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被整形”的汉字被漠视的民意 要改字请给理由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漫话漫画

2

3142

【龙虎网报道】你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吗?孔乙己的答案是四种,当然,他还会很有耐心地用手指蘸着黄酒在桌上一一写给小朋友们看。现在,教育部的官员和专家们似乎也在扮演孔乙己同志的角色,因为他们很努力地想要让大家知道:“茶”字最规范的写法,最后一笔应该是一捺,而不是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了的一点。这个“茶”字,只是教育部想要动整形手术的44个汉字之一。教育部对这场汉字整形手术的解释是:进一步规范印刷用字,把大家以前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给改过来,而且,这件事对社会的影响“不大”。但舆论的反应好像有点失控,44个汉字整形,影响不是“不大”,而是“相当大”。各大网站的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网友认为这是瞎折腾。很多人觉得,这事看似一本正经,实则穷极无聊,很有点恶搞的味道。被网友的调侃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教育部,恐怕要反思这样一个本质的问题:在公共事务中,权力和权利,到底应该谁为谁让路?

  44个即将面临整形的汉字

  这场风波的起源很有点戏剧性。8月12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根据学术界反复讨论的结果,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这一表态终结了一段时间以来汉字简繁之争。但随后,另一场纷争粉墨登场。同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打算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这其中包括了“琴、亲、唇、茶”等常用字。教育部称,这次调整是一大帮专家历时8年、反复研究论证形成的结果。

  刚刚从汉字繁简之争中回过神来的舆论,迅速陷入“改字门”。既然是公开征求意见,各大网站当然就要第一时间展开民意调查,有点出乎意料的是:各大网站的调查结果惊人一致——超过八成的网友认为“改字”完全没有必要。很多网友认为,捣鼓出这么一场汉字整形手术,纯属吃饱了没事干,是瞎折腾。有网友更是惊呼:从此要重新学习写字了!“可怜以后的学生啊,考试的时候就脑乱啊……到底哪个才是错别字”、“专家老是白拿高薪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就想办法折腾一下”、“如果真的那样改,‘小’是不是该改成‘竖撇捺’呢?”从这些跟帖里面,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网友们即将“被改字”的愤怒和无奈。刚刚开始征求意见的汉字整形手术,没有等来平静的手术室,却被抛上了险象环生的风口浪尖。

  要改字,请给我们一个理由

  除了网友的调侃和质疑外,传统媒体也纷纷针对这场汉字整形手术发表评论,而且文章的主题与网络民意高度一致——质疑,不遗余力地质疑!

  8月19日新华社发表的新华时评题为“汉字‘整形’需慎行”,文章认为,已经广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常用字要不要改、怎么改,恐怕不能光考虑专家们所说的汉字“字理”问题,更重要的是看应用是否方便。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文章最后提醒:44个汉字要不要“整形”,值得有关方面仔细斟酌。

  8月20日的《重庆时报》发表文章指出:纳税人的钱养活的是有学术良心的专家学者,而不是像《红楼梦》里每天闲极无聊的贵族们。汉字已然形成有序统一的书写和录入系统,任意更迭和改变汉字整体性,无异于绑架民族文字。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还不忘调侃一番——哥玩的不是汉字,而是寂寞!专家们可以玩寂寞,但拜托千万别玩汉字。

  同一天的《南方都市报》针对这个话题组织了一组评论。其中一篇文章认为:质疑汉字整形的板子不应打向专家。因为专家的责任是讲求科学,而不是考虑民意。如果调整44个字的写法遭到了绝大多数网民反对,那么,责任在于相关公共决策部门,而不是有关文字专家。

  8月21日的《现代快报》也用了一个版的篇幅聚焦了这场改字风波。在报道中,很多受访者认为,这场汉字整形手术将带来难以忍受的高额社会成本,教育部意图推出的这场整形手术,成本收益比实在太低。教育部并未给出汉字整形的充分理由,也隐约透露出了权力的傲慢。

  权力和权利到底谁说了算?

  质疑的声音已经足够多,实在不需要我再插上一脚。我倒是想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在这场44个汉字的整形风波中,教育部代表的权力和普通民众按照既定习惯写字的权利,到底谁该给谁让路?教育部有什么权力让十几亿人改变书写习惯呢?

  “权力的来源是权利,没有对权利的尊重,所有的权力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遗憾的是,常识常常被手握权力者遗忘。很多时候,政府部门在作出一项公共决策的时候,只是习惯于“通知民众一声”,所谓的公开征求意见,似乎正在走上“听证会成听涨会”的老路。如果对民众的权利怀有足够的敬畏,一场涉及千千万万人的汉字整形手术,不可能在小圈子里反复论证了8年之后才向大家展露真容。等到人们终于知道要“被改字”的时候,《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已经明明白白摆在眼前。这也许不能算是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但至少,这锅饭已经半熟了。而我们都知道,凡是征求意见的公共决策,由于民意反对而偃旗息鼓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从“被通知”到“被决策”之间,只有一层薄薄的纸。很多时候,这层纸唯一的作用,是戴上一顶叫“程序”的帽子,让舆论的愤怒无处着力而已。

  难道大家按照既定习惯写字的权利,比不上教育部“恢复汉字神韵”的权力?答案是否定的。但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的8年反复论证,需要一个有面子的结果,权力不会让自己的努力半途而废。至于民众按习惯写字的权利,恐怕就只有让路了。我以为教育部在组织论证之初就公开征求意见,才能算是权力的谦抑,是对民众权利的敬畏。可惜的是,我们等来的,却总是一锅半熟的饭,而不是选择要不要煮饭、要煮多少饭的自由。

  那个取名叫“赵C”的普通公民,为了一张身份证打了几场官司,最后因“不符合姓名文字规范”而败诉。如今,教育部发动的汉字整形手术正在颠覆人们约定俗称的书写规范,权力之手面对由民众按习惯写字这一权利所维系的规范,会不会败下阵来?这实在是个痛苦而又必须的设问。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矫健发表于2009-08-24 15:37|

    【龙虎网报道】你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吗?孔乙己的答案是四种,当然,他还会很有耐心地用手指蘸着黄酒在桌上一一写给小朋友们看。现在,教育部的官员和专家们似乎也在扮演孔乙己同志的角色,因为他们很努力地想要让大家知道:“茶”字最规范的写法,最后一笔应该是一捺,而不是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了的一点。这个“茶”字,只是教育部想要动整形手术的44个汉字之一。教育部对这场汉字整形手术的解释是:进一步规范印刷用字,把大家以前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给改过来,而且,这件事对社会的影响“不大”。但舆论的反应好像有点失控,44个汉字整形,影响不是“不大”,而是“相当大”。各大网站的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网友认为这是瞎折腾。很多人觉得,这事看似一本正经,实则穷极无聊,很有点恶搞的味道。被网友的调侃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教育部,恐怕要反思这样一个本质的问题:在公共事务中,权力和权利,到底应该谁为谁让路?

      44个即将面临整形的汉字

      这场风波的起源很有点戏剧性。8月12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根据学术界反复讨论的结果,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这一表态终结了一段时间以来汉字简繁之争。但随后,另一场纷争粉墨登场。同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打算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这其中包括了“琴、亲、唇、茶”等常用字。教育部称,这次调整是一大帮专家历时8年、反复研究论证形成的结果。

      刚刚从汉字繁简之争中回过神来的舆论,迅速陷入“改字门”。既然是公开征求意见,各大网站当然就要第一时间展开民意调查,有点出乎意料的是:各大网站的调查结果惊人一致——超过八成的网友认为“改字”完全没有必要。很多网友认为,捣鼓出这么一场汉字整形手术,纯属吃饱了没事干,是瞎折腾。有网友更是惊呼:从此要重新学习写字了!“可怜以后的学生啊,考试的时候就脑乱啊……到底哪个才是错别字”、“专家老是白拿高薪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就想办法折腾一下”、“如果真的那样改,‘小’是不是该改成‘竖撇捺’呢?”从这些跟帖里面,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网友们即将“被改字”的愤怒和无奈。刚刚开始征求意见的汉字整形手术,没有等来平静的手术室,却被抛上了险象环生的风口浪尖。

      要改字,请给我们一个理由

      除了网友的调侃和质疑外,传统媒体也纷纷针对这场汉字整形手术发表评论,而且文章的主题与网络民意高度一致——质疑,不遗余力地质疑!

      8月19日新华社发表的新华时评题为“汉字‘整形’需慎行”,文章认为,已经广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常用字要不要改、怎么改,恐怕不能光考虑专家们所说的汉字“字理”问题,更重要的是看应用是否方便。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文章最后提醒:44个汉字要不要“整形”,值得有关方面仔细斟酌。

      8月20日的《重庆时报》发表文章指出:纳税人的钱养活的是有学术良心的专家学者,而不是像《红楼梦》里每天闲极无聊的贵族们。汉字已然形成有序统一的书写和录入系统,任意更迭和改变汉字整体性,无异于绑架民族文字。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还不忘调侃一番——哥玩的不是汉字,而是寂寞!专家们可以玩寂寞,但拜托千万别玩汉字。

      同一天的《南方都市报》针对这个话题组织了一组评论。其中一篇文章认为:质疑汉字整形的板子不应打向专家。因为专家的责任是讲求科学,而不是考虑民意。如果调整44个字的写法遭到了绝大多数网民反对,那么,责任在于相关公共决策部门,而不是有关文字专家。

      8月21日的《现代快报》也用了一个版的篇幅聚焦了这场改字风波。在报道中,很多受访者认为,这场汉字整形手术将带来难以忍受的高额社会成本,教育部意图推出的这场整形手术,成本收益比实在太低。教育部并未给出汉字整形的充分理由,也隐约透露出了权力的傲慢。

      权力和权利到底谁说了算?

      质疑的声音已经足够多,实在不需要我再插上一脚。我倒是想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在这场44个汉字的整形风波中,教育部代表的权力和普通民众按照既定习惯写字的权利,到底谁该给谁让路?教育部有什么权力让十几亿人改变书写习惯呢?

      “权力的来源是权利,没有对权利的尊重,所有的权力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遗憾的是,常识常常被手握权力者遗忘。很多时候,政府部门在作出一项公共决策的时候,只是习惯于“通知民众一声”,所谓的公开征求意见,似乎正在走上“听证会成听涨会”的老路。如果对民众的权利怀有足够的敬畏,一场涉及千千万万人的汉字整形手术,不可能在小圈子里反复论证了8年之后才向大家展露真容。等到人们终于知道要“被改字”的时候,《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已经明明白白摆在眼前。这也许不能算是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但至少,这锅饭已经半熟了。而我们都知道,凡是征求意见的公共决策,由于民意反对而偃旗息鼓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从“被通知”到“被决策”之间,只有一层薄薄的纸。很多时候,这层纸唯一的作用,是戴上一顶叫“程序”的帽子,让舆论的愤怒无处着力而已。

      难道大家按照既定习惯写字的权利,比不上教育部“恢复汉字神韵”的权力?答案是否定的。但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的8年反复论证,需要一个有面子的结果,权力不会让自己的努力半途而废。至于民众按习惯写字的权利,恐怕就只有让路了。我以为教育部在组织论证之初就公开征求意见,才能算是权力的谦抑,是对民众权利的敬畏。可惜的是,我们等来的,却总是一锅半熟的饭,而不是选择要不要煮饭、要煮多少饭的自由。

      那个取名叫“赵C”的普通公民,为了一张身份证打了几场官司,最后因“不符合姓名文字规范”而败诉。如今,教育部发动的汉字整形手术正在颠覆人们约定俗称的书写规范,权力之手面对由民众按习惯写字这一权利所维系的规范,会不会败下阵来?这实在是个痛苦而又必须的设问。

    举报 回复

    # 1楼

  • 茄子漫画发表于2009-08-24 16:08|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搞出个“简体字”这么个东东的时候,全中国大陆识字的民众都要惊呼“从此要重新学习写字了!”而且不止是44个,也不止“竖钩改竖,横改提”这么简单,不是照样过来了?

    不就是改了这么一点点吗?我看改的还是比较合理的。书写习惯怎么了,当年中国的老百姓被逼着接受“简体字”这个怪胎时,不照样改变了多年的书写习惯吗?要是有人说让老百姓被逼接受不对,那好,从根上拨乱反正,最好恢复繁体字,我喜欢繁体,我支持部分恢复繁体字。

    举报 回复

    # 2楼

  • 邝飚发表于2009-08-27 00:37|

    这篇博文和漫画我于月23日发表在博客上,比较火,浏览量:160634 回帖:743
    看详情请进入下面这个超级连接:

    44个汉字后面是一个财富黑洞

    举报 回复

    # 3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