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民意旗幡仍未倒 钟馗休梦作鬼头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漫话漫画

0

2677

民意旗幡仍未倒 钟馗休梦作鬼头
                         ——读谢申国画——
  谢申,字砚父、观父,湖北隆中人。1942年生,早年入学中南美专附中和西安美术学院。从艺近五十载,擅人物、山水,兼修诗词和书法。曾在美、加、英、德、日、新加坡和台湾举办过十余次个展,作品联合国亦有收藏和出版。现为武汉市文史馆员,武汉市政协五至八届委员,武汉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联合国世界教科文卫专家成员,工艺美术大师等。这是《心朝诗词》(2008年第6期)发表谢申国画时的介绍。单看这段文字,未必心生崇拜,但赏读谢申的画,实能令人欣然。欣然意快,感受之致,也就生出了三个小标题来书笔。
                    一、意境更是诗境
   从发表画的编辑次序上看,《晚霭归牧》大幅放在首页,显然是画家之自爱,编辑之赏爱了。《晚霭归牧》虽不代表谢申的全部国画风格,然《晚霭归牧》却是传统上的求新。新在何处?新在意境。依题材内容及形式分类,此亦山水画。然而它一改古风的峥嵘险峻、板桥流水、茅舍枯林的幽人雅士之境,既没有大斧劈皴的激荡,也没遒劲奇峭之走笔。通篇是一派晕染,且天地都是满塞。塞天的是水天一色,贯地的是一排桑枝,天边一队三只水牛及倒影,押尾的是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内容是这么单纯,韵调是这么的平和。它却通透而没有壅塞之感,也没索然无味的单调。画的中部一大片以白地为水,又以两道弧形的晕染补铺白地,似是草甸,似是流雾,看似简单的处理,却是神来之笔。如此单纯的两道晕抹,却丰富活跃了画面。赭石淡墨,再充分利用画纸白地,如此少的用色,因层次有度,色调运匠,平和的韵调中又增加了丰富与暖融温馨。它是江又有古南水乡的景,有古雅牧歌的情。正是这情贯于了景,才产生了意境。但情景又不等于意境,意境又不等于情景,中国画的审美情味在画家的笔下,显得是道可道,非常道,悠厚而绵长。
   谢申君在《晚霭归牧》里所创造的意境,新有现实的景,又有古雅牧歌之情。当我们在欣赏它时,自然会对画家持掌生活的态度以及传统文化修养产生想象及思索的兴趣。画家生于隆中,就读于中南美专附中,其地的稻田泽水、桑麻林舍、或春旭花开、或雾蒙烟霭、或扛犁而出、或骑牧而归,总总景色,对情智的开窍与审美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其深刻必然是不可磨灭的。其后升入艺术的专业学府,可以想见,摹临默写,学传统技法,感悟传统精气,都是很下功夫的。然而刻骨铭心的现实美景,总是蕴在心中的一团团爱,使传统意境不能成为束缚,传统的技法也不能拘束。在画家开智的时候,骑牧之景固然少了,但竹笛幽婉、晚照牧归的美景情致却大量记忆在传统的诗歌里,画家热爱而研修诗词,这晚照牧歌的诗境,又怎能使画家释手呢!通过这样的思索,我们完全可以肯定,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钟情,促成了意境的创新。
   画家紧紧抓住了晚照牧歌的诗境,它可能是个好题材,好内容,但真能诗境与画境相融,的确还需要一番匠心的帷幄。这种帷幄又主要表现在对绘画的“技法”处理上。前面我们已经对画家的技法处理作了分析。正是这些技法非常之匠心运筹,所以,虽是取景于江南水乡的实景,而所创之意境则又似超尘绝世,神仙般地闲逸旷远,与无处不污染、无处不噪声的烟火俗尘已拉开了距离。也正是能从无处不污染、无处不噪声的实在烟火俗埃中提升向往于神仙般的悠远无尘,也才显示了画家的心意所向,淡泊宁静,高远之志。也正是有了这新鲜的意境,也才令人笔之欣然,诗之欣然。读得谢申君的《晚霭归牧》,不呤诗真还不过瘾。
                     小雨初收残照晚
                     倾田薄泛微光波
                     桑林悄雀落尘静
                     倒映天边归牧歌
  虽然自知呤得并不怎样,但陶醉之后,却依稀有感,画中的意境更是诗境。我虽然没有本事来充分论证,但谢申君的《晚霭归牧》已让我确有所领悟。《晚霭归牧》真令人欣赏!当然,谢申君这类的创作追求还很多,就不一一此举了。
                      二、味外更在旨远
    谢申擅山水,也擅人物。若问:他通过画人物来表达什么?我的确没敢问谢申君。尚若问了,他说我的“为什么”都写在画里,岂不何止碰壁,而且也显得幼稚肤浅之极。细细想,其时,正是不幼稚不肤浅的画家才这样回答你。因此,我们可以选出谢申君的一幅人物画来作典型分析。
   《钟馗》在《心潮诗词》发表编次第二,占两页,可见之众爱。画中钟馗斜倚,一鬼垫枕,两鬼献酒,钟馗捻须而乜斜,摇扇而自得。这显然与钟馗的“正史”有所不符。钟馗原本是一个才气颇高人品甚好的读书人,可是屡屡科考都不被录取,因为考官嫌他丑,他一气之下,便拨剑自杀了。考官以貌视人不能唯贤取任,让民众不满。钟馗死得太冤,老百姓便为他烧香送祭,口碑相传。因他性格刚烈,便供奉他为打鬼的英雄。后来文人为他写戏,画家为他画画,历代名家如吴道子、任伯年、李可染都为他效过笔墨过笔墨之劳。谢申笔下画仲馗,也是笔墨相敬乎?老百姓供奉钟馗为打鬼英雄,希望他能为百姓服务,现在钟馗却与鬼魅混在一起,享受着鬼魅的供奉,钟馗岂不已经蜕变了吗?
   是的,也许有人会这么来读的。但是,如果有人要这样问:借钟馗来讽刺谁?于是更有人来“一针见血”。我认为,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就太蠢了。读艺术品是要有智慧的。古往今来读艺术品讲智慧的例子很多,最有名的恐怕要算宋神宗了。宗神宗熙宁九年,苏东坡中秋念怀兄弟子由,写了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人便把这首词呈给神宗皇帝,说苏东坡用词向朝庭发泄怨恨。如果神宗皇帝听信这种呈报,苏东坡不遭杀头也得下狱。神宗皇帝说,苏爱卿还是爱皇帝的,颇知高处不胜寒啰!宗神宗心中明白,王安石主导的“改革”,由于下面官员的腐败,多半变成了折腾百姓。“改革”虽然使国库丰了,但腐败官员的自肥也多了。更糟糕的是,朝庭上下出现了党争,社会积累了很多矛盾。苏东坡因与“改革”的方策有不同见解,已经被网织了一次罪名。神宗皇帝显然是需要作一些平衡调整了,所以不仅不再以文织罪,反倒一句好话,减轻了苏东坡以前的罪,遂命将苏东坡由贬谪地黄州移到稍近的汝州。诗词这东西,是可以多种读法的,就看各人怎样读法了。有黑心的读法,也有智慧的读法。谢申君这幅画,也适使用读诗词的方法, 读画真还应该有很高的智慧啊。
    读诗词讲智慧,首先还是写诗词讲智慧。写诗词的智慧又是从讲话需用智慧演变而来的。看看先秦诸子寓言,士大夫要向君主进谏,就很讲说话的智慧,谁人不怕遭遇比干那样的破腹挖肝呢!所以说话小心翼翼,很讲技巧。象刘备这样的“贤君”,谋臣们向他进谏都得要讲技巧。蜀国干旱,政府政策不准百姓酿酒。而下面的官员在执法时,凡从百姓家里搜出了酿具就惩罪。酿具成了违法的证据,百姓未酿也难逃织罪,弄得天下鸡犬不宁。有一次,刘备与他的妻舅简雍下去检查工作,简雍看见迎面走来一男一女,便对他的姐夫说:这对男女是搞奸淫的,为什么不拿下?刘备说:证据呢?简雍说,他们有淫具。刘备听了哈哈大笑,知道他舅子说的什么了,于是不再以酿具织罪。其实,写诗词的人,也要处理好这样的场伙。于是乎,久而久之,诗歌的技巧就出现了“味外之旨”、“言外之意”等等追求。而在赏诗方面,也就出现了“可意不言”、“心领神会”、“了然于心”等等追求。数千年的写与赏的追求,便积淀成了中国艺术审美心理结构,不如此,便觉无味,无含蓄之美,被视之为直白粗鄙。所谓“画中有诗”,大略也就是在追求这个东西。谢申君的画显然也就是在追求“画有中诗”。因此,我们硬说谢申君此画一定讽刺了什么,就显得蠢了。
   钟馗,很多画家都画了,谢申君也画,他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谢申君的画真还可以另有一种读法。他把钟馗画得很美髯,很威武,尤其注重对钟馗的精神世界的刻画。钟馗很蔑视这些鬼魅,威武之气未退,是他镇住了这些鬼魅,如猫吃老鼠之前的戏弄呢?还是真的蜕变了呢?再看他手执一把破旧纸扇,显然并未受贿大肥,仍显其落拓不羁,狂放桀骜,因此,既然威武之气未蜕,所以似又显有希望。你说他本质蜕变,好象还说不上。所以,此画特有味道可嚼,画外之言,味外之旨又特似深刻。求味更在于味外之旨远,就是此画的特色。
                         三、文化也是民心民意
   看一个画家的艺术风格,作为读者,我不太看单纯的笔墨妖姿与朱黄粉面式的玩工具技法的所谓“探索”。前人论风格,外国有“风格即人”,中国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大略这才是“普世”的见识。所以,我觉得谢申君艺术风格虽是走的传统有所求,雅正敦厚、足智善谋、言志谲谏、芳笔为欣。
   当然,可能有人会举出明人董其昌的例子,来说明人品不好画品未必不好,画品好人品未必就好,从而否定“画如其人”。“民抄董宦”的确说明董其昌人德有些问题。董其昌的乡恶,是作为董其昌肉身恶性的延伸。孔学讲性善,就是要用仁义廉耻来约束肉身的恶性。孟子甚至说:“仁也者,人也”。显然,孟子把“人”这一概念从肉身上升为了道德的人、精神文化的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都说明了“人”并非只是肉身的自然。“画如其人”中的人,就是指人的精神文化属性。“民抄董宦”恰恰说明董其昌的人德人品还没有上升到“仁也者,人也”的高度,“画如其人”恰恰不能只看丹青粉墨、皴刷涂染的单纯形式技巧。
   《钟馗》一画让我感念谢申善人物,自然也让我想起了“言志”二字。善人物,固然也可以画小姑,画美人,画老道,画农夫,问题是画来干什么才是自己的“勾当”,而非干别人的“勾当”。“言志”就是干自己的“勾当”。所谓言志者,就是表达自己对国事家事、耕事战事、庙堂俚弄、民生民情、贪腐民怨、豪强弱民、天道良心等等的看法。至于自己画重何处,就在志重何处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夺财炫势,狐朋狗聚,是鸿鹄雄翼,或是蓬雀羽毛,智之所在,其画所重,画风所类,实在不需要读者颇费心思去猜测。《钟馗》一画让我感念谢申君善人物,也让我想到的另两个字是“谲谏”。 谲谏出至古代释解《诗经》的《诗大序》,解释诗的作用“主文而谲谏”。谲字古人自有解释,今以智慧之“智”作解,仍然很有意味。谲谏的确很陈旧,却活了两千多年,直到慈禧太后的灭亡才真正陈旧了。翻翻今天的辞典,“谏”字可以作对尊长与亲朋之间的规劝,从孙中山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到现在,已经如此现代文明了,难道不能使用“谲谏”么?所以我宁愿如此甘居守旧而去感念谢申君的艺术风格。
   读《晚霭归牧》而感念谢申善山水、治诗书,由此而感受的是雅正敦厚,因为其山水并未让人感受妖邪糜淫、腻艳轻浮,也没感受到轻狂怪诞、恣野凶险。馨情俊雅、静泊逸远、境意如诗的擅山水,与言志而明聪、谲而足智善谋、谏而善性敦厚的擅人物,两擅芬芬,岂能不为芳笔?
   当然,以上感念让趋现人士看来,太陈旧了。的确,当趋现人士越来越把现代化等同于商品化市场化的时候,要不要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就越显尖锐。在很多超现人士看来,得民心顺民意好象就是得商品顺市场,否定民族传统文化好象与民心民意无关。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2008年是个多事之秋,多事之中竟有一件“暴徒掴士”事件。一暴徒不满閻崇年教授的学术,竟然以掴耳光相待。对此一事件有各式各样分析,却无一人以文化也是民心民意作视角。中华民族五千年不四分五裂,靠的什么维系?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不仅是写在经典里,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例如天道良心这个东西,尽管学人们把它解释得如何透辟的“封建”,但就是不能从老百姓的心中取走天道良心,老百姓就讲个天道良心。于是趋现人士又觉得老百姓没现代文化,需要“现代启蒙”。不管怎么启蒙,老百姓甚至还要用天道良心来看待商品化市场化,商品化市场化总不能不讲天道良心罢?当然,当下的趋现人士是不是真的已看到文化也是民心民意,还很难说。但从另一说法上的确是看到了文化力量不可忽视,这个说法叫“软实力”。问题又来了,民族文化是“软实力”呢?还是用洋人牙慧作“软实力”?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让国人很自豪.其中如“缶阵”,虽然宣布者都没弄清“缶”是何种东西,有些糊弄的意味,外国人却感佩得神魂颠倒,“缶阵”所借助的“软实力”仍然是老然孔老二的东西,孔老二就讲以乐治礼。孔老二那个时代,诗就是乐,诗是可以唱的歌,他甚到把诗无邪放在了为政篇里来开导后人。把谢申国画放在这样一个背景来“知人论世”,说它“陈旧”有理,说它对“软实力”有用绝对新鲜;说它不太符合趋现人士的眼光是事实,但说它一定与是民心民意无关就不符合事实。把谢申君的国画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看“画如其人”,如果硬说其人是在宣传“文化也是民心民意”有些附会,但从《钟馗》为代表的画作可知其人之自有警示,民意旗幡仍未倒,钟馗休梦作鬼头,艺术家不能不讲文化的天道良心,却绝不附会。把谢申君的国画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回头再看他那些“列国画展”的简介,真还不能不起敬。
                          罗兴发
                          2009年1月26日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罗兴发发表于2009-07-06 18:12|

    民意旗幡仍未倒 钟馗休梦作鬼头
                             ——读谢申国画——
      谢申,字砚父、观父,湖北隆中人。1942年生,早年入学中南美专附中和西安美术学院。从艺近五十载,擅人物、山水,兼修诗词和书法。曾在美、加、英、德、日、新加坡和台湾举办过十余次个展,作品联合国亦有收藏和出版。现为武汉市文史馆员,武汉市政协五至八届委员,武汉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联合国世界教科文卫专家成员,工艺美术大师等。这是《心朝诗词》(2008年第6期)发表谢申国画时的介绍。单看这段文字,未必心生崇拜,但赏读谢申的画,实能令人欣然。欣然意快,感受之致,也就生出了三个小标题来书笔。
                        一、意境更是诗境
       从发表画的编辑次序上看,《晚霭归牧》大幅放在首页,显然是画家之自爱,编辑之赏爱了。《晚霭归牧》虽不代表谢申的全部国画风格,然《晚霭归牧》却是传统上的求新。新在何处?新在意境。依题材内容及形式分类,此亦山水画。然而它一改古风的峥嵘险峻、板桥流水、茅舍枯林的幽人雅士之境,既没有大斧劈皴的激荡,也没遒劲奇峭之走笔。通篇是一派晕染,且天地都是满塞。塞天的是水天一色,贯地的是一排桑枝,天边一队三只水牛及倒影,押尾的是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内容是这么单纯,韵调是这么的平和。它却通透而没有壅塞之感,也没索然无味的单调。画的中部一大片以白地为水,又以两道弧形的晕染补铺白地,似是草甸,似是流雾,看似简单的处理,却是神来之笔。如此单纯的两道晕抹,却丰富活跃了画面。赭石淡墨,再充分利用画纸白地,如此少的用色,因层次有度,色调运匠,平和的韵调中又增加了丰富与暖融温馨。它是江又有古南水乡的景,有古雅牧歌的情。正是这情贯于了景,才产生了意境。但情景又不等于意境,意境又不等于情景,中国画的审美情味在画家的笔下,显得是道可道,非常道,悠厚而绵长。
       谢申君在《晚霭归牧》里所创造的意境,新有现实的景,又有古雅牧歌之情。当我们在欣赏它时,自然会对画家持掌生活的态度以及传统文化修养产生想象及思索的兴趣。画家生于隆中,就读于中南美专附中,其地的稻田泽水、桑麻林舍、或春旭花开、或雾蒙烟霭、或扛犁而出、或骑牧而归,总总景色,对情智的开窍与审美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其深刻必然是不可磨灭的。其后升入艺术的专业学府,可以想见,摹临默写,学传统技法,感悟传统精气,都是很下功夫的。然而刻骨铭心的现实美景,总是蕴在心中的一团团爱,使传统意境不能成为束缚,传统的技法也不能拘束。在画家开智的时候,骑牧之景固然少了,但竹笛幽婉、晚照牧归的美景情致却大量记忆在传统的诗歌里,画家热爱而研修诗词,这晚照牧歌的诗境,又怎能使画家释手呢!通过这样的思索,我们完全可以肯定,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钟情,促成了意境的创新。
       画家紧紧抓住了晚照牧歌的诗境,它可能是个好题材,好内容,但真能诗境与画境相融,的确还需要一番匠心的帷幄。这种帷幄又主要表现在对绘画的“技法”处理上。前面我们已经对画家的技法处理作了分析。正是这些技法非常之匠心运筹,所以,虽是取景于江南水乡的实景,而所创之意境则又似超尘绝世,神仙般地闲逸旷远,与无处不污染、无处不噪声的烟火俗尘已拉开了距离。也正是能从无处不污染、无处不噪声的实在烟火俗埃中提升向往于神仙般的悠远无尘,也才显示了画家的心意所向,淡泊宁静,高远之志。也正是有了这新鲜的意境,也才令人笔之欣然,诗之欣然。读得谢申君的《晚霭归牧》,不呤诗真还不过瘾。
                         小雨初收残照晚
                         倾田薄泛微光波
                         桑林悄雀落尘静
                         倒映天边归牧歌
      虽然自知呤得并不怎样,但陶醉之后,却依稀有感,画中的意境更是诗境。我虽然没有本事来充分论证,但谢申君的《晚霭归牧》已让我确有所领悟。《晚霭归牧》真令人欣赏!当然,谢申君这类的创作追求还很多,就不一一此举了。
                          二、味外更在旨远
        谢申擅山水,也擅人物。若问:他通过画人物来表达什么?我的确没敢问谢申君。尚若问了,他说我的“为什么”都写在画里,岂不何止碰壁,而且也显得幼稚肤浅之极。细细想,其时,正是不幼稚不肤浅的画家才这样回答你。因此,我们可以选出谢申君的一幅人物画来作典型分析。
       《钟馗》在《心潮诗词》发表编次第二,占两页,可见之众爱。画中钟馗斜倚,一鬼垫枕,两鬼献酒,钟馗捻须而乜斜,摇扇而自得。这显然与钟馗的“正史”有所不符。钟馗原本是一个才气颇高人品甚好的读书人,可是屡屡科考都不被录取,因为考官嫌他丑,他一气之下,便拨剑自杀了。考官以貌视人不能唯贤取任,让民众不满。钟馗死得太冤,老百姓便为他烧香送祭,口碑相传。因他性格刚烈,便供奉他为打鬼的英雄。后来文人为他写戏,画家为他画画,历代名家如吴道子、任伯年、李可染都为他效过笔墨过笔墨之劳。谢申笔下画仲馗,也是笔墨相敬乎?老百姓供奉钟馗为打鬼英雄,希望他能为百姓服务,现在钟馗却与鬼魅混在一起,享受着鬼魅的供奉,钟馗岂不已经蜕变了吗?
       是的,也许有人会这么来读的。但是,如果有人要这样问:借钟馗来讽刺谁?于是更有人来“一针见血”。我认为,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就太蠢了。读艺术品是要有智慧的。古往今来读艺术品讲智慧的例子很多,最有名的恐怕要算宋神宗了。宗神宗熙宁九年,苏东坡中秋念怀兄弟子由,写了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人便把这首词呈给神宗皇帝,说苏东坡用词向朝庭发泄怨恨。如果神宗皇帝听信这种呈报,苏东坡不遭杀头也得下狱。神宗皇帝说,苏爱卿还是爱皇帝的,颇知高处不胜寒啰!宗神宗心中明白,王安石主导的“改革”,由于下面官员的腐败,多半变成了折腾百姓。“改革”虽然使国库丰了,但腐败官员的自肥也多了。更糟糕的是,朝庭上下出现了党争,社会积累了很多矛盾。苏东坡因与“改革”的方策有不同见解,已经被网织了一次罪名。神宗皇帝显然是需要作一些平衡调整了,所以不仅不再以文织罪,反倒一句好话,减轻了苏东坡以前的罪,遂命将苏东坡由贬谪地黄州移到稍近的汝州。诗词这东西,是可以多种读法的,就看各人怎样读法了。有黑心的读法,也有智慧的读法。谢申君这幅画,也适使用读诗词的方法, 读画真还应该有很高的智慧啊。
        读诗词讲智慧,首先还是写诗词讲智慧。写诗词的智慧又是从讲话需用智慧演变而来的。看看先秦诸子寓言,士大夫要向君主进谏,就很讲说话的智慧,谁人不怕遭遇比干那样的破腹挖肝呢!所以说话小心翼翼,很讲技巧。象刘备这样的“贤君”,谋臣们向他进谏都得要讲技巧。蜀国干旱,政府政策不准百姓酿酒。而下面的官员在执法时,凡从百姓家里搜出了酿具就惩罪。酿具成了违法的证据,百姓未酿也难逃织罪,弄得天下鸡犬不宁。有一次,刘备与他的妻舅简雍下去检查工作,简雍看见迎面走来一男一女,便对他的姐夫说:这对男女是搞奸淫的,为什么不拿下?刘备说:证据呢?简雍说,他们有淫具。刘备听了哈哈大笑,知道他舅子说的什么了,于是不再以酿具织罪。其实,写诗词的人,也要处理好这样的场伙。于是乎,久而久之,诗歌的技巧就出现了“味外之旨”、“言外之意”等等追求。而在赏诗方面,也就出现了“可意不言”、“心领神会”、“了然于心”等等追求。数千年的写与赏的追求,便积淀成了中国艺术审美心理结构,不如此,便觉无味,无含蓄之美,被视之为直白粗鄙。所谓“画中有诗”,大略也就是在追求这个东西。谢申君的画显然也就是在追求“画有中诗”。因此,我们硬说谢申君此画一定讽刺了什么,就显得蠢了。
       钟馗,很多画家都画了,谢申君也画,他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谢申君的画真还可以另有一种读法。他把钟馗画得很美髯,很威武,尤其注重对钟馗的精神世界的刻画。钟馗很蔑视这些鬼魅,威武之气未退,是他镇住了这些鬼魅,如猫吃老鼠之前的戏弄呢?还是真的蜕变了呢?再看他手执一把破旧纸扇,显然并未受贿大肥,仍显其落拓不羁,狂放桀骜,因此,既然威武之气未蜕,所以似又显有希望。你说他本质蜕变,好象还说不上。所以,此画特有味道可嚼,画外之言,味外之旨又特似深刻。求味更在于味外之旨远,就是此画的特色。
                             三、文化也是民心民意
       看一个画家的艺术风格,作为读者,我不太看单纯的笔墨妖姿与朱黄粉面式的玩工具技法的所谓“探索”。前人论风格,外国有“风格即人”,中国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大略这才是“普世”的见识。所以,我觉得谢申君艺术风格虽是走的传统有所求,雅正敦厚、足智善谋、言志谲谏、芳笔为欣。
       当然,可能有人会举出明人董其昌的例子,来说明人品不好画品未必不好,画品好人品未必就好,从而否定“画如其人”。“民抄董宦”的确说明董其昌人德有些问题。董其昌的乡恶,是作为董其昌肉身恶性的延伸。孔学讲性善,就是要用仁义廉耻来约束肉身的恶性。孟子甚至说:“仁也者,人也”。显然,孟子把“人”这一概念从肉身上升为了道德的人、精神文化的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都说明了“人”并非只是肉身的自然。“画如其人”中的人,就是指人的精神文化属性。“民抄董宦”恰恰说明董其昌的人德人品还没有上升到“仁也者,人也”的高度,“画如其人”恰恰不能只看丹青粉墨、皴刷涂染的单纯形式技巧。
       《钟馗》一画让我感念谢申善人物,自然也让我想起了“言志”二字。善人物,固然也可以画小姑,画美人,画老道,画农夫,问题是画来干什么才是自己的“勾当”,而非干别人的“勾当”。“言志”就是干自己的“勾当”。所谓言志者,就是表达自己对国事家事、耕事战事、庙堂俚弄、民生民情、贪腐民怨、豪强弱民、天道良心等等的看法。至于自己画重何处,就在志重何处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夺财炫势,狐朋狗聚,是鸿鹄雄翼,或是蓬雀羽毛,智之所在,其画所重,画风所类,实在不需要读者颇费心思去猜测。《钟馗》一画让我感念谢申君善人物,也让我想到的另两个字是“谲谏”。 谲谏出至古代释解《诗经》的《诗大序》,解释诗的作用“主文而谲谏”。谲字古人自有解释,今以智慧之“智”作解,仍然很有意味。谲谏的确很陈旧,却活了两千多年,直到慈禧太后的灭亡才真正陈旧了。翻翻今天的辞典,“谏”字可以作对尊长与亲朋之间的规劝,从孙中山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到现在,已经如此现代文明了,难道不能使用“谲谏”么?所以我宁愿如此甘居守旧而去感念谢申君的艺术风格。
       读《晚霭归牧》而感念谢申善山水、治诗书,由此而感受的是雅正敦厚,因为其山水并未让人感受妖邪糜淫、腻艳轻浮,也没感受到轻狂怪诞、恣野凶险。馨情俊雅、静泊逸远、境意如诗的擅山水,与言志而明聪、谲而足智善谋、谏而善性敦厚的擅人物,两擅芬芬,岂能不为芳笔?
       当然,以上感念让趋现人士看来,太陈旧了。的确,当趋现人士越来越把现代化等同于商品化市场化的时候,要不要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就越显尖锐。在很多超现人士看来,得民心顺民意好象就是得商品顺市场,否定民族传统文化好象与民心民意无关。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2008年是个多事之秋,多事之中竟有一件“暴徒掴士”事件。一暴徒不满閻崇年教授的学术,竟然以掴耳光相待。对此一事件有各式各样分析,却无一人以文化也是民心民意作视角。中华民族五千年不四分五裂,靠的什么维系?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不仅是写在经典里,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例如天道良心这个东西,尽管学人们把它解释得如何透辟的“封建”,但就是不能从老百姓的心中取走天道良心,老百姓就讲个天道良心。于是趋现人士又觉得老百姓没现代文化,需要“现代启蒙”。不管怎么启蒙,老百姓甚至还要用天道良心来看待商品化市场化,商品化市场化总不能不讲天道良心罢?当然,当下的趋现人士是不是真的已看到文化也是民心民意,还很难说。但从另一说法上的确是看到了文化力量不可忽视,这个说法叫“软实力”。问题又来了,民族文化是“软实力”呢?还是用洋人牙慧作“软实力”?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让国人很自豪.其中如“缶阵”,虽然宣布者都没弄清“缶”是何种东西,有些糊弄的意味,外国人却感佩得神魂颠倒,“缶阵”所借助的“软实力”仍然是老然孔老二的东西,孔老二就讲以乐治礼。孔老二那个时代,诗就是乐,诗是可以唱的歌,他甚到把诗无邪放在了为政篇里来开导后人。把谢申国画放在这样一个背景来“知人论世”,说它“陈旧”有理,说它对“软实力”有用绝对新鲜;说它不太符合趋现人士的眼光是事实,但说它一定与是民心民意无关就不符合事实。把谢申君的国画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看“画如其人”,如果硬说其人是在宣传“文化也是民心民意”有些附会,但从《钟馗》为代表的画作可知其人之自有警示,民意旗幡仍未倒,钟馗休梦作鬼头,艺术家不能不讲文化的天道良心,却绝不附会。把谢申君的国画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回头再看他那些“列国画展”的简介,真还不能不起敬。
                              罗兴发
                              2009年1月26日

    举报 回复

    # 1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