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漫画月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漫话漫画

0

3618

国内期刊界最大网站——龙源期刊网专访著名画家,期刊总编辑王林

    如约地敲开故宫东华门旁一扇幽静的四合院门,我一下难以把眼前的王林和有着记者、高级编辑、优秀职业办刊人、多次获奖的漫画家身份的王林联系起来,只见他:穿着炎夏男人们常穿的大短裤、宽身T恤和家居拖鞋,让我仿如到邻家大哥处串门而不是来采访。

   鸟鸣,花香,一只叫小白刚下完崽的母猫跳到院子里我们落座的桌前伸出慵懒的睡姿,核桃树荫时不时随风拂下几丝北京城内盛夏难得的清凉,采访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坐在我面前的王林侃侃而谈,憨厚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言谈举止间散发的随和让人感觉如一位交往已久的朋友。在采访过程中,陆续有几位朋友敲开四合院的门,早闻王林好交友,果然名不虚传。

   宇宙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无所不包,包容是最大的美德。漫画能承载起这种包容,有容乃大,本来我就是个随遇而安的人,漫画画久了,人就变得越来越大肚能容了”,王林如是说。三小多小时的采访,无论是对于《漫画月刊》这本刊物,还是对于个人的发展,他多次提到“有容乃大”这个词,一本刊物的气度及一个漫画家的气魄,直抵人心。此外,“独天独厚“这个词也多次从王林口中蹦出,此时看王林,一脸对得益于大师们裁培的感激。

   如果说刚见面我对王林装扮的随意还有一些惊讶的话,在采访结束后,我完全释然。真正的艺术家任何时候都不会在乎外在的形式和社会条条框框的约束,而以其最自然、最率真的一面示人,他们本身就与自然溶为一体,是人与自然关系最好的诠释。



主编风采:



我是个幸运者,因为我的经历得天独厚,得益于大师们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在《焦作日报》任美术摄影记者期间,您画了大量针砭时弊的讽刺漫画;近年来,您把漫画的思想加入中国画传统的笔墨,创作出一大批水墨漫画作品,受到业内关注。您如何定义自己漫画作品的风格?

王林:每个艺术家的艺术生涯都会经历几个时期。我最初是应时制作,为杂志的需要而画,画的量很大,而且获得很多奖。后来,我的艺术观念发生了转变,我的绘画风格也随之转变。我开始把漫画和中国画相接合,用中国画的技巧来画漫画,让漫画像中国画一样具有可以挂在厅堂欣赏的审美功能。目前,我一直在寻找新的突破,新的绘画语言。艺术家总是这样,在不断地寻找自己新的出路。



龙源期刊网:您尝试着用中国画传统水墨技巧去表现漫画的趣味性、思想性。作画取材于中国传统人物画最常见的“钟馗”、“布袋和尚”,以及大量的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如“水浒人物”、“三国人物”、“红楼人物”等,却区别于传统中国人物画的写实,而是把这些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与现代人进行对话,用打油诗题款的形式进行调侃。这种尝试的结果如何?

王林:这是一种漫画从趣味性到审美性的拓展,也是传统国画的丰富和创新,还是一种全新的视觉符号、更符合现代人审美倾向的新语言。



龙源期刊网:您曾创作了《王林漫画集》、《老幽段子》、《世相散打》、《毛头小林》、《三巨人说》等漫画专著,其中作品《手术》、《无题》分别荣获中国新闻奖和中国漫画大赛金奖,被誉为国内最高产的漫画家和获奖专业户,您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人士吗?

王林:我现在谈不上成功。但我认为我的经历得天独厚,因为我占据了一个优秀的媒体,而且接触了一批优秀的画家,这是别人不能企望的。所以说,我是幸运者。

我的个人发展与刊物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工作之便与大师们零距离地接触,潜移默化受到他们的影响(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会悟出很多东西);而且,与他们成为朋友,从一种师生情到亲情,不仅从他们身上学到做画,也学到做人,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个过程使我感受得非常深。这批老画家虽然有些倔,但我与他们的沟通没有任何障碍。丁聪的门口永远贴着“谢绝来访”四个大字,谢绝所有记者的来访,但对我是永远敞开大门。



龙源期刊网:“不仅从他们身上学到做画,也学到做人,这是非常难得的”,您刚才提到的这点我非常赞同。无论做哪一行,学会做人这一点十分重要。只有学会做人,才能真正做好本行工作,才能真正成功。

王林:是这样的。和这些老先生接触,他们真正手把手地教、学画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是与他们一起搞活动,在做人这一块受到他们非常多的影响。他们的阅历对我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上海过去被誉为中国漫画家的摇篮,华君武、丁聪、方成都是从上海出来的。华君武在延安时曾受到毛泽东接见,后来从上海到北京成了中国美协主席;丁聪画了大量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状的漫画,一直在上海;方成从上海去了香港,也是一个漫画大家。他们三位是公认的漫画界泰斗级人物。他们的年龄只相差一岁,华君武比丁聪大一岁,丁聪又比方成大一岁,这在漫画界传为佳话。



龙源期刊网:作为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唯一的入室弟子,您受到老师哪些影响?

王林:方成老师今年已是89岁高龄,不仅是漫画界泰斗级的人物,还是文化名人,在文化界非常有名气。我们的关系就像父子一样,我继承了他一些德艺双馨的东西,作品受他影响最大,你拿我们的作品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我创作中人物的造型、审美观受都直接受到他的影响。近朱者赤,这么多年跟着他,一步一步走过来,受益匪浅。



龙源期刊网:您的作品除了受方成老师的影响外,还受哪些漫画家的影响?

王林:从师承来说,要专一,也就是说,我必须从老师身上学透,然后才能走出来。走进去到走出来,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知识阅历,还需要去充实很多东西。现在我仅仅是走进去,还没有走出来。



龙源期刊网:除了方成老师外,国内外的漫画家,您所欣赏的还有哪些?

王林:多了。我不仅是一个漫画家,还是一个传媒人。能画出好作品的都是我欣赏的漫画家,我不可能去单一喜欢谁。如果只作为一个读者,我可以只喜欢谁而不喜欢谁;而作为一个刊物的主编,好的东西我就喜欢,没有门派的概念。



从漫画作者到漫画行者



龙源期刊网:“人生最高的境界,莫过于你所从事的职业和你的爱好一致,我是幸运的,能办好《漫画月刊》,画好画,我别无所求了”,这是您说过的一句话,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您对自己目前这个状况很满意?您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主编兼好漫画家?

王林:谈不上满意,满意的话你就会停止不前。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创作上,我都在地努力开辟新天地,打造新的平台。

只能说,我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好主编兼好漫画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龙源期刊网:您曾说,画者毕生精力所追求的乃是独具个性特征的视觉符号,犹如人丛之中的美女,令你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困惑,却因其独特的魅力使你获得那种蓦然回首的惊艳。对于这种追求,您目前达到什么程度?

王林:艺术家这种追求,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对于我而言,不仅目前这种状态不满意,而且永远都不会满意的那一天。



龙源期刊网:“漫画是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漫画可以不合常理,只合情理”,如何理解您这句话?

王林:漫画的很多构思可以天马行空、跨越时空。以我们即将推出的动画片《少林寺》为例,可以从一些虚拟的人物身上,借这个故事、这个背景,再去虚拟很多新的人物,如魔幻人物,现代人物;可以把一个人和他的N代子孙放在一个背景下去演绎故事。这不合常理,却是合情理的。



龙源期刊网:您曾带着自己的漫画作品到过芬兰、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英国、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家举办过画展,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欢迎。您认为自己的漫画作品之所以让西方人着迷的原因是什么?

王林:1、漫画的文化性。文化性植根于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化上。我漫画中的人物大都为中国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在西方许多国家都家喻户晓。如今,越来越多西方人热衷于学汉语。

2、漫画的通俗性。漫画的绘画语言通俗,不像一些中国画难以理解,它是老少皆宜、大家都能看懂的东西。所以说,漫画是许多国家都能接受、欣赏的视觉符号。



龙源期刊网:2005年9月16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之际,应联合国总部邀请,您随着中国美术家代表团一行走进联合国,和同仁一起当场作画代表中国艺术家向联合国庆典献礼。您当时作画的内容是什么?作为联合国和平大使,您如何看待“和平”与“漫画”的关系?

王林:漫画从它诞生起,就带有很强的思想性。思想性就是要紧扣时代主题。呼唤和平,这是全世界共同的时代主题,也是联合国的宗旨。之所以让我去参加联合国这次盛会,是因为作为中国漫画领域的代表,我肩负着呼唤和平这个主题的使命。

我当时画了佛教人物布袋和尚。原来的布袋和尚是背着布袋走天下,我把布袋改成象征着和平的橄榄枝。只有漫画可以这样调侃、这样去画。布袋和尚背着一个橄榄枝,他本身就是一个和平大使。佛教的宗旨是和谐,和谐就是和平,咱们国家的语言丰富,在国外,它们就是一个词。



龙源期刊网:参加联合国这次盛会,您都有什么感触?

王林:能代表中国艺术家参加联合国这次盛会,我感到很荣幸。真正的艺术家是无国界的,而且他的作品是能让全世界接受的。不要认为艺术家有多么高不可攀,他其实就是一个和平使者。我们本身的行走过程,就是传播和平。有时语言不通,我画一个漫画,老外看了立马说:“I see,I see”,可以用最原始、图观的形式去与他们交流,这是漫画家一个特异的功能。



龙源期刊网:能否介绍一下您创作的心得?近期的创作情况如何?有什么新作品让读者期待?

王林:心得很难用三言两语来体现,因为一幅作品从构思到完成,往往得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我走了近20年。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思考、创作,这就是一个积累。积累多了肯定会有好的东西,我之所以能获奖、结集出书,源于20年创作过程的积累。

我基本每年都出一两本书,去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和成人出版社出了我一些带哲理性的书;同时,画一些水墨漫画,搞一些展览,做一些交流;此外,还要兼顾工作。所以,一直都很忙,很少有空下来的时间。



龙源期刊网:下一步,您有什么规划?

王林:跟着我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编辑,我已把他们培养成了,现在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我主要是做把关的工作。原来我一直是埋头在负案工作,近四年来我才有时间去考虑个人的创作,计划一下我的下一个目标。

利用这几年可以抽身的时间,我吸收了一些新的东西,完成了从漫画作者到漫画行者这个过程的转变。这几年我走了30多个国家,在国内常抽出一个星期的时间驾车到全国各地;同时,创作了大量的画,整理我的水墨漫画,开始和老师一起搞画展,一起游走。

作为一个漫画行者,要吸收很多东西。过了几年,安静下来,我会躲进小楼,整理我的作品、日记及所拍的大量照片。有很多东西,我现在想开始表现,通过走的过程,慢慢地总结,寻找表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这个过程很艰难,我也是一样先吃苦,包括现在还是在吃苦,无暇享受。感觉自己就像背着一个大包袱爬山,一直在爬,无暇观看两边的风景。

我这一生干不了那么多事,那么,我只专注做一两件我喜欢的事,别的事我用减法来减掉。例如什么应酬、不必要的交往,统统减掉。在画画上,我也集中在几个人物上,把它们画好就行了。你不可能面面俱到,艺术就是这样。从1985年我到《漫画月刊》以来,迄今在同一个单位一个座位做了21年,没有变化过,尽管一路上有很多诱惑和机会。干一件事,就把它干透,若说我现在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有什么经验可谈,就这么简单。而一些人老在换工作,老在选择。当然,选择是应该要有的,但在选择好后,你要赶快聚焦,努力把它做好,因为人生有限。





关于《漫画月刊》:



倡导放大漫画的娱乐功能,引导时尚,迎合时尚



龙源期刊网:《漫画月刊》被誉为“中国漫坛第一刊”,如何理解这个“第一”?

王林:改革开放后,人们压抑了很久的思想得到解放,希望有一个突破口来宣泄,当时漫画是很好的宣泄工具。于是,《漫画月刊》于1985年应运而生,她是中国粉碎四人帮后创办的第一家漫画刊物,大家公认的中国漫画第一刊,填补了此前国内已空白了20年的漫画领域。

《漫画月刊》的班底是非常棒的,华君武、丁聪、方成这些著名的老漫画家,从她创刊伊始,全程参与。华君武为了这本杂志,去了20多趟河南。当时华老是70多岁,如今已是90多岁高龄,老先生为了这本杂志倾注了心血。

经过21年的运作和打造,《漫画月刊》是非常有实力的。如今《漫画月刊》的期发量20万,是非常可观的。创刊最早、受众最多、影响最大,可以说,《漫画月刊》是公认的第一,名副其实的第一。



龙源期刊网:您刚提及华君武、丁聪、方成这些著名的老漫画家,他们是为《漫画月刊》提供稿件呢,还是参与办刊的策划?

王林:三位老先生均为《漫画月刊》的执行顾问,全程参与办刊,并供稿。《漫画月刊》的刊名就是由华老亲手题写的。此外,缪印堂先生直接参与组稿、审稿的工作。所以说,《漫画月刊》的起点非常高,得天独厚,这是其它同类刊物不能比拟的。



龙源期刊网:您伴随《漫画月刊》走过了21年的风雨,对于这本刊物无疑您最有发言权,请您对她介绍并总体评价一下。

王林:50年代曾经有一本刊物也叫《漫画月刊》,她是中国美联主办、中国文联下属的刊物。文革时这本刊物停办了。改革开放后,我们重新将这本刊物办起来,和之前的刊物是一脉相承。当时,由全国28个省市发起建立了全国漫画联谊会(联络处就在郑州),《漫画月刊》就是由全国漫画联谊会创办的。把全国著名的漫画家的作品搜集在《漫画月刊》展出,《漫画月刊》应该说是中国现代漫画家的阵地。我们这个刊物专业性比较强,它是中国漫画发展的全程记录。

《漫画月刊》地处中原,辐射全国,打响全国。她的知名度,一是早,二是有着得天独厚的背景。《漫画月刊》最初的几期都是在北京做的,因为靠在京的老漫画家支撑。同时,《漫画月刊》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布漫画的平台,当时她是漫画界惟一的一本刊物。

创刊后,《漫画月刊》策划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创刊后第二年,我们在河南信阳鸡公山租下了美龄舞厅,办了十八届全国漫画讲习班,被漫画界誉为“一期黄浦”、“二期黄浦”……“十八期黄浦”。可以说现在活跃在漫画界的高手,几乎都曾是鸡公山漫画讲习班的学生,这让我们引以为傲。漫画讲习班的老师均为各省漫画协会的会长,都来坐镇讲课。

我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在报社做了一年的美术编辑,《漫画月刊》创刊后就过来了,为《漫画月刊》的创始人之一,我可以说是与《漫画月刊》的创办同步成长。《漫画月刊》创办时,只有两个人,当时创刊可以说是一部艰苦的创刊史。我们只是喜欢做,不计报酬。从中原油田借了两万块钱作为启动资金,没有让河南日报出一分钱,完全是靠自己滚动发展而成的。

回顾这段历程,我很有成就感,毕竟亲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个人也是逐步成熟,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我个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漫画月刊》倡导幽默时尚的漫画风格,为漫画爱好者提供最优秀的漫画大餐,营造最新、最炫的漫画空间。如何将“时尚”和《漫画月刊》挂上钩来?怎样做到“最新”、“最炫”、“最优秀”?

王林:艺术是一种时尚的东西,只有时尚才能成为主流,才能被主流所接受。经调查,我们的读者80%以上是青少年。成人漫画的市场在中国目前还是非常低迷,成不了主流。青少年是最追求时尚的主体,作为青少年的读物,针对青少年这一特点,《漫画月刊》既要引导时尚,又要迎合时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尝试了一些做法,把娱乐界炒作的办法导用到漫画界。它们的道理是相通的,只是形式不一样。如签约歌手一样,我们也签约了漫画家;此外,在版式、题头设计、文字、视觉效果上都做了适当的调整,目的只有一个:把杂志办得更新、更炫、更时尚。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艺行天下发表于2008-06-20 18:20|

    国内期刊界最大网站——龙源期刊网专访著名画家,期刊总编辑王林

        如约地敲开故宫东华门旁一扇幽静的四合院门,我一下难以把眼前的王林和有着记者、高级编辑、优秀职业办刊人、多次获奖的漫画家身份的王林联系起来,只见他:穿着炎夏男人们常穿的大短裤、宽身T恤和家居拖鞋,让我仿如到邻家大哥处串门而不是来采访。

       鸟鸣,花香,一只叫小白刚下完崽的母猫跳到院子里我们落座的桌前伸出慵懒的睡姿,核桃树荫时不时随风拂下几丝北京城内盛夏难得的清凉,采访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坐在我面前的王林侃侃而谈,憨厚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言谈举止间散发的随和让人感觉如一位交往已久的朋友。在采访过程中,陆续有几位朋友敲开四合院的门,早闻王林好交友,果然名不虚传。

       宇宙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无所不包,包容是最大的美德。漫画能承载起这种包容,有容乃大,本来我就是个随遇而安的人,漫画画久了,人就变得越来越大肚能容了”,王林如是说。三小多小时的采访,无论是对于《漫画月刊》这本刊物,还是对于个人的发展,他多次提到“有容乃大”这个词,一本刊物的气度及一个漫画家的气魄,直抵人心。此外,“独天独厚“这个词也多次从王林口中蹦出,此时看王林,一脸对得益于大师们裁培的感激。

       如果说刚见面我对王林装扮的随意还有一些惊讶的话,在采访结束后,我完全释然。真正的艺术家任何时候都不会在乎外在的形式和社会条条框框的约束,而以其最自然、最率真的一面示人,他们本身就与自然溶为一体,是人与自然关系最好的诠释。



    主编风采:



    我是个幸运者,因为我的经历得天独厚,得益于大师们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在《焦作日报》任美术摄影记者期间,您画了大量针砭时弊的讽刺漫画;近年来,您把漫画的思想加入中国画传统的笔墨,创作出一大批水墨漫画作品,受到业内关注。您如何定义自己漫画作品的风格?

    王林:每个艺术家的艺术生涯都会经历几个时期。我最初是应时制作,为杂志的需要而画,画的量很大,而且获得很多奖。后来,我的艺术观念发生了转变,我的绘画风格也随之转变。我开始把漫画和中国画相接合,用中国画的技巧来画漫画,让漫画像中国画一样具有可以挂在厅堂欣赏的审美功能。目前,我一直在寻找新的突破,新的绘画语言。艺术家总是这样,在不断地寻找自己新的出路。



    龙源期刊网:您尝试着用中国画传统水墨技巧去表现漫画的趣味性、思想性。作画取材于中国传统人物画最常见的“钟馗”、“布袋和尚”,以及大量的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如“水浒人物”、“三国人物”、“红楼人物”等,却区别于传统中国人物画的写实,而是把这些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与现代人进行对话,用打油诗题款的形式进行调侃。这种尝试的结果如何?

    王林:这是一种漫画从趣味性到审美性的拓展,也是传统国画的丰富和创新,还是一种全新的视觉符号、更符合现代人审美倾向的新语言。



    龙源期刊网:您曾创作了《王林漫画集》、《老幽段子》、《世相散打》、《毛头小林》、《三巨人说》等漫画专著,其中作品《手术》、《无题》分别荣获中国新闻奖和中国漫画大赛金奖,被誉为国内最高产的漫画家和获奖专业户,您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人士吗?

    王林:我现在谈不上成功。但我认为我的经历得天独厚,因为我占据了一个优秀的媒体,而且接触了一批优秀的画家,这是别人不能企望的。所以说,我是幸运者。

    我的个人发展与刊物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工作之便与大师们零距离地接触,潜移默化受到他们的影响(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会悟出很多东西);而且,与他们成为朋友,从一种师生情到亲情,不仅从他们身上学到做画,也学到做人,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个过程使我感受得非常深。这批老画家虽然有些倔,但我与他们的沟通没有任何障碍。丁聪的门口永远贴着“谢绝来访”四个大字,谢绝所有记者的来访,但对我是永远敞开大门。



    龙源期刊网:“不仅从他们身上学到做画,也学到做人,这是非常难得的”,您刚才提到的这点我非常赞同。无论做哪一行,学会做人这一点十分重要。只有学会做人,才能真正做好本行工作,才能真正成功。

    王林:是这样的。和这些老先生接触,他们真正手把手地教、学画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是与他们一起搞活动,在做人这一块受到他们非常多的影响。他们的阅历对我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上海过去被誉为中国漫画家的摇篮,华君武、丁聪、方成都是从上海出来的。华君武在延安时曾受到毛泽东接见,后来从上海到北京成了中国美协主席;丁聪画了大量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状的漫画,一直在上海;方成从上海去了香港,也是一个漫画大家。他们三位是公认的漫画界泰斗级人物。他们的年龄只相差一岁,华君武比丁聪大一岁,丁聪又比方成大一岁,这在漫画界传为佳话。



    龙源期刊网:作为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唯一的入室弟子,您受到老师哪些影响?

    王林:方成老师今年已是89岁高龄,不仅是漫画界泰斗级的人物,还是文化名人,在文化界非常有名气。我们的关系就像父子一样,我继承了他一些德艺双馨的东西,作品受他影响最大,你拿我们的作品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我创作中人物的造型、审美观受都直接受到他的影响。近朱者赤,这么多年跟着他,一步一步走过来,受益匪浅。



    龙源期刊网:您的作品除了受方成老师的影响外,还受哪些漫画家的影响?

    王林:从师承来说,要专一,也就是说,我必须从老师身上学透,然后才能走出来。走进去到走出来,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知识阅历,还需要去充实很多东西。现在我仅仅是走进去,还没有走出来。



    龙源期刊网:除了方成老师外,国内外的漫画家,您所欣赏的还有哪些?

    王林:多了。我不仅是一个漫画家,还是一个传媒人。能画出好作品的都是我欣赏的漫画家,我不可能去单一喜欢谁。如果只作为一个读者,我可以只喜欢谁而不喜欢谁;而作为一个刊物的主编,好的东西我就喜欢,没有门派的概念。



    从漫画作者到漫画行者



    龙源期刊网:“人生最高的境界,莫过于你所从事的职业和你的爱好一致,我是幸运的,能办好《漫画月刊》,画好画,我别无所求了”,这是您说过的一句话,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您对自己目前这个状况很满意?您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主编兼好漫画家?

    王林:谈不上满意,满意的话你就会停止不前。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创作上,我都在地努力开辟新天地,打造新的平台。

    只能说,我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好主编兼好漫画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龙源期刊网:您曾说,画者毕生精力所追求的乃是独具个性特征的视觉符号,犹如人丛之中的美女,令你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困惑,却因其独特的魅力使你获得那种蓦然回首的惊艳。对于这种追求,您目前达到什么程度?

    王林:艺术家这种追求,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对于我而言,不仅目前这种状态不满意,而且永远都不会满意的那一天。



    龙源期刊网:“漫画是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漫画可以不合常理,只合情理”,如何理解您这句话?

    王林:漫画的很多构思可以天马行空、跨越时空。以我们即将推出的动画片《少林寺》为例,可以从一些虚拟的人物身上,借这个故事、这个背景,再去虚拟很多新的人物,如魔幻人物,现代人物;可以把一个人和他的N代子孙放在一个背景下去演绎故事。这不合常理,却是合情理的。



    龙源期刊网:您曾带着自己的漫画作品到过芬兰、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英国、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家举办过画展,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欢迎。您认为自己的漫画作品之所以让西方人着迷的原因是什么?

    王林:1、漫画的文化性。文化性植根于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化上。我漫画中的人物大都为中国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在西方许多国家都家喻户晓。如今,越来越多西方人热衷于学汉语。

    2、漫画的通俗性。漫画的绘画语言通俗,不像一些中国画难以理解,它是老少皆宜、大家都能看懂的东西。所以说,漫画是许多国家都能接受、欣赏的视觉符号。



    龙源期刊网:2005年9月16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之际,应联合国总部邀请,您随着中国美术家代表团一行走进联合国,和同仁一起当场作画代表中国艺术家向联合国庆典献礼。您当时作画的内容是什么?作为联合国和平大使,您如何看待“和平”与“漫画”的关系?

    王林:漫画从它诞生起,就带有很强的思想性。思想性就是要紧扣时代主题。呼唤和平,这是全世界共同的时代主题,也是联合国的宗旨。之所以让我去参加联合国这次盛会,是因为作为中国漫画领域的代表,我肩负着呼唤和平这个主题的使命。

    我当时画了佛教人物布袋和尚。原来的布袋和尚是背着布袋走天下,我把布袋改成象征着和平的橄榄枝。只有漫画可以这样调侃、这样去画。布袋和尚背着一个橄榄枝,他本身就是一个和平大使。佛教的宗旨是和谐,和谐就是和平,咱们国家的语言丰富,在国外,它们就是一个词。



    龙源期刊网:参加联合国这次盛会,您都有什么感触?

    王林:能代表中国艺术家参加联合国这次盛会,我感到很荣幸。真正的艺术家是无国界的,而且他的作品是能让全世界接受的。不要认为艺术家有多么高不可攀,他其实就是一个和平使者。我们本身的行走过程,就是传播和平。有时语言不通,我画一个漫画,老外看了立马说:“I see,I see”,可以用最原始、图观的形式去与他们交流,这是漫画家一个特异的功能。



    龙源期刊网:能否介绍一下您创作的心得?近期的创作情况如何?有什么新作品让读者期待?

    王林:心得很难用三言两语来体现,因为一幅作品从构思到完成,往往得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这个过程我走了近20年。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思考、创作,这就是一个积累。积累多了肯定会有好的东西,我之所以能获奖、结集出书,源于20年创作过程的积累。

    我基本每年都出一两本书,去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和成人出版社出了我一些带哲理性的书;同时,画一些水墨漫画,搞一些展览,做一些交流;此外,还要兼顾工作。所以,一直都很忙,很少有空下来的时间。



    龙源期刊网:下一步,您有什么规划?

    王林:跟着我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编辑,我已把他们培养成了,现在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我主要是做把关的工作。原来我一直是埋头在负案工作,近四年来我才有时间去考虑个人的创作,计划一下我的下一个目标。

    利用这几年可以抽身的时间,我吸收了一些新的东西,完成了从漫画作者到漫画行者这个过程的转变。这几年我走了30多个国家,在国内常抽出一个星期的时间驾车到全国各地;同时,创作了大量的画,整理我的水墨漫画,开始和老师一起搞画展,一起游走。

    作为一个漫画行者,要吸收很多东西。过了几年,安静下来,我会躲进小楼,整理我的作品、日记及所拍的大量照片。有很多东西,我现在想开始表现,通过走的过程,慢慢地总结,寻找表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这个过程很艰难,我也是一样先吃苦,包括现在还是在吃苦,无暇享受。感觉自己就像背着一个大包袱爬山,一直在爬,无暇观看两边的风景。

    我这一生干不了那么多事,那么,我只专注做一两件我喜欢的事,别的事我用减法来减掉。例如什么应酬、不必要的交往,统统减掉。在画画上,我也集中在几个人物上,把它们画好就行了。你不可能面面俱到,艺术就是这样。从1985年我到《漫画月刊》以来,迄今在同一个单位一个座位做了21年,没有变化过,尽管一路上有很多诱惑和机会。干一件事,就把它干透,若说我现在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有什么经验可谈,就这么简单。而一些人老在换工作,老在选择。当然,选择是应该要有的,但在选择好后,你要赶快聚焦,努力把它做好,因为人生有限。





    关于《漫画月刊》:



    倡导放大漫画的娱乐功能,引导时尚,迎合时尚



    龙源期刊网:《漫画月刊》被誉为“中国漫坛第一刊”,如何理解这个“第一”?

    王林:改革开放后,人们压抑了很久的思想得到解放,希望有一个突破口来宣泄,当时漫画是很好的宣泄工具。于是,《漫画月刊》于1985年应运而生,她是中国粉碎四人帮后创办的第一家漫画刊物,大家公认的中国漫画第一刊,填补了此前国内已空白了20年的漫画领域。

    《漫画月刊》的班底是非常棒的,华君武、丁聪、方成这些著名的老漫画家,从她创刊伊始,全程参与。华君武为了这本杂志,去了20多趟河南。当时华老是70多岁,如今已是90多岁高龄,老先生为了这本杂志倾注了心血。

    经过21年的运作和打造,《漫画月刊》是非常有实力的。如今《漫画月刊》的期发量20万,是非常可观的。创刊最早、受众最多、影响最大,可以说,《漫画月刊》是公认的第一,名副其实的第一。



    龙源期刊网:您刚提及华君武、丁聪、方成这些著名的老漫画家,他们是为《漫画月刊》提供稿件呢,还是参与办刊的策划?

    王林:三位老先生均为《漫画月刊》的执行顾问,全程参与办刊,并供稿。《漫画月刊》的刊名就是由华老亲手题写的。此外,缪印堂先生直接参与组稿、审稿的工作。所以说,《漫画月刊》的起点非常高,得天独厚,这是其它同类刊物不能比拟的。



    龙源期刊网:您伴随《漫画月刊》走过了21年的风雨,对于这本刊物无疑您最有发言权,请您对她介绍并总体评价一下。

    王林:50年代曾经有一本刊物也叫《漫画月刊》,她是中国美联主办、中国文联下属的刊物。文革时这本刊物停办了。改革开放后,我们重新将这本刊物办起来,和之前的刊物是一脉相承。当时,由全国28个省市发起建立了全国漫画联谊会(联络处就在郑州),《漫画月刊》就是由全国漫画联谊会创办的。把全国著名的漫画家的作品搜集在《漫画月刊》展出,《漫画月刊》应该说是中国现代漫画家的阵地。我们这个刊物专业性比较强,它是中国漫画发展的全程记录。

    《漫画月刊》地处中原,辐射全国,打响全国。她的知名度,一是早,二是有着得天独厚的背景。《漫画月刊》最初的几期都是在北京做的,因为靠在京的老漫画家支撑。同时,《漫画月刊》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布漫画的平台,当时她是漫画界惟一的一本刊物。

    创刊后,《漫画月刊》策划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创刊后第二年,我们在河南信阳鸡公山租下了美龄舞厅,办了十八届全国漫画讲习班,被漫画界誉为“一期黄浦”、“二期黄浦”……“十八期黄浦”。可以说现在活跃在漫画界的高手,几乎都曾是鸡公山漫画讲习班的学生,这让我们引以为傲。漫画讲习班的老师均为各省漫画协会的会长,都来坐镇讲课。

    我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在报社做了一年的美术编辑,《漫画月刊》创刊后就过来了,为《漫画月刊》的创始人之一,我可以说是与《漫画月刊》的创办同步成长。《漫画月刊》创办时,只有两个人,当时创刊可以说是一部艰苦的创刊史。我们只是喜欢做,不计报酬。从中原油田借了两万块钱作为启动资金,没有让河南日报出一分钱,完全是靠自己滚动发展而成的。

    回顾这段历程,我很有成就感,毕竟亲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个人也是逐步成熟,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我个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漫画月刊》倡导幽默时尚的漫画风格,为漫画爱好者提供最优秀的漫画大餐,营造最新、最炫的漫画空间。如何将“时尚”和《漫画月刊》挂上钩来?怎样做到“最新”、“最炫”、“最优秀”?

    王林:艺术是一种时尚的东西,只有时尚才能成为主流,才能被主流所接受。经调查,我们的读者80%以上是青少年。成人漫画的市场在中国目前还是非常低迷,成不了主流。青少年是最追求时尚的主体,作为青少年的读物,针对青少年这一特点,《漫画月刊》既要引导时尚,又要迎合时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尝试了一些做法,把娱乐界炒作的办法导用到漫画界。它们的道理是相通的,只是形式不一样。如签约歌手一样,我们也签约了漫画家;此外,在版式、题头设计、文字、视觉效果上都做了适当的调整,目的只有一个:把杂志办得更新、更炫、更时尚。

    举报 回复

    # 1楼

回复

11111

漫客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