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玩家黄永玉---浅论黄永玉的文学创作与人生
莫光辉
[摘要]:著名画家黄永玉有精深的文学造诣。自学美术、文学,被人称为一代“鬼才”。其人博学多识,诗书画俱佳,在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领域都有引人注目的成就。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佳作不断推出,在文学的创作道路上,黄永玉展现出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文学在他的生命中闪烁出了另一种永恒的闪亮光芒。本文试从黄永玉的文学创作来探讨其人生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成就。
[关键词]:黄永玉 人生 文学创作
鬼斧神工的奇梁洞,扁舟轻漫的沱江水,弥漫硝烟的南长城,青山碧水,雄墙古阁,奇洞宝塔,苗风土俗。这里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黄永玉一生带着湘西苗家汉子的风情,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意志,12岁就背着行囊走出了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在历史的隧道里,黄永玉行走的人生向世人展现出了生命的美丽。另外,永玉先生的文学创作,也如他的艺术创作一样,是有感而发,语言受感情的驱使,往往不拘一格,别出新裁。永玉先生是位已被文坛承认,自成风格的散文作家。比如《密泪》,《这些忧郁的碎屑》,《江上》等名作,深沉修远,催人泪下。而他的散集中的另外一些作品,又宏论博发,读之不禁令人颌首击节,慨叹再三。他的讽刺杂文,如《吴世茫论坛》等,正话反说,鞭笞入骨,使你忍俊不禁,甚至笑得背过气去。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黄永玉是享誉海内外的画家,但是在1999年11月在湖南岳麓书院讲学时,却说自己的爱好不是绘画而是文学,文学第一,雕塑第二,木刻第三,绘画第四。他之所以把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绘画上,是因为绘画可以养活其他三个爱好,而其他三个爱好不能养活自己。在这幽默的言语中却道出了黄永玉的人生实情。他确实爱好文学,也在不断的创作文学,而且作品有很高的艺术品味和审美价值,可以说,文学是黄永玉人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在画坛上成就非凡,而且在文坛上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受自身条件及时代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和影响,黄永玉的文学创作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所以,他的文学作品没有追求严格的创作格式、不追求语言的细雕浮华、谴词造句也很随意。在文学创作中,黄永玉留给人们的是自然的真实:自由自在、行云流水、不拘一格;而且,叙事幽默轻松、抒情委婉多思、感概议论率真坦诚……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中黄永玉向人们展现出了自己另一种人生超越:亦画亦作,不仅要在绘画上追求艺术的真实,而且要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留下艺术美的痕迹。可以这么说:不读永玉先生的文学作品,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他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世界。
(一)人生如歌:构建着文学创作之源泉
文学创作的源泉,在很大程度上与创作主体有着密切的关系。真正的文学创作,犹如在浩瀚的沙漠中跋涉,为人掘一处水井,为人拓一片绿洲,是须付出汗水和心血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永玉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1985年,即黄永玉以诗集《曾经有过那种时候》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之后的两年,三联书店推出了他的三本散文集《罐斋杂记》、《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芥末居杂记》。1993年后,黄永玉接着出版了新三记《往日,故乡的情话》、《汗珠里的沙漠》、《斗室的散步》。此时的黄永玉已近70高龄,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却凭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克服重重困难,用生命的余热探求着文学艺术的美丽。
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人生的艰苦跋涉中,黄永玉以一种独立的人生姿态在思考着、在创造着、在超越着……他在创造着中国文学界的奇迹和神话:1996年,黄永玉在撰写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的同时,另外四本散文集《吴世茫论坛》、《太阳下的风景》、《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1998年又由三联书店以“黄永玉作品系列”的方式隆重推出。最难得可贵的是2002年,黄永玉在80高龄的情况下,《黄永玉大画水浒》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03年作家出版社又推出黄永玉的新作《比我老的老头》,这引起中国文坛的轰动,也让世人为之感动。这不禁会有人纳闷:黄永玉在那么高龄的情况下,怎么还会有那么旺盛的精力和那么丰富的创作题材?在这里,我想通过黄永玉曾经走过的生命历程中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应该说,黄永玉是多年的饱经风霜,历经苦难,才积累和成就了黄永玉的铿锵人生,才会在画画的人生之外有他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收获和突破。
黄永玉的人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黄永玉一直说自己是一个‘文化流浪汉’十四五岁起就开始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人生”。① “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的初级中学教育,十六岁开始以绘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协会副主席”。②“从12岁离开家乡,他走了不少地方,厦门、德化、仙游、泉州、赣州、信丰、北京、上海、香港、台湾,以及意大利、德国、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法国……世界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迹。”③“一笔一画,一撇一捺,从容自由,令人叹为观止。黄永玉,一个没念完中学,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训练的人,却凭着其天生才情和后天非凡的努力,成为出色的木刻家、国画家、雕塑家、作家和诗人。在生机葱郁的艺术原野上,他的足迹遍及木刻、雕塑、绘画、文学等领域,信马由缰,纵情驰骋,采撷的一朵朵奇葩令世人神往羡叹不已。”④正是这几十年的走南闯北,黄永玉在艰辛的人生跋涉中发现着生活的美,珍惜着生活的美,记录着生活的美;正是这几十年的历史尘积,黄永玉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经历着生命的苦,思考着生命的魂,创造着生命的路;也正是这几十年的坚强铸就,才使黄永玉的生命有了重量,才使黄永玉的生命如歌一样弹奏出永恒的乐章,才使黄永玉的文学作品如陈年美酒一样香飘四海。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有着难以捉摸的艺术潜力和交数。你不清楚,也不会预料,他会在什么时候以何种艺术面貌展现在你面前。把惊奇不断放在你面前,这便是艺术家黄永玉的与众不同。他在艺术中快乐地活着。小时候走几十里来看磨。磨经过很多力,很多运动,磨圆了,磨光滑了。跟人生的经历一样,看着轮子不停地转呀转,重复不停地转,像历史一样,生活一样,又像灾难一样。人生的欢乐都包含在内。
(二)纪实故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生履历
黄永玉在《这些忧郁的碎屑序》⑤中谈到:
文章是为纪念一些山水和人物写的。山水长在,尊敬的人物已经消逝。
我存心不评论作品的原因是——这些人要不是我的亲戚、朋友,便是我尊敬的师长;只由于接近的方便,我提供一些他们生活、思想的片断,也许对今人或后世有些用处。
所以我写“人”。
写我自己的经历时,也以那些教育我、帮助我、收留我、爱我、难忘的恩情的人与山水为主。
这是《这些忧郁的碎屑》一书的写法,也是《太阳下的风景》、《我少年、青年、中年、暮年心中的张乐平》、《刘焕章这个人》等散文的写法,书中通过一个个生活故事,日常交往的细节等以史为据回忆和塑造着人物性格、形象。语言幽默风趣,语言也就是日常生活中交流的语言,这些语言凝结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活画卷。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信条。生活的片断和个人的思想在文字的书写中闪射出了时代的脉搏。在纪实故事的叙述中,黄永玉留下的文字,勾勒出了名家人生的真实履历,可以说是珍贵的文学史料,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在《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中,黄永玉描绘了自己家乡凤凰的美景,讲叙了自己的家庭出身和自己成长过程中跟从文表叔的交往,谈到了从文表叔的创作简况,还真实的记录了从文表叔和郁达夫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一切的一切,一个故事又一个故事都勾勒出了自己和他人真实的人生履历。时间远去了,有的人走远了,可那朴实的文字在时光的隧道里回响着陈年的故事,一个个精灵的形象在情感的天空中飞翔。在《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中,他介绍了自己的家庭出身和自己父母的简况:
我爸爸在县里的男小学作校长,妈妈在女小学作校长,妈妈和爸爸都是在师范学校学音乐美术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爸爸用他在当地颇为有名气的拿手杰作通草刻花作品去参加了一次“巴拿马赛会”(天晓得是一次什么博览会),得了个铜牌奖,很使他生了一次大气(他原冀得到一块大金牌的)虽然口味太高,这块铜牌奖毕竟使他增长了怀才不遇的骄傲和快感。这个人一直是自得其乐的。他按得一手极复杂的大和弦风琴,常常闭着眼睛品尝音乐给他的其他东西换不来的快感,我的祖母不爱听那些声音,尤其不爱看我爸爸那副“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神气,所以一经过耳后噪的风琴旁边时就嘟嘟囔囔,说这个家就是让这部风琴弄败的。可是这风琴却是当时本县唯一新事物。
妈妈一心一意还在做她的女学校校长,也兼美术和音乐课,从专业课,她比爸爸差多了,但人很能干,精力尤其旺盛。每个月都能从上海、北京收到许多美术音乐教材,她教的舞蹈是很出色而大胆的,记得因为舞蹈是否有伤风化的问题和当地行政长官狠狠干过几仗,而都是以胜利而告终。她第一个剪短发,第一个穿短裙,也鼓励她的学生这么做,在当时的确是颇有胆识的。
黄永玉的人生是艰苦跋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在刚开始流浪闯荡的日子里,他开始慢慢地在生活中发现了艺术,而他的文学创作起源是从从文表叔的作品中萌发的,尽管开始阅读作品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但他没有放弃对文学的执着,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在不停地阅读,不断的思考,然后对从文表叔的作品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段艺术人生萌芽的履历在《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中是这样记录的:
许多年过去了。
我流浪在福建德化山区里,在一家小瓷器作坊里做小工。我还不明白世界上有一种叫做工资的东西,所以老板给我水平极差的三顿伙食已经十分满足,有一天,老板说我的头发长得已经很不成话,简直像个犯人的时候,居然给了我一块钱,我高高兴兴地去理了一个“分头”,剩下的七角钱在书店买了一本《昆明冬景》。
我是冲着沈从文三个字去买的,钻进阁楼上又看了半天,仍然是一点意思也不懂。这我可真火了,我怎么可以一点也不懂呢?就这么七角钱?你还是我表叔,我怎么一点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呢?七角钱,你知不知道我这七角钱要派上多少用场?知不知道我日子多不好过?我可怜的七角钱……
德化的跳蚤很多,摆一脸盆水在床板底下,身上哪里痒就朝哪里抓一把,然后狠狠往床下一摔,第二天,黑压压一盆底跳蚤。
德化出竹笋,柱子般粗一根,山民一人扛一根进城卖掉买盐回家。我们买菜剁成丁子,抓两把米煮成一锅清粥,几个小孩一口气喝得精光,既不饱,也不补人,肚子给胀了半天,胀完了,和没有吃过一样。半年多,我的大腿跟小腿都肿了起来,脸也肿了;但人也长大了……
……
在两位老人家里的两年,我过去短短的少年时光所读的书本一下子都觉醒了,都活跃起来,生活变得那么有意思,几乎是生活里每一样事物,书本里都写过,都歌颂或诅骂过。每一本书都有另一本书作它的基础,那么一本本串联起来,自古到今,成为庞大的有系统的宝藏。
以后,我拥有一个小小的书库,其中收集了从文表叔的几乎全部著作,我不仅明白了他书中说过的话,他是那么深度地了解故乡土地和人民的感情,也反映出他青少年时代储存的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语言的魅力,对以后创作起过了不起的作用。对一个小学未毕业的人来说,这几乎是奇迹,人确实是可以创造奇迹。
人确实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正是这样,在生活和艺术之间,在阅读和思考之间,黄永玉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了。通过自己对从文表叔一生和作品的理解中,黄永玉感悟出了人本身力量的伟大。正是在这种人生信条下,在从文表叔的影响下,在生活的磨砺中,在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里,黄永玉迈着坚实的脚步一步步的走出湘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三)故乡情思:融化着文化浪子的真心
自然是美丽的,人类是伟大的。黄永玉在一生的行走中,始终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洞悉世间的万物,始终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自然对话,自然山水、自然景物也是黄永玉书写的一个组成部分,黄永玉在12岁就背着一个小小的行囊走出了湘西,开始了人生的梦想之旅,他的足迹遍及国内外,阅历丰富,见识多广,在一次次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中,在一次次的记忆情思的对比中,在一次次的真实感受中,在一次次的艺术感染中,黄永玉以一种独立的人生姿态去享受、去品尝、去书写着自己眼中的世界。而在对自然景物的叙述中,偶尔又夹杂着议论,让读者沿着他的思绪在自然之景中去去感受景外的一切。而黄永玉这个文化流浪汉无论行走多远,故乡凤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故乡的父老乡情,都时刻的牵动着一位文化浪子的真心,故乡是一幅丰收的国画,厚实肥沃的黑土地,延续着生命的节奏,传递着祖先辛勤的血脉。走遍全中国和世界不少地方的黄永玉,始终忘不了那座美丽的凤凰古城,他的散文中对故乡山水的描写很逼真,情景交融,古城凤凰的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令黄永玉这个文化流浪汉心旷神怡、难以释怀。在对凤凰的观察和描绘中,让人们沿着他的脚步在无限美丽的艺术长廊中感受到了寻常清新古朴的凤凰之魂、真切的感受到了一位游子深深的无法割舍的故乡情节。“文学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我在意大利家里三楼写文章,写到得意的地方,哈哈大笑,我女儿就问我你笑什么,我说写到得意的一段,是关于家乡的事情。”⑥这是黄永玉1999年11月在岳麓书院讲学时说的一段话。“关于家乡的事情”常常是黄永玉创作的兴奋点,大多成为他作品中的神来之笔,永玉回记《往日,故乡的情话》中写道:
再差三十年,就是一个世纪的浪迹天涯,故乡的闪念太多。
山水、生活、隽洁、人物、情调,片断的哀乐,油然生发于朝夕。
对于朋友,我记下的这些东西不知他们喜欢不喜欢?明白不明白?有无同感?有如泡一杯家屋山背后摘下的野茶敬客的意思,偷偷一瞥他的微笑吧!
《往日,故乡的情话》共117篇(则),篇蕴藉着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在这点点滴滴的故乡情思中也同样表达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感恩之情“在外面把本事用完了,回来再捡一点。”⑦黄永玉曾说过,在外面闯世界,不气馁、不胆怯、不堕落、凭的就是家乡凤凰赋予了他的一点功夫底子,膨气了,本事用完了,勇气消失了,跑回家来拿点就是了,又出去闯,又回来拿,黄永玉曾经常常是把家乡作为他永不枯竭的灵感和力量的源泉的,自己就像一只让故乡放飞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总也挣不脱那乡情的牵挂。在《乡梦不曾休》中,黄永玉深情地表达了自己恋乡情结:
我为曾在那里念过书的凤凰县文昌阁小学写过一首歌词,用外国古老的名歌配在一起,于是孩子们就唱起来了。昨天听侄儿说,我家坡下的一个八、九岁的女孩抱着弟弟唱催眠曲的时候,也哼着这支歌呢!
歌词有两句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你想望。
这当然是我几十年来在外面生活对于故乡的心情,也希望孩子们长大到外头工作的时候,不要忘记养育过我们的深情的土地。
我有时不免奇怪,一个人怎么会把故乡忘记呢?凭什么把她忘了呢?不怀念那些河流?那些山岗上的森林?那些长满羊齿植物遮盖着的水井?那些透过嫩绿树叶的雾中的阳光?你小时的游伴?唱过的歌?嫁在乡下的妹妹?……未免太狠心了。
故乡是祖国在观念和情感上最具体的表现,你是放在天上的风筝,线的另一端就是牵着心灵的故乡的一切影子,惟愿是因为风而不是你自己把这根线割断了啊!……
(四)人物春秋:奏响岁月动听的交响曲
黄永玉创作了大量的写人的散文,其中有不少艺术精品。在他笔下,沈从文、聂绀弩、常书鸿、张乐平、李可染、林枫眠、陆志庠、郑可、苗子、郁风等文化名人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这些人物不仅各有自己的文化风采,而且反映了时代面貌。写作这类散文,黄永玉有三方面的优势:第一,这些人都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精英,具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光辉的业绩、传奇性的人生经历和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可以描写的内容多,价值也大。第二,黄永玉同他们有亲戚、朋友、同行或师生关系,来往较多,了解较深,有的曾朝夕相处,共过患难,具有相同的生活感受和生存体验。黄永玉既熟悉他们的生平事迹,也熟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描写他们时能做到左右逢源,而且笔触能够进入其心灵深处。第三,黄永玉集画家、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于一身,兼有利用各种艺术手段的能力,特别是以小见大、以一当十、传神写照能力,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比一般散文家笔下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更具艺术张力和思想内涵。
《此序与画无关》是《黄永玉画册》的自序,写于1997年,1998年收入散文集《这些忧郁的碎屑》中,是集子中的最后一篇,可以作为这本散文集的后记来读。作品有两点特别引人注意:一是对丹钦柯回忆录和詹伯尔日记的议论;二是对描写文化名人的看法。这两点实际上是他阐述的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黄永玉认为,像丹钦柯回忆录那样的作品,写了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托尔斯泰等人在内的“有意思的人”,以及范围广泛、无所不包的 “有趣的事”,“喧闹热烈活跃的19世纪俄罗斯文坛、剧坛、画坛全集中在这个集子里”,乍看“鸡毛蒜皮、七零八碎”,其实反映了“时代的本质”;集子中群星璀璨,相互辉映,具有“通彻的文化厚度”,因此这本回忆录可以称为传世之作。像詹伯尔日记那样几乎囊括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美主要文化艺术家活动的作品,同样是文化历史的瑰宝。它活灵活现,比干巴巴的美术史生动,重要的是 “它写了人和生活”,“那批人死了,却活在后人的心中”。在黄永玉看来,如果写文化名人,比如写齐白石、张大千等等,不能只写 “神圣庄严”的一面而 “丢弃珍贵的人间平凡欢乐温暖”,“应当写写他这个‘人’;写写他成为‘人物’的时候那点生活、那点琐碎、那点成绩的必然根由”,“写经历、结交、脾气、爱好、工作,琐琐碎碎,形成一部大书,那就不仅仅是有用而且是有趣和全面地有益了”,因为这样能够写出“一个立体之极的文化时代”。读了黄永玉的《这些忧郁的碎屑》、《太阳下的风景》等散文集的人都不难发现,黄永玉本人就是按照这样的散文理念和艺术方法写人的。因此,他的散文集虽然写“片断”和“碎屑”,却拥有“大书”价值;不乏“大书”的深刻厚重,但是又不像某些作品那样缺少人间意味、生活细节和艺术情趣。
(五)散文杂论:期待着社会生活的和谐
黄永玉散文中常有议论,有不少篇什就是杂文或论说文《吴世茫论坛》全书27篇作品,每一篇都是议论性的,题目上有“论”字的就有18篇之多,全书嬉笑怒骂,文采飞扬,精辟的见解比比皆是。黄永玉用自己的审美观去观察这个世界,留意这个社会,并对社会的现象作出了自己的评述,在众多的社会现象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让读者在幽默风趣的文字里去追求社会生活应有的和谐和美好。这就是黄永玉的散文杂论留给人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杂论也并不都是就事论事,而是把一种社会现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很多颇有见地的认识,对人们的生活态度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大师”论》就是针对当时社会盲目的塑造典型,评定先进等现象的认识。
近来极个别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介绍,被称做“大师”的越来越多。要不是老汉我昨天亲眼见到经“王二棒捶”带来的曾藻叶三岁大师肉身真迹,老汉我与几乎差一点怀疑起我们的舆论的不可靠性来了。会怀疑他们的水平,他们的个人交情,他们的嗜好……瞎吹瞎棒,不要本钱,不惜口水……
……
老汉我在街上,报纸上、广播电视上发现有两种生意最热火,套一句老话,简直如雨后春笋之繁荣,一是“大师”日日更新;二是“中心”天天成立,中心按下不表。
老汉我一路看一路听,记在本子上的有:“烧饼大师”、“烙饼大师”“痔瘘大师”、“国画大师”、“广告大师”、“豆汁大师”、“时装大师”、“工艺美术大师”、“补鞋大师”、“国学大师”、“拔牙大师保证不疼,每歌一元”“拉面大师”、“微剖大师”、“踢毽大师,每星期上午九点准时在此露脸”……其中以国画大师最多,年龄幅度大,从三岁到九十多岁,一派衍绵,可真算得上是繁荣景象矣!
夹叙夹议,以议带评,深刻、尖锐、泼辣、新颖,同时机智、幽默、通脱、飘逸、黄永玉能够使矛盾对立的因素相兼相融,从而使他的散文杂论风格达到了静志与动态的统一,主导性与多样性并存,幽默感和批叛性同在,使读者在阅读字里行间的同时,用一种客观的眼光去审视着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去理解着自己生存的社会。
湘西人杰地灵,文化土壤丰富,这片神奇的土地的确给黄永玉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和艺术灵感,他的作品艺术地表达了湘西,表达了自己的成长,表达了他眼中多彩的社会……黄永玉12岁离开故乡,像他的表叔沈从文一样凭自己的泪汗开启了人生艰辛跋涉征程。走过的,路过的点点滴滴都给他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散文创作的路上,他仍在用笔,用挥动不尽的创造精神去延续新的神话,去丰富着自己的艺术生命。永玉先生的勤奋,他那顽强的生命力,是源于他的信念。他把自己比作跑马拉松的运动员,并非要跑第一,但是一定要跑到终点。 “谈起黄永玉的创作,张梅溪心疼地说:‘他这一辈子很勤奋,有时真不想让他搞那么多’。”⑧然而,倍受我们尊敬的艺术大师黄永玉仍然坚强有力的在艺术的路上不停的发现和经营,这位湘西汉子在创造着更美丽和灿烂的艺术人生。
参考文献:
①吴志菲《黄永玉:狂人?鬼才?》《中国人才》2003年第7期
②《吉首大学报》第405期,出版日期,2004年9月20日
③颜家文《累是他一生的影子——记老年黄永玉》《老年人》2000年第3期
④吴志菲《黄永玉:狂人?鬼才?》《中国人才》2003年第7期
⑤黄永玉《黄永玉散文》第241页,花城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⑥江堤编选《黄永玉:给艺术二小时》,第188页,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⑦颜家文《他是一本大书——黄永玉印象》据三联书店1998年版《吴世茫论坛》附录第149页
⑧颜家文《从那个红叶斑斓的秋天出发——黄永玉与张梅溪的爱情故事》《老年人》2002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莫光辉,男,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发展哲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
漫画卫士发表于2006-12-05 12:06|
莫光辉
[摘要]:著名画家黄永玉有精深的文学造诣。自学美术、文学,被人称为一代“鬼才”。其人博学多识,诗书画俱佳,在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领域都有引人注目的成就。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佳作不断推出,在文学的创作道路上,黄永玉展现出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文学在他的生命中闪烁出了另一种永恒的闪亮光芒。本文试从黄永玉的文学创作来探讨其人生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成就。
[关键词]:黄永玉 人生 文学创作
鬼斧神工的奇梁洞,扁舟轻漫的沱江水,弥漫硝烟的南长城,青山碧水,雄墙古阁,奇洞宝塔,苗风土俗。这里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黄永玉一生带着湘西苗家汉子的风情,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意志,12岁就背着行囊走出了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在历史的隧道里,黄永玉行走的人生向世人展现出了生命的美丽。另外,永玉先生的文学创作,也如他的艺术创作一样,是有感而发,语言受感情的驱使,往往不拘一格,别出新裁。永玉先生是位已被文坛承认,自成风格的散文作家。比如《密泪》,《这些忧郁的碎屑》,《江上》等名作,深沉修远,催人泪下。而他的散集中的另外一些作品,又宏论博发,读之不禁令人颌首击节,慨叹再三。他的讽刺杂文,如《吴世茫论坛》等,正话反说,鞭笞入骨,使你忍俊不禁,甚至笑得背过气去。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黄永玉是享誉海内外的画家,但是在1999年11月在湖南岳麓书院讲学时,却说自己的爱好不是绘画而是文学,文学第一,雕塑第二,木刻第三,绘画第四。他之所以把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绘画上,是因为绘画可以养活其他三个爱好,而其他三个爱好不能养活自己。在这幽默的言语中却道出了黄永玉的人生实情。他确实爱好文学,也在不断的创作文学,而且作品有很高的艺术品味和审美价值,可以说,文学是黄永玉人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在画坛上成就非凡,而且在文坛上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受自身条件及时代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和影响,黄永玉的文学创作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所以,他的文学作品没有追求严格的创作格式、不追求语言的细雕浮华、谴词造句也很随意。在文学创作中,黄永玉留给人们的是自然的真实:自由自在、行云流水、不拘一格;而且,叙事幽默轻松、抒情委婉多思、感概议论率真坦诚……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中黄永玉向人们展现出了自己另一种人生超越:亦画亦作,不仅要在绘画上追求艺术的真实,而且要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留下艺术美的痕迹。可以这么说:不读永玉先生的文学作品,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他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世界。
(一)人生如歌:构建着文学创作之源泉
文学创作的源泉,在很大程度上与创作主体有着密切的关系。真正的文学创作,犹如在浩瀚的沙漠中跋涉,为人掘一处水井,为人拓一片绿洲,是须付出汗水和心血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永玉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1985年,即黄永玉以诗集《曾经有过那种时候》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之后的两年,三联书店推出了他的三本散文集《罐斋杂记》、《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芥末居杂记》。1993年后,黄永玉接着出版了新三记《往日,故乡的情话》、《汗珠里的沙漠》、《斗室的散步》。此时的黄永玉已近70高龄,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却凭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克服重重困难,用生命的余热探求着文学艺术的美丽。
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人生的艰苦跋涉中,黄永玉以一种独立的人生姿态在思考着、在创造着、在超越着……他在创造着中国文学界的奇迹和神话:1996年,黄永玉在撰写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的同时,另外四本散文集《吴世茫论坛》、《太阳下的风景》、《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1998年又由三联书店以“黄永玉作品系列”的方式隆重推出。最难得可贵的是2002年,黄永玉在80高龄的情况下,《黄永玉大画水浒》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03年作家出版社又推出黄永玉的新作《比我老的老头》,这引起中国文坛的轰动,也让世人为之感动。这不禁会有人纳闷:黄永玉在那么高龄的情况下,怎么还会有那么旺盛的精力和那么丰富的创作题材?在这里,我想通过黄永玉曾经走过的生命历程中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应该说,黄永玉是多年的饱经风霜,历经苦难,才积累和成就了黄永玉的铿锵人生,才会在画画的人生之外有他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收获和突破。
黄永玉的人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黄永玉一直说自己是一个‘文化流浪汉’十四五岁起就开始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人生”。① “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的初级中学教育,十六岁开始以绘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协会副主席”。②“从12岁离开家乡,他走了不少地方,厦门、德化、仙游、泉州、赣州、信丰、北京、上海、香港、台湾,以及意大利、德国、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法国……世界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迹。”③“一笔一画,一撇一捺,从容自由,令人叹为观止。黄永玉,一个没念完中学,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训练的人,却凭着其天生才情和后天非凡的努力,成为出色的木刻家、国画家、雕塑家、作家和诗人。在生机葱郁的艺术原野上,他的足迹遍及木刻、雕塑、绘画、文学等领域,信马由缰,纵情驰骋,采撷的一朵朵奇葩令世人神往羡叹不已。”④正是这几十年的走南闯北,黄永玉在艰辛的人生跋涉中发现着生活的美,珍惜着生活的美,记录着生活的美;正是这几十年的历史尘积,黄永玉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经历着生命的苦,思考着生命的魂,创造着生命的路;也正是这几十年的坚强铸就,才使黄永玉的生命有了重量,才使黄永玉的生命如歌一样弹奏出永恒的乐章,才使黄永玉的文学作品如陈年美酒一样香飘四海。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有着难以捉摸的艺术潜力和交数。你不清楚,也不会预料,他会在什么时候以何种艺术面貌展现在你面前。把惊奇不断放在你面前,这便是艺术家黄永玉的与众不同。他在艺术中快乐地活着。小时候走几十里来看磨。磨经过很多力,很多运动,磨圆了,磨光滑了。跟人生的经历一样,看着轮子不停地转呀转,重复不停地转,像历史一样,生活一样,又像灾难一样。人生的欢乐都包含在内。
(二)纪实故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生履历
黄永玉在《这些忧郁的碎屑序》⑤中谈到:
文章是为纪念一些山水和人物写的。山水长在,尊敬的人物已经消逝。
我存心不评论作品的原因是——这些人要不是我的亲戚、朋友,便是我尊敬的师长;只由于接近的方便,我提供一些他们生活、思想的片断,也许对今人或后世有些用处。
所以我写“人”。
写我自己的经历时,也以那些教育我、帮助我、收留我、爱我、难忘的恩情的人与山水为主。
这是《这些忧郁的碎屑》一书的写法,也是《太阳下的风景》、《我少年、青年、中年、暮年心中的张乐平》、《刘焕章这个人》等散文的写法,书中通过一个个生活故事,日常交往的细节等以史为据回忆和塑造着人物性格、形象。语言幽默风趣,语言也就是日常生活中交流的语言,这些语言凝结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活画卷。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信条。生活的片断和个人的思想在文字的书写中闪射出了时代的脉搏。在纪实故事的叙述中,黄永玉留下的文字,勾勒出了名家人生的真实履历,可以说是珍贵的文学史料,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在《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中,黄永玉描绘了自己家乡凤凰的美景,讲叙了自己的家庭出身和自己成长过程中跟从文表叔的交往,谈到了从文表叔的创作简况,还真实的记录了从文表叔和郁达夫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一切的一切,一个故事又一个故事都勾勒出了自己和他人真实的人生履历。时间远去了,有的人走远了,可那朴实的文字在时光的隧道里回响着陈年的故事,一个个精灵的形象在情感的天空中飞翔。在《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中,他介绍了自己的家庭出身和自己父母的简况:
我爸爸在县里的男小学作校长,妈妈在女小学作校长,妈妈和爸爸都是在师范学校学音乐美术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爸爸用他在当地颇为有名气的拿手杰作通草刻花作品去参加了一次“巴拿马赛会”(天晓得是一次什么博览会),得了个铜牌奖,很使他生了一次大气(他原冀得到一块大金牌的)虽然口味太高,这块铜牌奖毕竟使他增长了怀才不遇的骄傲和快感。这个人一直是自得其乐的。他按得一手极复杂的大和弦风琴,常常闭着眼睛品尝音乐给他的其他东西换不来的快感,我的祖母不爱听那些声音,尤其不爱看我爸爸那副“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神气,所以一经过耳后噪的风琴旁边时就嘟嘟囔囔,说这个家就是让这部风琴弄败的。可是这风琴却是当时本县唯一新事物。
妈妈一心一意还在做她的女学校校长,也兼美术和音乐课,从专业课,她比爸爸差多了,但人很能干,精力尤其旺盛。每个月都能从上海、北京收到许多美术音乐教材,她教的舞蹈是很出色而大胆的,记得因为舞蹈是否有伤风化的问题和当地行政长官狠狠干过几仗,而都是以胜利而告终。她第一个剪短发,第一个穿短裙,也鼓励她的学生这么做,在当时的确是颇有胆识的。
黄永玉的人生是艰苦跋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在刚开始流浪闯荡的日子里,他开始慢慢地在生活中发现了艺术,而他的文学创作起源是从从文表叔的作品中萌发的,尽管开始阅读作品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但他没有放弃对文学的执着,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在不停地阅读,不断的思考,然后对从文表叔的作品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段艺术人生萌芽的履历在《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中是这样记录的:
许多年过去了。
我流浪在福建德化山区里,在一家小瓷器作坊里做小工。我还不明白世界上有一种叫做工资的东西,所以老板给我水平极差的三顿伙食已经十分满足,有一天,老板说我的头发长得已经很不成话,简直像个犯人的时候,居然给了我一块钱,我高高兴兴地去理了一个“分头”,剩下的七角钱在书店买了一本《昆明冬景》。
我是冲着沈从文三个字去买的,钻进阁楼上又看了半天,仍然是一点意思也不懂。这我可真火了,我怎么可以一点也不懂呢?就这么七角钱?你还是我表叔,我怎么一点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呢?七角钱,你知不知道我这七角钱要派上多少用场?知不知道我日子多不好过?我可怜的七角钱……
德化的跳蚤很多,摆一脸盆水在床板底下,身上哪里痒就朝哪里抓一把,然后狠狠往床下一摔,第二天,黑压压一盆底跳蚤。
德化出竹笋,柱子般粗一根,山民一人扛一根进城卖掉买盐回家。我们买菜剁成丁子,抓两把米煮成一锅清粥,几个小孩一口气喝得精光,既不饱,也不补人,肚子给胀了半天,胀完了,和没有吃过一样。半年多,我的大腿跟小腿都肿了起来,脸也肿了;但人也长大了……
……
在两位老人家里的两年,我过去短短的少年时光所读的书本一下子都觉醒了,都活跃起来,生活变得那么有意思,几乎是生活里每一样事物,书本里都写过,都歌颂或诅骂过。每一本书都有另一本书作它的基础,那么一本本串联起来,自古到今,成为庞大的有系统的宝藏。
以后,我拥有一个小小的书库,其中收集了从文表叔的几乎全部著作,我不仅明白了他书中说过的话,他是那么深度地了解故乡土地和人民的感情,也反映出他青少年时代储存的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语言的魅力,对以后创作起过了不起的作用。对一个小学未毕业的人来说,这几乎是奇迹,人确实是可以创造奇迹。
人确实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正是这样,在生活和艺术之间,在阅读和思考之间,黄永玉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了。通过自己对从文表叔一生和作品的理解中,黄永玉感悟出了人本身力量的伟大。正是在这种人生信条下,在从文表叔的影响下,在生活的磨砺中,在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里,黄永玉迈着坚实的脚步一步步的走出湘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三)故乡情思:融化着文化浪子的真心
自然是美丽的,人类是伟大的。黄永玉在一生的行走中,始终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洞悉世间的万物,始终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自然对话,自然山水、自然景物也是黄永玉书写的一个组成部分,黄永玉在12岁就背着一个小小的行囊走出了湘西,开始了人生的梦想之旅,他的足迹遍及国内外,阅历丰富,见识多广,在一次次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中,在一次次的记忆情思的对比中,在一次次的真实感受中,在一次次的艺术感染中,黄永玉以一种独立的人生姿态去享受、去品尝、去书写着自己眼中的世界。而在对自然景物的叙述中,偶尔又夹杂着议论,让读者沿着他的思绪在自然之景中去去感受景外的一切。而黄永玉这个文化流浪汉无论行走多远,故乡凤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故乡的父老乡情,都时刻的牵动着一位文化浪子的真心,故乡是一幅丰收的国画,厚实肥沃的黑土地,延续着生命的节奏,传递着祖先辛勤的血脉。走遍全中国和世界不少地方的黄永玉,始终忘不了那座美丽的凤凰古城,他的散文中对故乡山水的描写很逼真,情景交融,古城凤凰的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令黄永玉这个文化流浪汉心旷神怡、难以释怀。在对凤凰的观察和描绘中,让人们沿着他的脚步在无限美丽的艺术长廊中感受到了寻常清新古朴的凤凰之魂、真切的感受到了一位游子深深的无法割舍的故乡情节。“文学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我在意大利家里三楼写文章,写到得意的地方,哈哈大笑,我女儿就问我你笑什么,我说写到得意的一段,是关于家乡的事情。”⑥这是黄永玉1999年11月在岳麓书院讲学时说的一段话。“关于家乡的事情”常常是黄永玉创作的兴奋点,大多成为他作品中的神来之笔,永玉回记《往日,故乡的情话》中写道:
再差三十年,就是一个世纪的浪迹天涯,故乡的闪念太多。
山水、生活、隽洁、人物、情调,片断的哀乐,油然生发于朝夕。
对于朋友,我记下的这些东西不知他们喜欢不喜欢?明白不明白?有无同感?有如泡一杯家屋山背后摘下的野茶敬客的意思,偷偷一瞥他的微笑吧!
《往日,故乡的情话》共117篇(则),篇蕴藉着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在这点点滴滴的故乡情思中也同样表达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感恩之情“在外面把本事用完了,回来再捡一点。”⑦黄永玉曾说过,在外面闯世界,不气馁、不胆怯、不堕落、凭的就是家乡凤凰赋予了他的一点功夫底子,膨气了,本事用完了,勇气消失了,跑回家来拿点就是了,又出去闯,又回来拿,黄永玉曾经常常是把家乡作为他永不枯竭的灵感和力量的源泉的,自己就像一只让故乡放飞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总也挣不脱那乡情的牵挂。在《乡梦不曾休》中,黄永玉深情地表达了自己恋乡情结:
我为曾在那里念过书的凤凰县文昌阁小学写过一首歌词,用外国古老的名歌配在一起,于是孩子们就唱起来了。昨天听侄儿说,我家坡下的一个八、九岁的女孩抱着弟弟唱催眠曲的时候,也哼着这支歌呢!
歌词有两句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你想望。
这当然是我几十年来在外面生活对于故乡的心情,也希望孩子们长大到外头工作的时候,不要忘记养育过我们的深情的土地。
我有时不免奇怪,一个人怎么会把故乡忘记呢?凭什么把她忘了呢?不怀念那些河流?那些山岗上的森林?那些长满羊齿植物遮盖着的水井?那些透过嫩绿树叶的雾中的阳光?你小时的游伴?唱过的歌?嫁在乡下的妹妹?……未免太狠心了。
故乡是祖国在观念和情感上最具体的表现,你是放在天上的风筝,线的另一端就是牵着心灵的故乡的一切影子,惟愿是因为风而不是你自己把这根线割断了啊!……
(四)人物春秋:奏响岁月动听的交响曲
黄永玉创作了大量的写人的散文,其中有不少艺术精品。在他笔下,沈从文、聂绀弩、常书鸿、张乐平、李可染、林枫眠、陆志庠、郑可、苗子、郁风等文化名人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这些人物不仅各有自己的文化风采,而且反映了时代面貌。写作这类散文,黄永玉有三方面的优势:第一,这些人都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精英,具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光辉的业绩、传奇性的人生经历和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可以描写的内容多,价值也大。第二,黄永玉同他们有亲戚、朋友、同行或师生关系,来往较多,了解较深,有的曾朝夕相处,共过患难,具有相同的生活感受和生存体验。黄永玉既熟悉他们的生平事迹,也熟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描写他们时能做到左右逢源,而且笔触能够进入其心灵深处。第三,黄永玉集画家、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于一身,兼有利用各种艺术手段的能力,特别是以小见大、以一当十、传神写照能力,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比一般散文家笔下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更具艺术张力和思想内涵。
《此序与画无关》是《黄永玉画册》的自序,写于1997年,1998年收入散文集《这些忧郁的碎屑》中,是集子中的最后一篇,可以作为这本散文集的后记来读。作品有两点特别引人注意:一是对丹钦柯回忆录和詹伯尔日记的议论;二是对描写文化名人的看法。这两点实际上是他阐述的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黄永玉认为,像丹钦柯回忆录那样的作品,写了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托尔斯泰等人在内的“有意思的人”,以及范围广泛、无所不包的 “有趣的事”,“喧闹热烈活跃的19世纪俄罗斯文坛、剧坛、画坛全集中在这个集子里”,乍看“鸡毛蒜皮、七零八碎”,其实反映了“时代的本质”;集子中群星璀璨,相互辉映,具有“通彻的文化厚度”,因此这本回忆录可以称为传世之作。像詹伯尔日记那样几乎囊括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美主要文化艺术家活动的作品,同样是文化历史的瑰宝。它活灵活现,比干巴巴的美术史生动,重要的是 “它写了人和生活”,“那批人死了,却活在后人的心中”。在黄永玉看来,如果写文化名人,比如写齐白石、张大千等等,不能只写 “神圣庄严”的一面而 “丢弃珍贵的人间平凡欢乐温暖”,“应当写写他这个‘人’;写写他成为‘人物’的时候那点生活、那点琐碎、那点成绩的必然根由”,“写经历、结交、脾气、爱好、工作,琐琐碎碎,形成一部大书,那就不仅仅是有用而且是有趣和全面地有益了”,因为这样能够写出“一个立体之极的文化时代”。读了黄永玉的《这些忧郁的碎屑》、《太阳下的风景》等散文集的人都不难发现,黄永玉本人就是按照这样的散文理念和艺术方法写人的。因此,他的散文集虽然写“片断”和“碎屑”,却拥有“大书”价值;不乏“大书”的深刻厚重,但是又不像某些作品那样缺少人间意味、生活细节和艺术情趣。
(五)散文杂论:期待着社会生活的和谐
黄永玉散文中常有议论,有不少篇什就是杂文或论说文《吴世茫论坛》全书27篇作品,每一篇都是议论性的,题目上有“论”字的就有18篇之多,全书嬉笑怒骂,文采飞扬,精辟的见解比比皆是。黄永玉用自己的审美观去观察这个世界,留意这个社会,并对社会的现象作出了自己的评述,在众多的社会现象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让读者在幽默风趣的文字里去追求社会生活应有的和谐和美好。这就是黄永玉的散文杂论留给人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杂论也并不都是就事论事,而是把一种社会现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很多颇有见地的认识,对人们的生活态度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大师”论》就是针对当时社会盲目的塑造典型,评定先进等现象的认识。
近来极个别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介绍,被称做“大师”的越来越多。要不是老汉我昨天亲眼见到经“王二棒捶”带来的曾藻叶三岁大师肉身真迹,老汉我与几乎差一点怀疑起我们的舆论的不可靠性来了。会怀疑他们的水平,他们的个人交情,他们的嗜好……瞎吹瞎棒,不要本钱,不惜口水……
……
老汉我在街上,报纸上、广播电视上发现有两种生意最热火,套一句老话,简直如雨后春笋之繁荣,一是“大师”日日更新;二是“中心”天天成立,中心按下不表。
老汉我一路看一路听,记在本子上的有:“烧饼大师”、“烙饼大师”“痔瘘大师”、“国画大师”、“广告大师”、“豆汁大师”、“时装大师”、“工艺美术大师”、“补鞋大师”、“国学大师”、“拔牙大师保证不疼,每歌一元”“拉面大师”、“微剖大师”、“踢毽大师,每星期上午九点准时在此露脸”……其中以国画大师最多,年龄幅度大,从三岁到九十多岁,一派衍绵,可真算得上是繁荣景象矣!
夹叙夹议,以议带评,深刻、尖锐、泼辣、新颖,同时机智、幽默、通脱、飘逸、黄永玉能够使矛盾对立的因素相兼相融,从而使他的散文杂论风格达到了静志与动态的统一,主导性与多样性并存,幽默感和批叛性同在,使读者在阅读字里行间的同时,用一种客观的眼光去审视着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去理解着自己生存的社会。
湘西人杰地灵,文化土壤丰富,这片神奇的土地的确给黄永玉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和艺术灵感,他的作品艺术地表达了湘西,表达了自己的成长,表达了他眼中多彩的社会……黄永玉12岁离开故乡,像他的表叔沈从文一样凭自己的泪汗开启了人生艰辛跋涉征程。走过的,路过的点点滴滴都给他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散文创作的路上,他仍在用笔,用挥动不尽的创造精神去延续新的神话,去丰富着自己的艺术生命。永玉先生的勤奋,他那顽强的生命力,是源于他的信念。他把自己比作跑马拉松的运动员,并非要跑第一,但是一定要跑到终点。 “谈起黄永玉的创作,张梅溪心疼地说:‘他这一辈子很勤奋,有时真不想让他搞那么多’。”⑧然而,倍受我们尊敬的艺术大师黄永玉仍然坚强有力的在艺术的路上不停的发现和经营,这位湘西汉子在创造着更美丽和灿烂的艺术人生。
参考文献:
①吴志菲《黄永玉:狂人?鬼才?》《中国人才》2003年第7期
②《吉首大学报》第405期,出版日期,2004年9月20日
③颜家文《累是他一生的影子——记老年黄永玉》《老年人》2000年第3期
④吴志菲《黄永玉:狂人?鬼才?》《中国人才》2003年第7期
⑤黄永玉《黄永玉散文》第241页,花城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⑥江堤编选《黄永玉:给艺术二小时》,第188页,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⑦颜家文《他是一本大书——黄永玉印象》据三联书店1998年版《吴世茫论坛》附录第149页
⑧颜家文《从那个红叶斑斓的秋天出发——黄永玉与张梅溪的爱情故事》《老年人》2002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莫光辉,男,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发展哲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举报 回复# 1楼
-
漫画卫士发表于2006-12-05 12:21|
2003年作家出版社推出黄永玉的新作《比我老的老头》是漫画人不得不看的好书,全国各新华书店有售,真实的纪录了我国三四十年代一大批杰出漫画家张光宇.张正宇.张乐平.瘳冰兄.陆志痒,叶浅予.张仃等真实的青年时代生活与文革岁月的片段!读后让人对人生与社会有太多的思考!是漫画人难得一读的好书!
举报 回复# 2楼
-
阿景叔发表于2006-12-05 18:02|
能否发些老先生的相片让我们欣赏?
举报 回复# 3楼
-
汉白玉发表于2006-12-07 10:31|
黄永玉确是鬼才一个!
按现在中国实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很难再出这样的人才!举报 回复# 4楼
-
风花雪月发表于2006-12-09 03:15|
黄永玉曾出版过几本漫画集, 图文并茂, 非常棒!
举报 回复# 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