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米长的巨幅漫画《世相绘》风靡广州
《世相绘》风靡市民争睹
出街当天下午3点不少报摊已售罄,专家赞其贴近读者可读性强
编者按:3月30日,本报九周年社庆的首份漫画专刊——《2007广州世相绘》一出街,即吸引了老少街坊们的眼球。别开生面的4连版拉页巨幅漫画,以珠江两岸风情为创作原型,动感展现了2007年羊城的时代特色,作品涉及上千个人物和上千幢建筑,被誉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该份漫画专刊堪称广东漫画界的首次尝试,也是广州报业的首创,形式新颖,趣味性、可读性强,以至当天的《新快报》在全城“洛阳纸贵”。
连日来,有很多收藏爱好者纷纷致电本报,询问可否再购买到此漫画专刊;也有众多漫迷们表示很想了解“2米长漫画究竟是怎么拼画出来的”……《2007广州世相绘》“热”仍在延续。
街头直击——
《世相绘》成“广州地图”
3月30日清晨,记者兵分多路暗访了荔湾、越秀、天河等区的茶楼、写字楼,发现读者群除了白领一族外,还增加了很多老年“粉丝”。
在天河北一茶楼内,记者一进大厅,就看到4围餐桌上放了6份《新快报》。老人们三四人一起,拉着铺开的《2007广州世相绘》,早茶也顾不得“慢慢斟”,个个戴着老花镜就这么“贴”着报纸在那指手画脚。他们在干吗?!记者凑近一打听,原来老街坊们是在寻找广州的地标。“海珠桥,有了!”“火车站,在这呐,还有警察在抓小偷!哈哈,真有意思……”75岁的杨老太指尖一溜到漫画中央的“正佳”和“吉之岛”一带时,当即像个小孩一样兴奋地大喊:“我屋企喺呢度啊!你哋睇唔睇到啊?都成佐“画中心”啦!”
“的哥”是邝飚“粉丝”
当日下午5点左右,记者从报社门口截一辆的士赶着去采访。一上车,“的哥”立马问,“你是《新快报》记者吗?”记者点了点头。“的哥”随即笑嘻嘻地从身旁拿出一份《新快报》,连珠炮式地自我介绍起来,“我从小很喜欢看漫画,也会画的……你们那有个叫邝飚的吧,画的漫画啊,哇,我超级喜欢!大张的我都会剪下来收集的……”
最后“的哥”很认真地说:“你能帮我要到一份有他(邝飚)签名的《世相绘》吗?我刚买的这份《新快报》上没有哦……”
下午3点已售罄
3月30日下午3点,城内多个报摊开始接而连三地询问:“有没有加印的《新快报》?报纸都被抢购完了。”记者前往岗顶、天河北一带报摊巡访,发现很多报亭上确实已看不到《新快报》了。
好不容易,在林和中路一摊点,记者老远就看到摊主把《世相绘》高挂在报亭上方。上前一了解,方知这是最后一份。就在记者和摊主搭讪的十多分钟内,有四五个读者欲买《新快报》。但都被摊主婉拒了:“不好意思啊,这份我留给自己的,不卖。”
幕后故事——
陈春鸣:
拼画遭遇三大难题
大家看到的《2007广州世相绘》,画面没有丝毫“拼合”的痕迹,其实,我们在进行最后一道程序——拼画的时候,就遭遇了“三难”:手工画接驳难、扫描难、电脑拼画难,这也是完成全幅画的最后一个考验。
3月14日,我们4个作者将各自画的部分,分别带到工作室进行手工画接驳,这是个不简单的程序,画面接驳的地方人物和景物太多,要找到“衔接点”不容易。此外,画面接驳后,还需要对衔接点进行多次修改才能完成。我们的工作从晚上7点开始,到深夜11点才赶完整个人工画接驳程序。
接下来就由我将2米长的画作扫描进电脑。由于画面太庞大了,普通的扫描仪是不能一次性扫描到电脑里面的,我只好将画面分成了16等分,分16次扫进了电脑。
这时我的电脑又不“合作”了。因为画面太多,严重占用了电脑的内存,因此在最后一个步骤——电脑拼画的时候,移动一个画面就用了十几分钟,直到完成所有拼画程序,已经是3月15日的清晨6点钟。
范建平:
网速差点误了大事
经过十多天紧张的工作,我们这幅《2007广州世相绘》经历了从草图、清稿、描线等多个步骤之后,开始进入上颜色的阶段。我们把图分成四部分各自回去加工上色,我用了几天时间才完成彩色稿。按约定,我们要把各自的彩色稿交给陈春鸣总体拼合。平时我们交稿都是通过网上传递的,但是由于这幅图面积大,颜色丰富,在网上像素相当高。
网络是个靠不住的东西!那天晚上,眼看交稿日期临近,我便用电子邮件把我负责的部分发送出去,不料折腾了两个多小时,还是发送不成功。
第二天还是不行,我也只好把彩色稿刻入光盘,开车送到陈春鸣手中。
邝野:
画得太投入忘了接女友
画《2007广州世相绘》一下笔就感觉一发不可收拾!创作的过程很快乐,也很投入,以至草稿完成当晚,本来打算随便吃点晚饭再继续作画,突然女朋友来电话说“已经回到广州,现在在车站了”,我才恍然想起,“竟然忘了要去汽车站接她的事情,完蛋了”。那天还下着雨,于是赶紧冒雨坐地铁往汽车站跑……见到女友时,她手里捧着个大纸箱,鞋和裤子全都已经湿漉漉。她居然没有责怪我,还说了很多广州的特色饮食和服装品牌,当时又给我创作、修改《2007广州世相绘》带来了很多灵感。
邝飚:
我们上了堂“广州课”
制作这个巨幅漫画的时间很紧,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要把整个广州的繁荣都体现出来,对于我们这种“足不出户”的职业漫画人来说,是一个难题。怎么拿出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怎样才能体现这个区域的风貌、文化、历史等特征?我们四人在每个区域里都交流、探讨甚至争论,为此我们上网去查大量的图片资料、历史信息。通过这次大制作,我们结结实实给自己上了一堂了解广州的课。
名家点评——
著名漫画家方唐:
卡通描绘人物贴近读者
看着画卷中的“广州”,再追忆旧时代,发现世界正在更新换代。老漫画人笔下的广州街头巷口已换成商业味浓郁的大都市。但“街头巷口”与“高楼大厦”都是广州的“个性”,只能说,新老漫画中的“广州”,都各有各特点罢了,所以《2007广州世相绘》给我的感觉很不错。
这幅“画卷”不禁让我将之与上世纪80年代的漫画作一番比较,首先是颜色,电脑上色的色彩效果比起旧时代的人工涂色好得多,画中明艳而多样的色彩搭配正好能体现现代广州各式各样的市井百态和人物精神面貌。
此画以《清明上河图》为灵感的起源,绘制了上千个平凡的都市人物以及百座城市建筑,这种布局非常独特,有“复古”的韵味。在上世纪80年代的漫画特刊中,以人物为题材的作品非常普遍,表现方式都以展现个人面貌为主,而当时都流行漫画与真人相貌有80%相似。如今《2007广州世相绘》却“特立独行”,用卡通描绘人物,这让画卷弥漫生动活泼的气息,还十分符合现代人越发追求年轻风格的审美观,贴近现代读者的口味。
广东著名漫画家朱松青:
遗憾没有参与制作
大篇幅的漫画制作在广东漫画界是罕见的,《新快报》创作出《2007广州世相绘》,可见广东漫画人的创新精神。4位作者的画工十分纯熟,并且花了很多心思去设计整幅漫画的布局、构图。可惜这次我没有机会与他们合作,参与制作《世相绘》,十分遗憾。
黑马广告CEO张小平:
决胜之处在于创新
面对一幅如此庞大的漫画,我不得不拍案叫绝,《2007广州世相绘》的决胜之处在于创新,首先4连版的规模在报纸类漫画中实在是罕见,体现了4位作者的一番功夫,用“史无前例”来形容一点都不过火,也因为这种创新的理念,让读者感到别开生面,《新快报》的个性就此与其他报纸区别开来。
不论是“麦当劳”与“艇仔粥”、“飞机榄”与“街头BBQ”,还是“迎春花市”与“步行街”,皆是传统和时尚的相互交织,正是广州“开放”和“包容”的体现,人头攒动和商厦林立的都市还有一种“盛世中国,盛世广州”的气势。
广东省作家协会国家一级作家李国伟:
为策划人的创意叫绝
拿到4连版拉页的《2007广州世相绘》后不觉眼前一亮,为策划人的创意而拍案叫绝。那天,仅是一个“吃”,我和朋友既找到了传统的“广州酒家”、“陶陶居”、“皇上皇腊味”,还找到了近年新冒出来的,甚至几乎未听说过的“真功夫”、“佬湘楼”、“川国演义”、“东北人”,让我这样的“老广州”既感亲切,又对广州有了一个新的、全面的了解。
《2007广州世相绘》的问世,体现了《新快报》近年来的办报风格。最新、最快、最深入地反映国计民生,反映市民百姓关心关注的各种社会问题。报道老百姓想知道的事,讲老百姓想讲的话,成为一张老百姓自己的报纸,这大概就是近年来《新快报》大受读者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我在《新快报》找到了共鸣,所以,近年我也天天必看《新快报》。
本文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陈琦钿 李斯璐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
gzkb发表于2007-05-03 21:20|
《世相绘》风靡市民争睹
出街当天下午3点不少报摊已售罄,专家赞其贴近读者可读性强
编者按:3月30日,本报九周年社庆的首份漫画专刊——《2007广州世相绘》一出街,即吸引了老少街坊们的眼球。别开生面的4连版拉页巨幅漫画,以珠江两岸风情为创作原型,动感展现了2007年羊城的时代特色,作品涉及上千个人物和上千幢建筑,被誉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该份漫画专刊堪称广东漫画界的首次尝试,也是广州报业的首创,形式新颖,趣味性、可读性强,以至当天的《新快报》在全城“洛阳纸贵”。
连日来,有很多收藏爱好者纷纷致电本报,询问可否再购买到此漫画专刊;也有众多漫迷们表示很想了解“2米长漫画究竟是怎么拼画出来的”……《2007广州世相绘》“热”仍在延续。
街头直击——
《世相绘》成“广州地图”
3月30日清晨,记者兵分多路暗访了荔湾、越秀、天河等区的茶楼、写字楼,发现读者群除了白领一族外,还增加了很多老年“粉丝”。
在天河北一茶楼内,记者一进大厅,就看到4围餐桌上放了6份《新快报》。老人们三四人一起,拉着铺开的《2007广州世相绘》,早茶也顾不得“慢慢斟”,个个戴着老花镜就这么“贴”着报纸在那指手画脚。他们在干吗?!记者凑近一打听,原来老街坊们是在寻找广州的地标。“海珠桥,有了!”“火车站,在这呐,还有警察在抓小偷!哈哈,真有意思……”75岁的杨老太指尖一溜到漫画中央的“正佳”和“吉之岛”一带时,当即像个小孩一样兴奋地大喊:“我屋企喺呢度啊!你哋睇唔睇到啊?都成佐“画中心”啦!”
“的哥”是邝飚“粉丝”
当日下午5点左右,记者从报社门口截一辆的士赶着去采访。一上车,“的哥”立马问,“你是《新快报》记者吗?”记者点了点头。“的哥”随即笑嘻嘻地从身旁拿出一份《新快报》,连珠炮式地自我介绍起来,“我从小很喜欢看漫画,也会画的……你们那有个叫邝飚的吧,画的漫画啊,哇,我超级喜欢!大张的我都会剪下来收集的……”
最后“的哥”很认真地说:“你能帮我要到一份有他(邝飚)签名的《世相绘》吗?我刚买的这份《新快报》上没有哦……”
下午3点已售罄
3月30日下午3点,城内多个报摊开始接而连三地询问:“有没有加印的《新快报》?报纸都被抢购完了。”记者前往岗顶、天河北一带报摊巡访,发现很多报亭上确实已看不到《新快报》了。
好不容易,在林和中路一摊点,记者老远就看到摊主把《世相绘》高挂在报亭上方。上前一了解,方知这是最后一份。就在记者和摊主搭讪的十多分钟内,有四五个读者欲买《新快报》。但都被摊主婉拒了:“不好意思啊,这份我留给自己的,不卖。”
幕后故事——
陈春鸣:
拼画遭遇三大难题
大家看到的《2007广州世相绘》,画面没有丝毫“拼合”的痕迹,其实,我们在进行最后一道程序——拼画的时候,就遭遇了“三难”:手工画接驳难、扫描难、电脑拼画难,这也是完成全幅画的最后一个考验。
3月14日,我们4个作者将各自画的部分,分别带到工作室进行手工画接驳,这是个不简单的程序,画面接驳的地方人物和景物太多,要找到“衔接点”不容易。此外,画面接驳后,还需要对衔接点进行多次修改才能完成。我们的工作从晚上7点开始,到深夜11点才赶完整个人工画接驳程序。
接下来就由我将2米长的画作扫描进电脑。由于画面太庞大了,普通的扫描仪是不能一次性扫描到电脑里面的,我只好将画面分成了16等分,分16次扫进了电脑。
这时我的电脑又不“合作”了。因为画面太多,严重占用了电脑的内存,因此在最后一个步骤——电脑拼画的时候,移动一个画面就用了十几分钟,直到完成所有拼画程序,已经是3月15日的清晨6点钟。
范建平:
网速差点误了大事
经过十多天紧张的工作,我们这幅《2007广州世相绘》经历了从草图、清稿、描线等多个步骤之后,开始进入上颜色的阶段。我们把图分成四部分各自回去加工上色,我用了几天时间才完成彩色稿。按约定,我们要把各自的彩色稿交给陈春鸣总体拼合。平时我们交稿都是通过网上传递的,但是由于这幅图面积大,颜色丰富,在网上像素相当高。
网络是个靠不住的东西!那天晚上,眼看交稿日期临近,我便用电子邮件把我负责的部分发送出去,不料折腾了两个多小时,还是发送不成功。
第二天还是不行,我也只好把彩色稿刻入光盘,开车送到陈春鸣手中。
邝野:
画得太投入忘了接女友
画《2007广州世相绘》一下笔就感觉一发不可收拾!创作的过程很快乐,也很投入,以至草稿完成当晚,本来打算随便吃点晚饭再继续作画,突然女朋友来电话说“已经回到广州,现在在车站了”,我才恍然想起,“竟然忘了要去汽车站接她的事情,完蛋了”。那天还下着雨,于是赶紧冒雨坐地铁往汽车站跑……见到女友时,她手里捧着个大纸箱,鞋和裤子全都已经湿漉漉。她居然没有责怪我,还说了很多广州的特色饮食和服装品牌,当时又给我创作、修改《2007广州世相绘》带来了很多灵感。
邝飚:
我们上了堂“广州课”
制作这个巨幅漫画的时间很紧,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要把整个广州的繁荣都体现出来,对于我们这种“足不出户”的职业漫画人来说,是一个难题。怎么拿出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怎样才能体现这个区域的风貌、文化、历史等特征?我们四人在每个区域里都交流、探讨甚至争论,为此我们上网去查大量的图片资料、历史信息。通过这次大制作,我们结结实实给自己上了一堂了解广州的课。
名家点评——
著名漫画家方唐:
卡通描绘人物贴近读者
看着画卷中的“广州”,再追忆旧时代,发现世界正在更新换代。老漫画人笔下的广州街头巷口已换成商业味浓郁的大都市。但“街头巷口”与“高楼大厦”都是广州的“个性”,只能说,新老漫画中的“广州”,都各有各特点罢了,所以《2007广州世相绘》给我的感觉很不错。
这幅“画卷”不禁让我将之与上世纪80年代的漫画作一番比较,首先是颜色,电脑上色的色彩效果比起旧时代的人工涂色好得多,画中明艳而多样的色彩搭配正好能体现现代广州各式各样的市井百态和人物精神面貌。
此画以《清明上河图》为灵感的起源,绘制了上千个平凡的都市人物以及百座城市建筑,这种布局非常独特,有“复古”的韵味。在上世纪80年代的漫画特刊中,以人物为题材的作品非常普遍,表现方式都以展现个人面貌为主,而当时都流行漫画与真人相貌有80%相似。如今《2007广州世相绘》却“特立独行”,用卡通描绘人物,这让画卷弥漫生动活泼的气息,还十分符合现代人越发追求年轻风格的审美观,贴近现代读者的口味。
广东著名漫画家朱松青:
遗憾没有参与制作
大篇幅的漫画制作在广东漫画界是罕见的,《新快报》创作出《2007广州世相绘》,可见广东漫画人的创新精神。4位作者的画工十分纯熟,并且花了很多心思去设计整幅漫画的布局、构图。可惜这次我没有机会与他们合作,参与制作《世相绘》,十分遗憾。
黑马广告CEO张小平:
决胜之处在于创新
面对一幅如此庞大的漫画,我不得不拍案叫绝,《2007广州世相绘》的决胜之处在于创新,首先4连版的规模在报纸类漫画中实在是罕见,体现了4位作者的一番功夫,用“史无前例”来形容一点都不过火,也因为这种创新的理念,让读者感到别开生面,《新快报》的个性就此与其他报纸区别开来。
不论是“麦当劳”与“艇仔粥”、“飞机榄”与“街头BBQ”,还是“迎春花市”与“步行街”,皆是传统和时尚的相互交织,正是广州“开放”和“包容”的体现,人头攒动和商厦林立的都市还有一种“盛世中国,盛世广州”的气势。
广东省作家协会国家一级作家李国伟:
为策划人的创意叫绝
拿到4连版拉页的《2007广州世相绘》后不觉眼前一亮,为策划人的创意而拍案叫绝。那天,仅是一个“吃”,我和朋友既找到了传统的“广州酒家”、“陶陶居”、“皇上皇腊味”,还找到了近年新冒出来的,甚至几乎未听说过的“真功夫”、“佬湘楼”、“川国演义”、“东北人”,让我这样的“老广州”既感亲切,又对广州有了一个新的、全面的了解。
《2007广州世相绘》的问世,体现了《新快报》近年来的办报风格。最新、最快、最深入地反映国计民生,反映市民百姓关心关注的各种社会问题。报道老百姓想知道的事,讲老百姓想讲的话,成为一张老百姓自己的报纸,这大概就是近年来《新快报》大受读者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我在《新快报》找到了共鸣,所以,近年我也天天必看《新快报》。
本文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陈琦钿 李斯璐举报 回复# 1楼
-
维生素发表于2007-05-03 21:40|
哈哈,我出手快,买有一份,很不错,赞。
举报 回复# 2楼
-
laobing发表于2007-05-03 21:40|
有这幅巨型漫画的全貌和创作过程记录!
1 全国首个最长篇幅反映城市现象的漫画作品Sample Text
2 《2007广州世相绘》缩略图Sample Text 本贴最后由 laobing 于 2007-05-03 21:43 编辑过。举报 回复# 3楼
-
老油发表于2007-05-03 22:23|
接下来就由我将2米长的画作扫描进电脑。由于画面太庞大了,普通的扫描仪是不能一次性扫描到电脑里面的,我只好将画面分成了16等分,分16次扫进了电脑。
这时我的电脑又不“合作”了。因为画面太多,严重占用了电脑的内存,因此在最后一个步骤——电脑拼画的时候,移动一个画面就用了十几分钟,直到完成所有拼画程序,已经是3月15日的清晨6点钟。
------------
哈哈,这四大天王可能还不知道有滚筒扫描这回事。把这些事写出来,让行家肯定笑话。不让我参加,遗憾的可不仅仅是我呀!请我当个顾问就没那么多麻烦了。当然想省点顾问费也是可以理解的。
用最低级的设备,干一件空前的巨作,这是什么精神,这就叫“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敬佩呀!举报 回复# 4楼
-
汉白玉发表于2007-05-04 02:27|
请问这画有省市领导题款吗? 有省市美协领导写文章认可吗? 就几个漫画人自我表扬算什么好画!你们看同是广东的李兆球的画有省市领导题款,有省市美协领导认可,有美术界大款表扬,那才是“大作”呢! 本贴最后由 汉白玉 于 2007-05-10 07:32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5楼
-
laobing发表于2007-05-05 21:44|
据内部消息,这幅2米的漫画稿费是5位数……
有可能创下了国内单幅漫画约稿的稿费记录。举报 回复# 6楼
-
蔡联发表于2007-05-05 22:26|
强烈要求赠报!!!
而且还要四份,每人赠一份! 本贴最后由 蔡联 于 2007-05-05 22:30 编辑过。举报 回复# 7楼
-
一江春水发表于2007-05-06 00:33|
吹牛应该有个限度,千万不要把天吹破,活跃一下,嘻嘻。漫画人需要蔚蓝的天空。
举报 回复# 8楼
-
老油发表于2007-05-06 10:15|
赚了5位数的稿费,却不开大食会,天理难容!
举报 回复# 9楼
-
左都建发表于2007-05-06 13:20|
期待邝飚老师给赠报,多谢,盼望!盼望!
举报 回复# 10楼
-
一江春水发表于2007-05-06 14:22|
老K沾沾自喜,把四人的画称之为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好像吹得太大了。可以贴出来看看吗?让大家给评论评论!
举报 回复# 11楼
-
laobing发表于2007-05-06 18:34|
回复一江春水的:
贴出来评一评
老K沾沾自喜,把四人的画称之为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好像吹得太大了。可以贴出来看看吗?让大家给评论评论!
我在3楼已经把这幅作品连接过来了,难道你看不到?
因为原图太大,各位将就着看吧……
另这位一江春水看东西喜欢断章取义,老K哪里把四人的画称之为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了?那是媒体策划时制定的定位,即使在吹牛,这个牛也是《新快报》在吹,你这么一说就误导了读者的思想,很有曹智的风范。嘿嘿……举报 回复# 12楼
-
汉白玉发表于2007-05-07 23:28|
赚了5位数的稿费,足够新漫网论坛的常客大“刷”一顿拉!
哈哈..... 本贴最后由 汉白玉 于 2007-05-10 07:32 编辑过。举报 回复# 13楼
-
lys发表于2007-05-10 07:33|
好东西! 顶
举报 回复# 14楼
-
mayi发表于2007-05-10 17:44|
偶不想顶。
举报 回复# 15楼
-
钻石机器发表于2007-05-12 02:17|
我觉得他们自称“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指的是长度和所绘的内容与《清明上河图》近似,
并没有其它的自吹自夸之意。举报 回复# 16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