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中国医学论坛报》本期征稿!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漫话漫画

7

5382

各位画友: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前几次征稿都获得了非常好的作品,因为版面有限,因此,很多朋友的来稿未能入选,希望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
    我们本期的评论主题是:“如果说中医是伪科学,那么西医也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请大家来稿。来稿请寄:zhengsh@cmt.com.cn。相关评论见下:

       西医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尽管早在去年,卫生部就明确表态: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言论和做法,并认为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但是,还是不断有声音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应该废除。
    近一百年来,科学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名词。如果想批评某个事物,只要按上不科学的帽子就足以置之于死地。这其实正好暴露出我们对科学的不认知。其实科学的含义是多样的,首先,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其二,科学往往是相对于迷信而言的。
    就知识形态而言,中医是带有历史烙印的知识形态,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相对于迷信来说,中医无疑也是科学的。
就“狭义的科学”来说,科学是用还原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然后用数字化表达。从这个含义上来说,不只中医,西医也不能称为科学。
    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在50年前就发表了这样的观点:医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生物科学,尚够得上科学标准;而另一部份是主体——临床医学,却远远够不上科学的标准。
    对此,我们不妨看看这样两个例子。
    例如,一般人看病都喜欢找老医生,因为老医生经验丰富。而经验其实就是不能定量化表达的,充满着技艺之类的成分,不能算作科学。因为科学是严格遵循还原方法论的,医学经验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还比如,近十几年来医学领域兴起了循证医学,就是充分寻求可信的临床证据,因为我们仅靠实验室得出来的这些证据,还不足以说明很多问题。循证医学的出现也表明医学主体目前还够不上一门严格意义的科学。
    此外,揭示规律是科学理论的重要特征,严格意义上的规律应该是唯一的,无例外的。但生物科学领域却并无严格意义上的规律,现代生物科学哲学家迈尔说:“生物学中只有一条定律,那就是所有概括都有例外。”生物科学讲的都是概率、百分比,大概是多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生物科学也够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所以,关于中医不是科学问题的讨论,其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是缺乏常识的表现。   
    其实,医学是一门人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笔者接触过一个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每次看病都开同样的两种药物。医院有三种号,分别为5元、15元、50元,可他每次都挂50元的号,只拿同样的两种药。他对此解释说:“5元钱的号,医生不听我说,也不让我说;15元的号,医生虽然让我说,但并不认真听;50元的号,医生不但让我说,还和我交流。”在这方面,医学不单单是科学问题了。
    医学本身带有人文特征,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注重天人合一的中医学的存在,对医学实在是一件幸事。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郑述发表于2007-06-02 16:54|

    各位画友: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前几次征稿都获得了非常好的作品,因为版面有限,因此,很多朋友的来稿未能入选,希望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
        我们本期的评论主题是:“如果说中医是伪科学,那么西医也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请大家来稿。来稿请寄:zhengsh@cmt.com.cn。相关评论见下:

           西医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尽管早在去年,卫生部就明确表态: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言论和做法,并认为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但是,还是不断有声音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应该废除。
        近一百年来,科学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名词。如果想批评某个事物,只要按上不科学的帽子就足以置之于死地。这其实正好暴露出我们对科学的不认知。其实科学的含义是多样的,首先,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其二,科学往往是相对于迷信而言的。
        就知识形态而言,中医是带有历史烙印的知识形态,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相对于迷信来说,中医无疑也是科学的。
    就“狭义的科学”来说,科学是用还原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然后用数字化表达。从这个含义上来说,不只中医,西医也不能称为科学。
        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在50年前就发表了这样的观点:医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生物科学,尚够得上科学标准;而另一部份是主体——临床医学,却远远够不上科学的标准。
        对此,我们不妨看看这样两个例子。
        例如,一般人看病都喜欢找老医生,因为老医生经验丰富。而经验其实就是不能定量化表达的,充满着技艺之类的成分,不能算作科学。因为科学是严格遵循还原方法论的,医学经验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还比如,近十几年来医学领域兴起了循证医学,就是充分寻求可信的临床证据,因为我们仅靠实验室得出来的这些证据,还不足以说明很多问题。循证医学的出现也表明医学主体目前还够不上一门严格意义的科学。
        此外,揭示规律是科学理论的重要特征,严格意义上的规律应该是唯一的,无例外的。但生物科学领域却并无严格意义上的规律,现代生物科学哲学家迈尔说:“生物学中只有一条定律,那就是所有概括都有例外。”生物科学讲的都是概率、百分比,大概是多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生物科学也够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所以,关于中医不是科学问题的讨论,其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是缺乏常识的表现。   
        其实,医学是一门人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笔者接触过一个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每次看病都开同样的两种药物。医院有三种号,分别为5元、15元、50元,可他每次都挂50元的号,只拿同样的两种药。他对此解释说:“5元钱的号,医生不听我说,也不让我说;15元的号,医生虽然让我说,但并不认真听;50元的号,医生不但让我说,还和我交流。”在这方面,医学不单单是科学问题了。
        医学本身带有人文特征,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注重天人合一的中医学的存在,对医学实在是一件幸事。

    举报 回复

    # 1楼

  • 游客发表于2007-06-03 09:18|

    每期用没用也不给个明白话。瞧不起这样的无德编辑。
    忽游很多人去画,你用了谁的一幅? 本贴最后由 游客 于 2007-06-03 09:21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2楼

  • 郑述发表于2007-06-08 16:06|

    以后我会把用稿情况上网公布的。以前选用过:桑海春、范军、高晓建、老笔等画友的漫画。并都已支付了150元/幅的稿费!

    举报 回复

    # 3楼

  • 郑述发表于2007-06-08 16:11|

    各位画友:大家好!
       我们栏目本期拟对如下评论配发漫画,请大家多多支持:来稿请寄:zhengsh@cmt.com.cn。截稿日期:6月11日凌晨0Am.同时,我们栏目长期征集和医疗活动有关的幽默漫画。
        相关评论见下:

                      医学探索应该有更多地包容性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真理是唯一的,医学真理已经由西医揭示了,中医就没有存在必要了。这句话很不妥。举一个例子,心理学研究的也是人的问题,心理活动也有物质基础,心理学却是存在着众多的学派与学说,从精神动力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生理学到人本主义等等,就心身医学而言,日本也有自己的“森田疗法”。生命科学领域,远未达到可以肆谈统一、唯一的境界,我们完全应该宽容地珍惜传统精华,加以弘扬。
        所有科学探索活动都受制于哲学观念的指导。中国占主导的是自然观点元气论,西方占主导的是原子论。元气论驱使人们注重过程与状态,注重相互关联与互动;而原子论则促使人们注重结构,注重还原,重视细节与构造。中西医学理论解释的最深层次的分野也就在于此。因此,我们看到了中医注重整体的“气”,活体的经络,人与外界的互动,中医叫“天人相应”。而西医却汲汲于细胞、大分子、基因。而现代科学的走向是强调两者的有机互补与结合,特别是新兴的复杂性科学。
        大家知道,量子力学是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最伟大贡献之一。量子力学的理论解释至今就存在着“粒子说”与“波动说”,而“粒子说”就是原子论的经典体现,“波动说”似乎与中国的气论更能对话。
        这就回到了自主论生物学家的基点了:生物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特征,现代医学着重于揭示细胞、细胞器及基因层次的生物学特征,向上也兼及了器官、组织,但到此为止。而中医学却着重揭示粗略的脏腑之间,特别是生命整体及该生命体与其生存的环境(生态)之间的互动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西医是以“不同的术语,揭示着生物不同阶层系统的不同特征”。尽管中医用的术语粗疏得多,甚至有许多荒谬之处,但你无法否定他的理论价值所在,就像整体层次的“经络”现象,就像是“气”所揭示的整体生命现象。中医理论揭示的更多是整体与生态层次的生物问题,认为称中医为“生态医学”,亦无不可。
        不久前,电视台采访了再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西医肝胆外科权威汤钊猷教授,当主持人问到他对“告别中医”事件看法时,他举了自身两个实例作出回应:一是他曾亲自用针灸治疗了他的儿子、妻子和母亲的阑尾炎,效果非常好。第二个例子,在他的门诊工作中,许多来复诊的老患者,不是冲着他“刀开得好”,而是手术后中药调理方自开得好才来的。这就是医学大师的胸襟。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一句名言:“要让食物变成你的药物,不要让药物变成你的食物。”而中医的很多药物,恰恰也是食物,我们怎么能一概否定呢?

    举报 回复

    # 4楼

  • 海春发表于2007-06-08 17:01|

    桑海春应当是商海春

    举报 回复

    # 5楼

  • 郑述发表于2007-06-12 10:20|

    不好意思,一时笔误,以后还请多支持我们的工作,谢谢!

    举报 回复

    # 6楼

  • 郑述发表于2007-06-12 14:49|

    这期征稿来稿较少,没有找到合适的画作,在本网上下载了何影先生的“误诊”。请何影先生查收稿费。
                                                            郑述

    举报 回复

    # 7楼

  • 老马甲发表于2007-06-12 15:51|

    反对这样的“约稿”方式!很多人去画你用其中的一幅或者一幅不用!太不把漫画家当回事了。
    呼吁抵制!

    举报 回复

    # 8楼

回复

下载用户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