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论坛报》本期漫画主题
《中国医学论坛报》征稿!
各位画友:大家好!
我们栏目本期拟对如下评论配发漫画,请大家多多支持:来稿请寄:zhengsh@cmt.com.cn。截稿日期:6月11日凌晨0Am.同时,我们栏目长期征集和医疗活动有关的幽默漫画。
相关评论见下:
中医发展应深入江河湖海
目前中医在我国的处境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内忧方面,面临后继乏人、质量参差、信仰缺失(学中医的人不信中医)等问题。外患方面,比如我国的中药处方有1000多种被外国抢先注册;又如日本医学权威大敬节在弥留之际对其弟子说: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与日本、韩国在复兴传统医学方面的不遗余力相比,我们的态度值得反思。
中医的生存危机客观存在,“国内现在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这样的数据也是真实可信的。中医的发展遭遇“瓶颈”、出现低谷,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暂时性现象,与转型时期社会风气浮躁、急功近利心态有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崛起、整体话语权的提高,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中医界目前有几个突出的问题需要正视。首先,中医的培养存在问题。当前中医的教育模式借鉴的是西医院校的那一套,批量生产,这对于需要传统文化根基、需要临床经验积累的中医而言是一个致命伤。其次,现在很多综合性的中医院,采用统一模式管理,这对中医也不公平。第三,在对待中西医的很多观念需要扭转。比如有人认为西医能治百病,中医只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其实,在很多小毛病(如感冒)以及一些常见病(如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等)的治疗方面,中医还是很有优势的。在“治病”方面,或许中医不敌西医;但在调整状态方面,西医不敌中医。中西医各有优势,完全可以协同作战,没有必要剑拔弩张,全面抗衡。最后,学习中医一定要心态平和。中医是个“煲”,要慢慢熬,才有味道。
目前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要给中医立标准、立法,而是要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从政策角度,不仅要在基础研究方面舍得投入,对于重大科研项目给予全力支持,同时在实用技术方面鼓励中医(院)大胆地深入群众。不能用西医的评判标准来评价中医,不能把所有东西纳入一个考核体系。并不是“大”医院才是好医院。在中医界,好的医生往往不在大医院。这是由中医的文化特点决定的:人性化治疗,更贴近民众。中医要有大发展,决不能局限在游泳池里,而应该深入江河湖海。一个地方应该有几家核心医院,但更多的应该发展小型的社区医院。从中医自身的发展看,应该在基础研究中体现实力和价值,应该放开临床实践,鼓励探索创新。比如前阵子上海针麻手术的再度成功应用,就是中医临床的开拓之举,既有科学意义,又有实用价值。同时,应该拓展中医药生存新空间。今后中医可能不仅局限于治病,还应对亚健康等病前状态实施干预,对病后虚弱的身体进行调理,以维护健康,增进健康为目标。这几块结合在一起,才是中医的发展之道。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曾说过,中国人能拿诺贝尔奖的肯定在中医领域。我想,谁能在中医理论方面进行创新并取得突破,谁就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摘取诺贝尔大奖的人。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
郑述发表于2007-06-12 14:46|
《中国医学论坛报》征稿!
各位画友:大家好!
我们栏目本期拟对如下评论配发漫画,请大家多多支持:来稿请寄:zhengsh@cmt.com.cn。截稿日期:6月11日凌晨0Am.同时,我们栏目长期征集和医疗活动有关的幽默漫画。
相关评论见下:
中医发展应深入江河湖海
目前中医在我国的处境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内忧方面,面临后继乏人、质量参差、信仰缺失(学中医的人不信中医)等问题。外患方面,比如我国的中药处方有1000多种被外国抢先注册;又如日本医学权威大敬节在弥留之际对其弟子说: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与日本、韩国在复兴传统医学方面的不遗余力相比,我们的态度值得反思。
中医的生存危机客观存在,“国内现在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这样的数据也是真实可信的。中医的发展遭遇“瓶颈”、出现低谷,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暂时性现象,与转型时期社会风气浮躁、急功近利心态有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崛起、整体话语权的提高,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中医界目前有几个突出的问题需要正视。首先,中医的培养存在问题。当前中医的教育模式借鉴的是西医院校的那一套,批量生产,这对于需要传统文化根基、需要临床经验积累的中医而言是一个致命伤。其次,现在很多综合性的中医院,采用统一模式管理,这对中医也不公平。第三,在对待中西医的很多观念需要扭转。比如有人认为西医能治百病,中医只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其实,在很多小毛病(如感冒)以及一些常见病(如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等)的治疗方面,中医还是很有优势的。在“治病”方面,或许中医不敌西医;但在调整状态方面,西医不敌中医。中西医各有优势,完全可以协同作战,没有必要剑拔弩张,全面抗衡。最后,学习中医一定要心态平和。中医是个“煲”,要慢慢熬,才有味道。
目前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要给中医立标准、立法,而是要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从政策角度,不仅要在基础研究方面舍得投入,对于重大科研项目给予全力支持,同时在实用技术方面鼓励中医(院)大胆地深入群众。不能用西医的评判标准来评价中医,不能把所有东西纳入一个考核体系。并不是“大”医院才是好医院。在中医界,好的医生往往不在大医院。这是由中医的文化特点决定的:人性化治疗,更贴近民众。中医要有大发展,决不能局限在游泳池里,而应该深入江河湖海。一个地方应该有几家核心医院,但更多的应该发展小型的社区医院。从中医自身的发展看,应该在基础研究中体现实力和价值,应该放开临床实践,鼓励探索创新。比如前阵子上海针麻手术的再度成功应用,就是中医临床的开拓之举,既有科学意义,又有实用价值。同时,应该拓展中医药生存新空间。今后中医可能不仅局限于治病,还应对亚健康等病前状态实施干预,对病后虚弱的身体进行调理,以维护健康,增进健康为目标。这几块结合在一起,才是中医的发展之道。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曾说过,中国人能拿诺贝尔奖的肯定在中医领域。我想,谁能在中医理论方面进行创新并取得突破,谁就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摘取诺贝尔大奖的人。举报 回复# 1楼
-
郑述发表于2007-06-12 14:51|
截稿日期是6月18日凌晨,而非11日,请各位画友多多支持!
举报 回复# 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