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2006年度中国漫画的若干片段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漫话漫画

5

6292

2006年已经过去了,在岁末年初这段时间,经常看到各个媒体盘点着“十大新闻”、“人物榜”、“年度语录”等等。各类或官方的或民间的年度评选、排名等层出不穷。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中国漫画而言,很平常,很普通,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喧嚣纷飞的话题中几乎排不上号。“动漫产业”这个词尽管在去年频繁地被提及,但作为这个产业的根基:漫画,仍然徘徊在整个社会的主流视线之外。若依照很多媒体的做法,排个“2006中国漫画十大新闻”或“年度人物”之类,似乎意义不大。中国漫画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中漫网编辑部截取2006年中国漫画的若干片段,拼凑成文,我们提到的漫画涵盖各种风格、门类、内容的漫画领域,希望呈现出来的是中国漫画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里的一个缩影。


    廖冰兄:孤独的背影

    2006年9月22日,著名漫画家廖冰兄逝世。

    廖老的作品永远代表着大众呼声-----“我的画是千千万万人民假我的手而创作出来的。”

    廖老曾同华君武半开玩笑“你说的是官话,我说的是民话。”

    廖老称他的漫画是“悲愤漫画”-----“为被害的善良而悲,为害人的邪恶而愤,故我所做的多是悲愤漫画。”

    我们还有“悲愤漫画”看么?现实社会比漫画家笔下的作品要夸张得多的多。廖老曾说不喜欢画什么讽刺随地吐痰之类的内容,太小了!但现在,可能画个讽刺随地吐痰的居然很难在当地的晚报上发表了!曾经有个报社漫画版的编辑跟我说“上面领导说不喜欢看这些!说登这些万一被投资商看到了会影响城市招商引资!”呵呵。于是,现在纯粹的娱乐漫画、抒情漫画当道,不是说这些漫画不好,这些漫画读者都需要!但是,辛辣的讽刺漫画少了许多,终究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贪污腐败这肯定是要讽刺吧!但你画陈良宇试试?看看哪个媒体会登?”有个朋友跟我聊天时这样说到。

    我们怀念廖冰兄前辈,其实是在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但凡老一辈艺术家的离去,带走的都会是一个时代的风骨,我们多么希望他们离去时的背影不再孤独。
   
    中国漫画走向世界的破冰之旅

    2006年,中国有一批原创漫画陆续走出了国门,打开了海外市场。

    中国漫画亮相海外早已有之,从早年的张乐平、叶浅予的漫画海外出版,到改革开放后至今国内大批优秀的漫画作者靠单幅的幽默类漫画在国际漫画大赛上摘金夺银屡创佳绩。但作为新时代、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的中长篇系列漫画,中国原创漫画2006年在海外市场的集体亮相,还是让人眼睛一亮。这是一次打破坚冰的尝试,尽管海外销量有高有低,市场反响不一,但能够走出去,已经是一个值得记录的跨越。

     聂峻、宋洋、本杰明、口袋巧克力、张晓雨等人的作品在法国出版,部分销量超过了法国本土同类漫画图书的平均销量。

    在法国乃至欧洲都享有盛誉的“安古兰漫画节”上第一次有了中国漫画家的身影,郭竞雄捧得“第33届安古兰国际漫画与连环画节最高特别奖”,并获得全球著名出版公司百万美元的签约。

    天津神界漫画公司出品的四大名著系列漫画以1000万元的价格被某出版集团买断海外版权,其中《水浒传》已经登陆了漫画强国日本。

    这一系列的成绩无疑为平淡的中国漫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尤其是在目前,日本等国的漫画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之时。

    但这仅仅是一小步,郭竞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占据全球漫画图书市场主要分额的仍是日本,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漫画打开了国际市场的新天地。

    而天津神界漫画公司的总经理,四大名著系列漫画的总策划人陈维东则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受日本漫画的影响,将创作思路固化了,视野也变的狭隘,其实我们对于漫画的审美情趣和评价尺度还很单一,有些漫画在国内没有出版社看得上,结果在海外反响却不错。我们一直没有做到很好的市场细分观察,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机构,都需要将自己融入更大的环境中去。

    或许中国原创漫画走出国门带给我们的启示比事件本身更重要。


    旗手猫小乐

    2006年是猫小乐做职业漫画人的第六个年头。

    这一年他的《阿衰ON LINE》出版了第13、14册,总发行量达到了300万册。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尽管比起市面上一些畅销书来,14本300万的发行量还不算多,但在漫画图书中,应该是排在榜首了。

    有漫画作者说:猫小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惊喜!中国漫画更需要这样的惊喜!

    确实,中国漫画的惊喜太少了!

   
    如果说中国漫画的海外出版是一种探索,那么猫小乐的漫画在国内的销售成绩则结结实实地在给同行们提供着一个信号:谁说大家都爱看日本的港台的漫画?

    猫小乐更像一个旗手,为幽默娱乐故事类漫画开辟了一条通道,有很多作者都受猫小乐的影响,渐渐走上了类似创作风格的道路,很多读者都受猫小乐的影响,对本土的漫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猫小乐的“阿衰”领衔的《漫画PARTY》杂志,创刊几年来发行量节节攀升,并诞生了一大批深受读者欢迎的明星作者。猫小乐的作品更有着对小人物的关注,这似乎是2006年很多文化产品的主旋律,郭德纲的相声、《疯狂的石头》等等。《阿衰ON LINE》中展现出的是我们所熟悉的学生时代:同桌间的打闹、与家长和老师的冷战、青春期的小小叛逆、对应试教育的无奈……而另一个连载700多组的四格系列《猫三狗四》则将大都市人们的现实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生活的热点细节尽收囊中。

    没有声色俱厉的说教或批判,但并不是纯粹的“恶搞”式的娱乐,看猫小乐的漫画会会心地笑,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快乐,但这个复杂的社会缺少的就是这样简单的快乐。猫小乐觉得画漫画最适合他自己“我在成人的过程中不断地抗拒着成熟带来的世故和灵性的萎缩,如果我不做漫画,我的一切优点都会成为我的缺点,在以人情世故练达为至高准则的社会上我就是个弱智者。”


      子恺杯的尴尬

    2006年是中国漫画两年一度的官方最高奖“子恺杯”评选与揭晓的年头。

    所谓官方即“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在某些人眼中他代表着中国漫画的最最权威。

    2004年的子恺杯因作品抄袭还是撞车的风波闹了好一阵,但漫画,尤其是参加“子恺杯”的那类漫画受关注的还是少,也没掀起什么波澜。

   2006年的似乎更平静了,奖项已经评出来了,但似乎连讨论的劲头都没有,只当是一个任务完成了。

    子恺杯在2006年已经将内容扩充了许多,以往仅仅是幽默的讽刺的漫画,这次有了一些故事类漫画,有了几位市场上有号召力的漫画家参与,尽管比例还是少了些,但还是看出了似乎有某种转变的迹象。

    但长期以来的某种示范效应让子恺杯越来越显现出其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没有奖金,没有奖品,从以往作品中看的出多以弘扬“主旋律”为主,或隔靴搔痒的讽刺,艺术性稍逊,与市场更是几乎完全脱节,佳作实在寥寥。

    有些人参加是图个乐,有些人参加是为学习,有些人参加是为拿个奖心里舒服,有些人参加是为拿个奖能评职称……基于以上种种心态,子恺杯靠其“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的头衔还能吸引一阵,但当渐渐地没有了乐子,没有了学习的东西,心里也不舒服,评职称更没什么用处时,子恺杯还能再继续下去么?尤其是当拥有越来越多更辽阔的参与度和更丰厚的奖金的国际漫画竞赛越来越多,而且漫画市场渐渐繁荣,最最优秀的且最最公正的裁判:读者近在眼前,更何况这个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中“权威”随时会被打破而“草根”林立时,靠几个“老面孔”自娱自乐的子恺杯还能坚持多久?

    希望子恺杯能改革力度更大些,这样,丰子恺老前辈的在天之灵也会更宽慰。

    郭德纲说官方的曲协:“他们管品位,我管幽默。”但愿这不是中国漫画的写照。
   
   
    稿费!稿费!!稿费!!!

    2006年夏天,漫画人贝贝龙在交涉数次后忍无可忍,将其与拖欠其稿费的杂志主编的电话录音放在了博客上。

    该主编迫于压力,将拖欠了近一年的3000余元稿费如数支付。

    类似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6年同类事件还有像《卡通王》杂志拖欠数名作者稿费的帖子在一些论坛里广为传播。

     漫画低稿费、拖欠稿费现象已经成为影响漫画发展的绊脚石,没有了经济杠杆的有效调节,一切都会崩溃。因低稿费、拖欠稿费现象而造成的漫画人才流失已经屡见不鲜,很多人因此而转行。

    漫画界有人苦笑“漫画作者要稿费有时比民工讨工钱还难!”很多漫画人都有同感,于是你也就不难理解,当贝贝龙拿到了这笔本应该早属于他的稿费时,召集了一大帮漫画界的朋友一醉方休。

    我们有时说“漫画大环境不好”,体现的就是这些被某些人看来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在繁华的背后,总有底层的挣扎。

    “我们漫画人应该做这个产业链的最基层,但绝对不能做食物链的最底层!”贝贝龙在博客里的话是所有漫画作者的心声。

    新的一年,真心希望这样的事少些,再少些!

    当然最好是没有!

    漫画杂志:新一轮洗牌

    2006年,曾经国家重点扶持的漫画刊物《北京卡通》宣布暂时休刊。

    《卡通王》在市场上也少见了踪影。

    《漫画PARTY》、《幽默大师》继续走红,《漫画月刊》似乎也渐渐退出了竞争。

    新的刊物《知音漫客》势头不错,《金鹰卡通》试刊后反响平平……

    近两三年来漫画刊物风起云涌,层出不穷,但来得快去得也快,大多数杂志内容雷同、定位不明,投机心态严重,就是捞一把就跑掉。

    《北京卡通》这样以纯长篇故事类漫画为主角的刊物整体上陷入了困境,在起初受日本漫画影响较严重的年代这些故事类漫画几乎就是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脑海中“漫画”概念的全部,但时过境迁,现在,反映本土生活尤其是带有浓厚幽默娱乐色彩的漫画刊物已经全面抢占市场。

    市场是真实的,也是最无情的。

    当年是国家“5155工程”扶持的重点漫画刊物中,除了早已转型为幽默漫画刊物的《漫画大王》发展良好外,其余几本坚持以纯故事漫画为走向的刊物整体疲软。

    新浪里有一个博客“北卡青年的集体历史和反思”,里面有不少曾经《北京卡通》作者的回忆文章,也有很多读者的文章。这本刊物毕竟走了10年的道路,培育了很多优秀的作者,也培育了中国漫画的市场,回忆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但愿她仅仅是“休刊”而非“停刊”吧。

    网络上的下一个热点会是漫画吗?

    2006年是互联网最为热闹和无序的一年,胡戈的馒头、芙蓉姐姐、国学辣妹、黄健翔的“海豚音”与辞职事件、录象带与潜规则、各式各样的论战……

    2006年很多很多漫画作者、漫画编辑以及其他漫画界的人士都在网上开设了博客,展示作品、与读者沟通、发表观点……

    2006年各大论坛的热帖有些和漫画有关:“真人漫画”走红了,虽然其有些就是照片加现成的笑话组合而成,但幕后的推手使他渐渐红了,还有被称为“私绘本”的心情记录式漫画也红了,如台湾的弯弯画的《可不可以不上班》,日本的《一个人住的第五年》等等,画得很简单,就是简单的心情记录,也是靠着网络的力量传播开去。还有右手的《中国版自杀兔》等等,都在网络上引发过一些轰动。

      但作为文化产品,漫画仍然没有成为一个众人瞩目的热点,与电影、音乐等已经渐渐形成产业结构的文化产品相比,漫画,尤其是中国漫画,还无法形成聚集效应。很多还是“圈内人自己”或者“真正的发烧友”在关注。

    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随时都可能诞生英雄,诞生明星,中国漫画,中国漫画作者,该怎样抓住这个机遇呢?

    希望网络上下一个大众瞩目的热点会是漫画,但不是像“芙蓉姐姐”“国学辣妹”那样的方式在吸引眼球。

    一幅国家领导人的漫画像

    2006年9月11日广州《新快报》上出现了一幅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漫画像。

    似乎并没有某些人看到此消息后的第一反应“舆论哗然”。

    舆论没什么哗然,部分国外的报纸发了新闻“中国媒体二十多年来首次刊登中央领导人漫画像”。

    其实这幅漫画像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幅肖像速写更为合适,其漫味并不足,也没有什么夸张,而且是为“胡主席为孟二冬老师流泪”一文的配的插图,漫画元素几乎没有。
     当然这一切很可能是该漫画像作者邝飚先生及《新快报》的谨慎,毕竟是一个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但从来没有一个规定说过禁止画领导人肖像漫画,如果禁止,为什么小布什、普京、卡斯特罗、董建华、何厚铧等等的漫画像经常会出现在国内作者的笔下,而且有很多还画得非常好?

    以小人之心揣度一下《新快报》,或许是想借这个事件引发一些讨论一些争议,这也很正常,报刊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一定的公关策略。但这事似乎就这么过去了,只知道邝飚先生还在画漫画,《新快报》还在办下去,生活还在继续。

    不知道是大众对这个事件是“不想争议”还是上面下达了指令“严禁争议”,如果是前者,那倒是一种社会进步,如果是后者,那只能表示遗憾了。

    其实我想大家都希望能看到领导人的漫画像,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亲民”?



    2006年已经过去了,中国漫画的若干个片段就这样简单无序地铺排开吧,2006年中国漫画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国家对动漫产业不同寻常的重视,使得不少漫画作者及其他业内人士得到了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一时间真觉得春天来了。还有蔡志忠的少林寺之行,还有很多漫画人出版了自己的单行本……廖冰兄老人走了,他生前的话“中国漫画死了!”在我们听来是那么刺耳。完全理解老前辈的心境。但中国漫画没有死,也不会死,她和整个社会一样,在兴奋、忧郁、愤懑、喜悦、哀愁、痛苦、彷徨、困惑、激动、热情等等复杂的情感交织中前行,每一个真正从心底热爱中国漫画的人,每一步都会踏踏实实。


                                                          转载: 中漫网  
                                                          作者:酥大鱼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金墨发表于2007-01-09 21:56|

    2006年已经过去了,在岁末年初这段时间,经常看到各个媒体盘点着“十大新闻”、“人物榜”、“年度语录”等等。各类或官方的或民间的年度评选、排名等层出不穷。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中国漫画而言,很平常,很普通,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喧嚣纷飞的话题中几乎排不上号。“动漫产业”这个词尽管在去年频繁地被提及,但作为这个产业的根基:漫画,仍然徘徊在整个社会的主流视线之外。若依照很多媒体的做法,排个“2006中国漫画十大新闻”或“年度人物”之类,似乎意义不大。中国漫画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中漫网编辑部截取2006年中国漫画的若干片段,拼凑成文,我们提到的漫画涵盖各种风格、门类、内容的漫画领域,希望呈现出来的是中国漫画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里的一个缩影。


        廖冰兄:孤独的背影

        2006年9月22日,著名漫画家廖冰兄逝世。

        廖老的作品永远代表着大众呼声-----“我的画是千千万万人民假我的手而创作出来的。”

        廖老曾同华君武半开玩笑“你说的是官话,我说的是民话。”

        廖老称他的漫画是“悲愤漫画”-----“为被害的善良而悲,为害人的邪恶而愤,故我所做的多是悲愤漫画。”

        我们还有“悲愤漫画”看么?现实社会比漫画家笔下的作品要夸张得多的多。廖老曾说不喜欢画什么讽刺随地吐痰之类的内容,太小了!但现在,可能画个讽刺随地吐痰的居然很难在当地的晚报上发表了!曾经有个报社漫画版的编辑跟我说“上面领导说不喜欢看这些!说登这些万一被投资商看到了会影响城市招商引资!”呵呵。于是,现在纯粹的娱乐漫画、抒情漫画当道,不是说这些漫画不好,这些漫画读者都需要!但是,辛辣的讽刺漫画少了许多,终究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贪污腐败这肯定是要讽刺吧!但你画陈良宇试试?看看哪个媒体会登?”有个朋友跟我聊天时这样说到。

        我们怀念廖冰兄前辈,其实是在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但凡老一辈艺术家的离去,带走的都会是一个时代的风骨,我们多么希望他们离去时的背影不再孤独。
       
        中国漫画走向世界的破冰之旅

        2006年,中国有一批原创漫画陆续走出了国门,打开了海外市场。

        中国漫画亮相海外早已有之,从早年的张乐平、叶浅予的漫画海外出版,到改革开放后至今国内大批优秀的漫画作者靠单幅的幽默类漫画在国际漫画大赛上摘金夺银屡创佳绩。但作为新时代、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的中长篇系列漫画,中国原创漫画2006年在海外市场的集体亮相,还是让人眼睛一亮。这是一次打破坚冰的尝试,尽管海外销量有高有低,市场反响不一,但能够走出去,已经是一个值得记录的跨越。

         聂峻、宋洋、本杰明、口袋巧克力、张晓雨等人的作品在法国出版,部分销量超过了法国本土同类漫画图书的平均销量。

        在法国乃至欧洲都享有盛誉的“安古兰漫画节”上第一次有了中国漫画家的身影,郭竞雄捧得“第33届安古兰国际漫画与连环画节最高特别奖”,并获得全球著名出版公司百万美元的签约。

        天津神界漫画公司出品的四大名著系列漫画以1000万元的价格被某出版集团买断海外版权,其中《水浒传》已经登陆了漫画强国日本。

        这一系列的成绩无疑为平淡的中国漫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尤其是在目前,日本等国的漫画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之时。

        但这仅仅是一小步,郭竞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占据全球漫画图书市场主要分额的仍是日本,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漫画打开了国际市场的新天地。

        而天津神界漫画公司的总经理,四大名著系列漫画的总策划人陈维东则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受日本漫画的影响,将创作思路固化了,视野也变的狭隘,其实我们对于漫画的审美情趣和评价尺度还很单一,有些漫画在国内没有出版社看得上,结果在海外反响却不错。我们一直没有做到很好的市场细分观察,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机构,都需要将自己融入更大的环境中去。

        或许中国原创漫画走出国门带给我们的启示比事件本身更重要。


        旗手猫小乐

        2006年是猫小乐做职业漫画人的第六个年头。

        这一年他的《阿衰ON LINE》出版了第13、14册,总发行量达到了300万册。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尽管比起市面上一些畅销书来,14本300万的发行量还不算多,但在漫画图书中,应该是排在榜首了。

        有漫画作者说:猫小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惊喜!中国漫画更需要这样的惊喜!

        确实,中国漫画的惊喜太少了!

       
        如果说中国漫画的海外出版是一种探索,那么猫小乐的漫画在国内的销售成绩则结结实实地在给同行们提供着一个信号:谁说大家都爱看日本的港台的漫画?

        猫小乐更像一个旗手,为幽默娱乐故事类漫画开辟了一条通道,有很多作者都受猫小乐的影响,渐渐走上了类似创作风格的道路,很多读者都受猫小乐的影响,对本土的漫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猫小乐的“阿衰”领衔的《漫画PARTY》杂志,创刊几年来发行量节节攀升,并诞生了一大批深受读者欢迎的明星作者。猫小乐的作品更有着对小人物的关注,这似乎是2006年很多文化产品的主旋律,郭德纲的相声、《疯狂的石头》等等。《阿衰ON LINE》中展现出的是我们所熟悉的学生时代:同桌间的打闹、与家长和老师的冷战、青春期的小小叛逆、对应试教育的无奈……而另一个连载700多组的四格系列《猫三狗四》则将大都市人们的现实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生活的热点细节尽收囊中。

        没有声色俱厉的说教或批判,但并不是纯粹的“恶搞”式的娱乐,看猫小乐的漫画会会心地笑,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快乐,但这个复杂的社会缺少的就是这样简单的快乐。猫小乐觉得画漫画最适合他自己“我在成人的过程中不断地抗拒着成熟带来的世故和灵性的萎缩,如果我不做漫画,我的一切优点都会成为我的缺点,在以人情世故练达为至高准则的社会上我就是个弱智者。”


          子恺杯的尴尬

        2006年是中国漫画两年一度的官方最高奖“子恺杯”评选与揭晓的年头。

        所谓官方即“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在某些人眼中他代表着中国漫画的最最权威。

        2004年的子恺杯因作品抄袭还是撞车的风波闹了好一阵,但漫画,尤其是参加“子恺杯”的那类漫画受关注的还是少,也没掀起什么波澜。

       2006年的似乎更平静了,奖项已经评出来了,但似乎连讨论的劲头都没有,只当是一个任务完成了。

        子恺杯在2006年已经将内容扩充了许多,以往仅仅是幽默的讽刺的漫画,这次有了一些故事类漫画,有了几位市场上有号召力的漫画家参与,尽管比例还是少了些,但还是看出了似乎有某种转变的迹象。

        但长期以来的某种示范效应让子恺杯越来越显现出其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没有奖金,没有奖品,从以往作品中看的出多以弘扬“主旋律”为主,或隔靴搔痒的讽刺,艺术性稍逊,与市场更是几乎完全脱节,佳作实在寥寥。

        有些人参加是图个乐,有些人参加是为学习,有些人参加是为拿个奖心里舒服,有些人参加是为拿个奖能评职称……基于以上种种心态,子恺杯靠其“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的头衔还能吸引一阵,但当渐渐地没有了乐子,没有了学习的东西,心里也不舒服,评职称更没什么用处时,子恺杯还能再继续下去么?尤其是当拥有越来越多更辽阔的参与度和更丰厚的奖金的国际漫画竞赛越来越多,而且漫画市场渐渐繁荣,最最优秀的且最最公正的裁判:读者近在眼前,更何况这个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中“权威”随时会被打破而“草根”林立时,靠几个“老面孔”自娱自乐的子恺杯还能坚持多久?

        希望子恺杯能改革力度更大些,这样,丰子恺老前辈的在天之灵也会更宽慰。

        郭德纲说官方的曲协:“他们管品位,我管幽默。”但愿这不是中国漫画的写照。
       
       
        稿费!稿费!!稿费!!!

        2006年夏天,漫画人贝贝龙在交涉数次后忍无可忍,将其与拖欠其稿费的杂志主编的电话录音放在了博客上。

        该主编迫于压力,将拖欠了近一年的3000余元稿费如数支付。

        类似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6年同类事件还有像《卡通王》杂志拖欠数名作者稿费的帖子在一些论坛里广为传播。

         漫画低稿费、拖欠稿费现象已经成为影响漫画发展的绊脚石,没有了经济杠杆的有效调节,一切都会崩溃。因低稿费、拖欠稿费现象而造成的漫画人才流失已经屡见不鲜,很多人因此而转行。

        漫画界有人苦笑“漫画作者要稿费有时比民工讨工钱还难!”很多漫画人都有同感,于是你也就不难理解,当贝贝龙拿到了这笔本应该早属于他的稿费时,召集了一大帮漫画界的朋友一醉方休。

        我们有时说“漫画大环境不好”,体现的就是这些被某些人看来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在繁华的背后,总有底层的挣扎。

        “我们漫画人应该做这个产业链的最基层,但绝对不能做食物链的最底层!”贝贝龙在博客里的话是所有漫画作者的心声。

        新的一年,真心希望这样的事少些,再少些!

        当然最好是没有!

        漫画杂志:新一轮洗牌

        2006年,曾经国家重点扶持的漫画刊物《北京卡通》宣布暂时休刊。

        《卡通王》在市场上也少见了踪影。

        《漫画PARTY》、《幽默大师》继续走红,《漫画月刊》似乎也渐渐退出了竞争。

        新的刊物《知音漫客》势头不错,《金鹰卡通》试刊后反响平平……

        近两三年来漫画刊物风起云涌,层出不穷,但来得快去得也快,大多数杂志内容雷同、定位不明,投机心态严重,就是捞一把就跑掉。

        《北京卡通》这样以纯长篇故事类漫画为主角的刊物整体上陷入了困境,在起初受日本漫画影响较严重的年代这些故事类漫画几乎就是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脑海中“漫画”概念的全部,但时过境迁,现在,反映本土生活尤其是带有浓厚幽默娱乐色彩的漫画刊物已经全面抢占市场。

        市场是真实的,也是最无情的。

        当年是国家“5155工程”扶持的重点漫画刊物中,除了早已转型为幽默漫画刊物的《漫画大王》发展良好外,其余几本坚持以纯故事漫画为走向的刊物整体疲软。

        新浪里有一个博客“北卡青年的集体历史和反思”,里面有不少曾经《北京卡通》作者的回忆文章,也有很多读者的文章。这本刊物毕竟走了10年的道路,培育了很多优秀的作者,也培育了中国漫画的市场,回忆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但愿她仅仅是“休刊”而非“停刊”吧。

        网络上的下一个热点会是漫画吗?

        2006年是互联网最为热闹和无序的一年,胡戈的馒头、芙蓉姐姐、国学辣妹、黄健翔的“海豚音”与辞职事件、录象带与潜规则、各式各样的论战……

        2006年很多很多漫画作者、漫画编辑以及其他漫画界的人士都在网上开设了博客,展示作品、与读者沟通、发表观点……

        2006年各大论坛的热帖有些和漫画有关:“真人漫画”走红了,虽然其有些就是照片加现成的笑话组合而成,但幕后的推手使他渐渐红了,还有被称为“私绘本”的心情记录式漫画也红了,如台湾的弯弯画的《可不可以不上班》,日本的《一个人住的第五年》等等,画得很简单,就是简单的心情记录,也是靠着网络的力量传播开去。还有右手的《中国版自杀兔》等等,都在网络上引发过一些轰动。

          但作为文化产品,漫画仍然没有成为一个众人瞩目的热点,与电影、音乐等已经渐渐形成产业结构的文化产品相比,漫画,尤其是中国漫画,还无法形成聚集效应。很多还是“圈内人自己”或者“真正的发烧友”在关注。

        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随时都可能诞生英雄,诞生明星,中国漫画,中国漫画作者,该怎样抓住这个机遇呢?

        希望网络上下一个大众瞩目的热点会是漫画,但不是像“芙蓉姐姐”“国学辣妹”那样的方式在吸引眼球。

        一幅国家领导人的漫画像

        2006年9月11日广州《新快报》上出现了一幅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漫画像。

        似乎并没有某些人看到此消息后的第一反应“舆论哗然”。

        舆论没什么哗然,部分国外的报纸发了新闻“中国媒体二十多年来首次刊登中央领导人漫画像”。

        其实这幅漫画像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幅肖像速写更为合适,其漫味并不足,也没有什么夸张,而且是为“胡主席为孟二冬老师流泪”一文的配的插图,漫画元素几乎没有。
         当然这一切很可能是该漫画像作者邝飚先生及《新快报》的谨慎,毕竟是一个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但从来没有一个规定说过禁止画领导人肖像漫画,如果禁止,为什么小布什、普京、卡斯特罗、董建华、何厚铧等等的漫画像经常会出现在国内作者的笔下,而且有很多还画得非常好?

        以小人之心揣度一下《新快报》,或许是想借这个事件引发一些讨论一些争议,这也很正常,报刊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一定的公关策略。但这事似乎就这么过去了,只知道邝飚先生还在画漫画,《新快报》还在办下去,生活还在继续。

        不知道是大众对这个事件是“不想争议”还是上面下达了指令“严禁争议”,如果是前者,那倒是一种社会进步,如果是后者,那只能表示遗憾了。

        其实我想大家都希望能看到领导人的漫画像,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亲民”?



        2006年已经过去了,中国漫画的若干个片段就这样简单无序地铺排开吧,2006年中国漫画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国家对动漫产业不同寻常的重视,使得不少漫画作者及其他业内人士得到了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一时间真觉得春天来了。还有蔡志忠的少林寺之行,还有很多漫画人出版了自己的单行本……廖冰兄老人走了,他生前的话“中国漫画死了!”在我们听来是那么刺耳。完全理解老前辈的心境。但中国漫画没有死,也不会死,她和整个社会一样,在兴奋、忧郁、愤懑、喜悦、哀愁、痛苦、彷徨、困惑、激动、热情等等复杂的情感交织中前行,每一个真正从心底热爱中国漫画的人,每一步都会踏踏实实。


                                                              转载: 中漫网  
                                                              作者:酥大鱼

    举报 回复

    # 1楼

  • 三口发表于2007-01-10 09:30|

    卡卡一直在关注漫画圈这点事啊,写的不错.

    举报 回复

    # 2楼

  • 赵乃育发表于2007-01-10 10:42|

    概括的很精彩,漫画圈子的影响力弱。

    举报 回复

    # 3楼

  • 景山漫画发表于2007-01-10 17:23|

    讲的真精彩啊!最好请名家深入讲讲中国新闻漫画未来创作方向及风格等~~~

    举报 回复

    # 4楼

  • 老油发表于2007-01-11 14:57|

    中国漫画界的新格局已经明朗化,总体上去看,中国漫画正处在蓄势待发的时期,从局部去看,个别漫画人已经发了。

    举报 回复

    # 5楼

  • 尚军发表于2007-01-12 08:25|

    写的好!

    举报 回复

    # 6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