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转贴鄢烈山先生的时事评论:从“大中至正”到毛主席纪念堂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漫话漫画

0

4006

[转贴]鄢烈山:从“大中至正”到毛主席纪念堂
文章提交者:甲马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处置政治图腾遗产要有智慧

  “两蒋”过世了,国民党成了在野党,“去蒋化”(实为“去蒋之神化”,学界术语叫“祛魅”)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政治气候变化。如果止于清除两蒋时代触目可见的“党国”标语和“领袖”笔墨;如果止于拆除几十年来遍布全岛的“蒋公铜像”,将它们移诸位于大溪的蒋之陵寝公园,供后人当历史文物参观;如果止于删除教科书里“蒋公看鱼”之类推行个人崇拜的课文,那是天经地义的,不然还侈谈什么民主建设?

  但是,阿扁掌玺的民进党政府,出于选战的目的,为了发挥他们的“本土”(省籍)优势,却借题发挥,拿“去蒋化”大做文章。这几天“绿营”掌权的“教育部”,不顾郝龙斌领导的台北市府和一些民众的强烈对抗,终于在12月7日下午将“中正纪念堂”前牌楼上的“大中至正”四字全部拆除。接下来,牌楼上是改挂“自由广场”还是挂“反贪腐民主广场”的牌匾,将有得一争。我担心,阿扁下一步会不会借拆除“中正纪念堂”来挑起党争?(虽说“中正纪念堂”已被指定为“国定古迹”。)本来应该是有序的政治转型动作(如何处置旧的政治图腾是其中之一),处置者心术不正,就将造成社会对立和族群冲突。

  对于政治图腾遗物,比如红场上的列宁陵墓和各地的一些列宁塑像,我认为,叶利钦和普京先后领导的俄罗斯,处置是有政治智慧的。随着政治公开性的推行和历史档案的解密,人们重新认识了“十月革命”和列宁。许多基本事实已无可争议,比如:所谓“十月革命”,不过是“二月革命”推翻帝制后的多次政府更替之一,这次是布尔什维克掌了权而已:“攻打冬宫”根本是神话,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这艘从日俄战场败退回国修理的兵舰不过是朝冬宫方向放了两响空炮。一度支持“十月革命”却因反对“一党专政”和“余粮”征集制等政策而遭到严厉镇压的喀琅施塔得基地两万多水兵的所谓“叛乱”,已经得到平反(当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就在实际上采纳了这些“叛乱”者的请愿和孟什维克的意见)。尽管有人要彻底否定列宁,将列宁墓从红场迁走,但最终还是维持了现状。处置是折衷的,一方面将列宁格勒改回“圣彼得堡”的旧名,尽量消除搞个人崇拜的神话,在言论自由中允许各方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列宁塑像仍然保留着,只要当地居民没有太大的反感。总之,对可能引起政治纷争和不止于言语的社会冲突的前朝遗物,保持耐心,待那些老布尔什维克和老红军们都过世后,由下一代人更冷静地处理。这是对所有前代人情感的尊重,也是符合全民族利益的现实政治选择。

  当我在红场(俄语本义为“美丽的广场”)宫墙边看到低矮的列宁墓时,便想到我国天安门广场中宏伟的“毛主席纪念堂”。这座为表继任者的“正统”地位而违背毛泽东生前的约定建立起来的纪念堂,在“拨乱反正”之初有不少人要求拆除。那时候,不反对“两个凡是”,不重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将他请下“神坛”,就不可能“彻底否定文革”,就不可能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但为了聚精会神搞建设,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没有在毛泽东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上争论开去,而在中共有了关于建国后历史和“文革”的决议之后,基本上就是“不争论”。“毛主席纪念堂”立在原地不动:“文革”中个人崇拜大盛行时到处竖立的“伟人塑像”,大部分都拆除了,有些地方保留了下来也算是文物吧。这样处置,将对毛的评价留给后人,留待全体中国人生活更从容、心态更放松之后再说,应该说是明智的。

  本来,我基本上是赞成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学术研究领域则不应有禁区),可是,现在似乎颇不公平,个人崇拜年代的东西被封为“红色经典”,大行其道:国家大剧院试演的就是当年江青要基辛格看的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正在央视4套重播的电视连续剧《井冈山》,居然唱起了“文革”时流行的“抬头望见北斗星,心是想念毛泽东”等老歌,教人不禁生起“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慨。此前的电视连续剧《长征》、《延安颂》,不尊重这些年党史研究的新成果,只知以张国焘反衬毛泽东而对红四方面军的陈昌浩、李特等将士表现得很不公正,对延安前期总书记张闻天的领导作用表现也不到位,这也罢了,编导们也就那个水平。但也不要刺激在那个时代蒙受巨大伤害的那么多人的感情,否则,教那些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害惨了的上亿人和家属怎么心服?恐怕也不符合党的历史决议和“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政治原则吧!

    (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鄢烈山)


吴之如感言:
    诚如鄢烈山先生所言:处置政治图腾遗产要有智慧。
    引申开来,评论时事当然更要有智慧,尤其是在当今之世。这一点,鄢先生身体力行,深得要诀,虽入木三分,却又总使欲打棍扣帽者一时拿捏不住把柄。
    同样,对于分寸的把握,也是讽刺漫画作者不可忽略的要点。譬如廖冰兄先生用漫画向当年的国民党独裁统治叫板,英勇无畏,且足智多谋,既替大众出了气,又未惹牢狱之灾,不得不让人叹服其斗争艺术之高超。当然,到了“新时代”,反而大意误中了“引蛇出洞”的“阳谋”之计,被打成“右派”而吃尽人间苦头,那是后话,这段史实如今也因不讨权贵欢喜而成“敏感”话题不许触碰,不说也罢!或许,廖先生的名言:“中国漫画死了!”其实正是指的政治讽刺漫画及其作者的这一命运。
    可见,幽默漫画是智慧的产物,讽刺漫画也离不开智慧的孕育和保护。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吴之如发表于2007-12-09 19:58|

    [转贴]鄢烈山:从“大中至正”到毛主席纪念堂
    文章提交者:甲马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处置政治图腾遗产要有智慧

      “两蒋”过世了,国民党成了在野党,“去蒋化”(实为“去蒋之神化”,学界术语叫“祛魅”)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政治气候变化。如果止于清除两蒋时代触目可见的“党国”标语和“领袖”笔墨;如果止于拆除几十年来遍布全岛的“蒋公铜像”,将它们移诸位于大溪的蒋之陵寝公园,供后人当历史文物参观;如果止于删除教科书里“蒋公看鱼”之类推行个人崇拜的课文,那是天经地义的,不然还侈谈什么民主建设?

      但是,阿扁掌玺的民进党政府,出于选战的目的,为了发挥他们的“本土”(省籍)优势,却借题发挥,拿“去蒋化”大做文章。这几天“绿营”掌权的“教育部”,不顾郝龙斌领导的台北市府和一些民众的强烈对抗,终于在12月7日下午将“中正纪念堂”前牌楼上的“大中至正”四字全部拆除。接下来,牌楼上是改挂“自由广场”还是挂“反贪腐民主广场”的牌匾,将有得一争。我担心,阿扁下一步会不会借拆除“中正纪念堂”来挑起党争?(虽说“中正纪念堂”已被指定为“国定古迹”。)本来应该是有序的政治转型动作(如何处置旧的政治图腾是其中之一),处置者心术不正,就将造成社会对立和族群冲突。

      对于政治图腾遗物,比如红场上的列宁陵墓和各地的一些列宁塑像,我认为,叶利钦和普京先后领导的俄罗斯,处置是有政治智慧的。随着政治公开性的推行和历史档案的解密,人们重新认识了“十月革命”和列宁。许多基本事实已无可争议,比如:所谓“十月革命”,不过是“二月革命”推翻帝制后的多次政府更替之一,这次是布尔什维克掌了权而已:“攻打冬宫”根本是神话,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这艘从日俄战场败退回国修理的兵舰不过是朝冬宫方向放了两响空炮。一度支持“十月革命”却因反对“一党专政”和“余粮”征集制等政策而遭到严厉镇压的喀琅施塔得基地两万多水兵的所谓“叛乱”,已经得到平反(当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就在实际上采纳了这些“叛乱”者的请愿和孟什维克的意见)。尽管有人要彻底否定列宁,将列宁墓从红场迁走,但最终还是维持了现状。处置是折衷的,一方面将列宁格勒改回“圣彼得堡”的旧名,尽量消除搞个人崇拜的神话,在言论自由中允许各方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列宁塑像仍然保留着,只要当地居民没有太大的反感。总之,对可能引起政治纷争和不止于言语的社会冲突的前朝遗物,保持耐心,待那些老布尔什维克和老红军们都过世后,由下一代人更冷静地处理。这是对所有前代人情感的尊重,也是符合全民族利益的现实政治选择。

      当我在红场(俄语本义为“美丽的广场”)宫墙边看到低矮的列宁墓时,便想到我国天安门广场中宏伟的“毛主席纪念堂”。这座为表继任者的“正统”地位而违背毛泽东生前的约定建立起来的纪念堂,在“拨乱反正”之初有不少人要求拆除。那时候,不反对“两个凡是”,不重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将他请下“神坛”,就不可能“彻底否定文革”,就不可能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但为了聚精会神搞建设,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没有在毛泽东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上争论开去,而在中共有了关于建国后历史和“文革”的决议之后,基本上就是“不争论”。“毛主席纪念堂”立在原地不动:“文革”中个人崇拜大盛行时到处竖立的“伟人塑像”,大部分都拆除了,有些地方保留了下来也算是文物吧。这样处置,将对毛的评价留给后人,留待全体中国人生活更从容、心态更放松之后再说,应该说是明智的。

      本来,我基本上是赞成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学术研究领域则不应有禁区),可是,现在似乎颇不公平,个人崇拜年代的东西被封为“红色经典”,大行其道:国家大剧院试演的就是当年江青要基辛格看的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正在央视4套重播的电视连续剧《井冈山》,居然唱起了“文革”时流行的“抬头望见北斗星,心是想念毛泽东”等老歌,教人不禁生起“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慨。此前的电视连续剧《长征》、《延安颂》,不尊重这些年党史研究的新成果,只知以张国焘反衬毛泽东而对红四方面军的陈昌浩、李特等将士表现得很不公正,对延安前期总书记张闻天的领导作用表现也不到位,这也罢了,编导们也就那个水平。但也不要刺激在那个时代蒙受巨大伤害的那么多人的感情,否则,教那些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害惨了的上亿人和家属怎么心服?恐怕也不符合党的历史决议和“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政治原则吧!

        (来源:南方都市报,作者:鄢烈山)


    吴之如感言:
        诚如鄢烈山先生所言:处置政治图腾遗产要有智慧。
        引申开来,评论时事当然更要有智慧,尤其是在当今之世。这一点,鄢先生身体力行,深得要诀,虽入木三分,却又总使欲打棍扣帽者一时拿捏不住把柄。
        同样,对于分寸的把握,也是讽刺漫画作者不可忽略的要点。譬如廖冰兄先生用漫画向当年的国民党独裁统治叫板,英勇无畏,且足智多谋,既替大众出了气,又未惹牢狱之灾,不得不让人叹服其斗争艺术之高超。当然,到了“新时代”,反而大意误中了“引蛇出洞”的“阳谋”之计,被打成“右派”而吃尽人间苦头,那是后话,这段史实如今也因不讨权贵欢喜而成“敏感”话题不许触碰,不说也罢!或许,廖先生的名言:“中国漫画死了!”其实正是指的政治讽刺漫画及其作者的这一命运。
        可见,幽默漫画是智慧的产物,讽刺漫画也离不开智慧的孕育和保护。 本贴最后由 吴之如 于 2007-12-09 20:17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1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