境自然方便说真话,但更方便制造狗屎垃圾。所以我说,想在东方文化的根基上嫁接西方的民主,谈何容易! 本贴最后由 老油 于 2009-11-10 07:16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23楼

  • 放大镜发表于2009-11-10 08:51|

    早在一九四五年的七大,他对共产党与共产主义的解释就很别开"生"面:"我们谈政治谈党,首先就是经济问题。我们是拿'产'字作旗帜。我们有的同志实际上不注意'产',忘了本。共产党不注意'产'字那就大大不合格。"继言"我们奋斗的集中目的做什么呢?是要'产'。不是私产是公产;大家发财,大家生活得好,所以要革命。"

    ————————


    大家发财,大家生活得好,所以要革命。说得太好了。比让一部分人先富合理得多。

    举报 回复

    # 24楼

  • 放大镜发表于2009-11-10 09:10|

    多一个林彪,就多一个平衡力量。单一往往容易犯错误。

    举报 回复

    # 25楼

  • 矫健发表于2009-11-10 09:52|

    父亲在80年代对我说过,林彪是历史无法抹煞的军事天才

      父亲与林彪在井冈山时代就相识了。虽然经历了林彪在长征路上关我父亲一个月的禁闭,但是父亲认为林彪并没有错。在父亲的晚年曾经几次和我谈起过林彪,由于离开“9.13”事件已经较为久远,所以评价起来比较客观。

      在父亲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最为崇拜的无疑是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在夺取政权后也是如此。正是无比信赖毛泽东,使他对其他领导人都保持一些距离。直到后来的乱世文革,他既没有去接近红极一时的林彪,也没有敢于去探望一些受到冤屈的将领。

      说到林彪,父亲其实在长征时就有一段特殊的“交往”。这段交往就是林彪关了我父亲一个月禁闭。在林彪“永远健康”到坠机温都尔汗乃至今天,他始终是中国人非常关注的一个人物,尤其对当时我们这些年轻一代,林彪始终是个谜。父亲在世我多少次地向父亲询问关于林彪的事情。我曾经崇拜林彪,到后来当然是痛恨他。与我们这些不了解林彪的人不同,父亲无论在林彪得势还是林彪遗臭万年,父亲都不是太极端。

      父亲是一个很能够打仗的将领,他评价军事家常常是苛刻的,但是谈到林彪,他曾经说:林彪确实是军事天才,是一个历史无法抹煞要载入世界军事史册的大军事家。他如果不是贪恋权位,本来不应该弄得身败名裂。父亲早在延安就听说过一个传说,1939年林彪到苏联治病,林彪的战功已经被苏联军界知道,斯大林也很欣赏这位才32岁的军事天才。

      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不可避免,当时苏联虽抱有幻想,也预感到德国军队这股祸水随时会威胁苏联,所以非常担忧。在一次酒会上,斯大林问起他周围的苏军高级将领,让他们判断德军战略意图和兵力部署。元帅和将军们七嘴八舌,都估计德军会乘胜前行,预料德国军队势头会很猛,初期难以抵挡,但是在故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面前,也会被拖住,伤耗惨重。

      那天林彪也在场,斯大林看了看这位年轻的中国同志,问:“林彪同志对德军兵力走向有何看法?”性格一向冷峻的林彪用一句诙谐的语言回答:“我不是希特勒,不清楚他的真实想法。”

      斯大林换了个提问的方式:“如果你是德军统帅,你会怎么办?”看得出来,斯大林不是玩笑,他的认真也让将军们围拢过来。

      林彪向来喜怒不行于色,他仍然不慌不忙,他稳健地回答:“前面几位元帅的判断都很高明。但是,我劝同志们不要过于看重马其诺防线。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用的时候,它胜过钢铁长城,坚不可摧;没用的时候,它是一堆垃圾,不值半文。我感觉如果正面攻打马其诺,防线才会起作用,那样可能会如诸位所料想的那样演变成相持战,德国军队会难以自拔;但是不能不提防希特勒出奇制胜,他会绕开防线,从侧翼作大规模迂回,全力攻击防线深远后方,那么,马其诺防线就会成为一个摆设,战局也会很快明朗”。

      看着苏联将帅们依然不解的目光,林彪解释道:“在中国苏区反‘围剿’斗争中,我们中国红军经常使用这种战术。”

      斯大林和在场的苏军领导人虽然没有当场批驳林彪,但是心中不以为然,因为这种战法不合常规,而且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远远无法和苏联相比。几个月后,希特勒这个人间恶魔、军事天才力排众议,否决了德军参谋部稳扎稳打,攻坚突破的作战计划,指挥德军机械化部队绕道比利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斜插法国腹部。坚守在马其诺地区的盟军数十个师猝不及防,一时大乱。消息传到莫斯科,斯大林和他的将帅们大吃一惊,他们佩服起林彪超乎寻常的判断与预测。

      父亲说,林彪20岁就显示了打仗的才华,他的个性很强

      父亲几次念叨,像林彪有这样军事战功的人,如果不是起劲打倒那么多人,他怎么也是一位彪炳历史的传奇人物。土地革命时期,一个娃娃年纪的林彪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战功累迁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纵队司令、军长,成为毛泽东、朱德麾下的著名战将。

      虽然南昌起义和9上井冈山的时候林彪级别低,可毕竟才20岁,从那时起就令国民党将领望而生畏,被誉为“战神”。抗日战争时期,林彪指挥了平型关战斗,歼敌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千余人,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这是共产党抗日战争取得的第一次全歼式的胜利。一夜之间,“常胜将军”的美名传遍神州。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接连指挥辽沈决战、平津决战、渡江战略追击战和解放海南岛等规模巨大的战役,从东北到南疆,林彪和他的四野摧枯拉朽,令国民党军不寒而栗。当父亲评价林彪的军事才能的时候总忘不了注释――当然那是毛主席全局统帅的结果。

        摘自《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 作者:金汕等著 陈人康口述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举报 回复

    # 26楼

  • 放大镜发表于2009-11-10 11:54|

    早在一九四五年的七大,他对共产党与共产主义的解释就很别开"生"面:"我们谈政治谈党,首先就是经济问题。我们是拿'产'字作旗帜。我们有的同志实际上不注意'产',忘了本。共产党不注意'产'字那就大大不合格。"继言"我们奋斗的集中目的做什么呢?是要'产'。不是私产是公产;大家发财,大家生活得好,所以要革命。"


    +++++++++++++++++++++++++++++++++++++++++++++++++++++++++


       听我的父亲说,解放战争,林彪的四野战士就扎住过我的家。全村全躲山上去了。军令一到战士走后,家人回到家时发现全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有的村民被杀了猪的,还留下了猪款。这样的军队没得说的。“大家发财,大家生活得好,所以要革命”,林彪的军队战斗力强,道理不复杂。

    举报 回复

    # 27楼

  • 老油发表于2009-11-11 00:12|

    作者: 放大镜(2009-11-10 08:51 )  # 24楼  
    早在一九四五年的七大,他对共产党与共产主义的解释就很别开"生"面:"我们谈政治谈党,首先就是经济问题。我们是拿'产'字作旗帜。我们有的同志实际上不注意'产',忘了本。共产党不注意'产'字那就大大不合格。"继言"我们奋斗的集中目的做什么呢?是要'产'。不是私产是公产;大家发财,大家生活得好,所以要革命。"
    ————————
    大家发财,大家生活得好,所以要革命。说得太好了。比让一部分人先富合理得多。

    作者: 放大镜(2009-11-10 09:10 )  # 25楼  
    多一个林彪,就多一个平衡力量。单一往往容易犯错误。

    ——————————————————————————————————

    正因为“公产”搞不下去了,才让一部分人先富。这两句话在不同时期就有不同的合理性。此外,四五年说的话再正确,也说明不了文革时的林彪。

    至于“平衡力量”,不知道放大镜所云为何物?

    文革前,共产党内的对立在我看来主要就是集体与一个人的对立。这个人总是以极左的路线来对抗集体的建设路线与民主路线。如周恩来、陈毅已经公开给知识分子脱掉资产阶级的帽子了,个人却说:知识分子阴过来阳过去,都脱帽子行吗?

    这类的例子实在太多,到最后个人实在不喜欢这样的平衡了,于是就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而林彪,从取代彭德怀之后,就一直站在极左路线一边,不遗余力充当维护单一的急先锋和守护神。经过文革,集体力量被消灭之后,他才成为单一之下与江青对立的一派。林彪倒了,老邓等复出,又出现单一之下新的对立两派……由此可见,林彪从来就没成为避免单一犯错误的平衡力量。

    至于文革前的集体力量,肯定也不是铁板一块,肯定也有错误与矛盾。刘少奇就有不少错误,比如让妻子出来风光,这就为江青开了个先例。

    但无论如何,文革所打到的,全部都是把中国带出经济困境并悄悄走向民主的实干家。而在文革上位的基本上都是极左路线的空谈家,包括林彪。林彪在战争年代的确是个军事实干家,解放后,尤其是取代彭德怀之后,就是不断升级的马屁精,真不知道他干过什么实事。

    或许,林彪接班或谋反成功也会搞建设,但这仅仅是某些人的猜想。而在我看来,靠打击建设者上位的领导人,真能搞好建设吗?要知道,文革时期被迫害的建设者又何止千千万万,没有这些精英的众望所归与同心同德,建设从何谈起,民主更从何谈起?

    相反,老邓大权在握,即刻政通人和,这就是对之前历史的最好的结论。

    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必须立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必须考查对国家的实际影响。

    的确有些人借澄清历史之名来歪曲历史。从政客的角度看,那是常规手段;他们只讲目的而不择手段。

    在当知青的年代,夜深人静之时,我偶尔会把半导体贴着耳朵偷听“敌台”,当时华国锋把国歌的歌词改了,“敌台”就大播特播《义勇军进行曲》的原版,现在他们还会播吗?

    拿死人折腾活人的把戏我们看得不少了。中国要进步,还是先把文化的品位做好吧! 本贴最后由 老油 于 2009-11-11 00:35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28楼

  • 老油发表于2009-11-11 00:32|

    红旗飘飘,战鼓咚咚,响应林彪同志的号召,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新高潮呵嘿……

    这是我从广播里学到的最早的一首粤语歌曲,那时应该还没搞文革。这首歌推广的是林彪在军队里头大搞学毛著的先进经验。

    对一个五六岁就知道林彪,且深受文革之苦的人来说,我对林彪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尽管我认为他死有余辜,但我依然敬佩他的军事才能。

    举报 回复

    # 29楼

  • 吴之如发表于2009-11-11 10:12|

    作者: 老油(2009-11-11 00:12 )  # 28楼  

    文革前,共产党内的对立在我看来主要就是集体与一个人的对立。




    吴之如感言:

    一个领导集体
    却对一个人的一意孤行毫无办法
    这正是党内民主缺失的可悲结果

    执政党内尚且缺失民主
    又何谈人民和社会的民主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就是在执政党内和全社会
    都缺失民主的非正常状态下
    “一个人”的违背科学不切实际的意志
    左右了全党全国的行动的
    非正常历史事件

    这一极为惨痛的历史教训
    今天的执政者当然不会遗忘
    不然就不会有
    “扩大党内民主”
    “推动社会民主”
    的反复宣示

    当然
    无论是“扩大党内民主”
    还是“推动社会民主”
    说起来十分轻松
    做起来却分外艰难
    因为时下仍然有人万分怀念
    那“一个集体盲从一个人”的
    “文化大革命时代”
    甚至公开为江青、张春桥等人
    唱起了狂热的赞歌
    热切地期待着
    中国社会倒退回
    文革时代

    举报 回复

    # 30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