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摊》
. 俺生来就不是那好读书的人,看过的书很少,巨著更甭提,打小喜爱涂鸦,所以就爱看个小画书,好些个历史故事、古典文学、中外名著大都是打连环画那儿知道的。但要说去书店对我来讲却是件令人心旷神怡的事儿,哪怕不带钱随便逛逛信手翻翻,都有一种身心受到洗礼的感受。怎么说呢;逛书店书市,与书负距离接触让我心情愉悦。
说起书市,咱济南的中山公园是一处不能不提的地方。对中山公园的情愫,缘于公园里的旧书市场。
据我所知,济南的旧书市场这些年来一直在不断迁移,早些年街头巷尾,道边空地儿就有旧书摊,我在这些书摊还买过金庸武侠小册子哩。山师、山大校门前卖旧书的商贩曾一度云集,后来古旧图书经营业户又转入英雄山文化市场。随着英雄山的旧书交易日渐萎缩,国棉四厂东侧的成通文化市场内和中山公园成了两个较大的集散地。后因市场调整,成通文化市场的书贩也转而流向了中山公园,据说这个旧书市场还是全山东省最大的呢。
旧书市场设在公园里,倒是显得挺有文化,这儿以前叫人民公园,公园大门并不敞亮气派,其建筑风格好似某文化宫的门,水泥框子上高悬匾额一块,“中山公园”四个金字粲然,进得园来,曲径通幽,绿树掩映,风光宜人。书市地处公园东北角,远离车马喧嚣,环境幽然静谧。规模虽不大,好在全都是卖书。旧书成堆,摊摊相似,品相普遍不强。不过有论斤或论堆卖的传统。头些年我常逢周末去溜一趟,多是淘些旧小人书,虽无大获,却鲜有空手,倒也觉得有趣。
去了那么多次中山公园,从没有完整地逛过该园,每每都是在书市转悠累了就撤。打我这儿说,与其叫它中山公园,还不如叫它中山书市更恰当。后来,好书感觉越来越少,偶尔碰上一两本,价儿也高的离谱。忘记是听谁说的了,孔网的繁荣拉平了大江南北的古旧书价,捡漏的机会越来越少,我去的次数也随之减少。掐指算来,至少得有个四五年未曾去了。
这不,上个礼拜与友人相约去中山公园旧书市,我还特意告诉人家要赶早,友人实在,全家人到的甚早,我到得园内是六点半多点儿,天阴沉沉的,浑身也潮乎乎,天气预报说今儿有大暴雨,看来多半靠谱儿。许多档口都还拉着卷帘门。走进市场西头的第一家店铺,店主是个老头,面色阴沉,跟今儿这天气有一拼,正在拾掇杂物。铺子里昏暗,我问他都到这个点儿了,人怎么还不旺相,店主不抬头,只抹撒一下长眼皮,没瞧见嘴唇动弹,却听得一句:“早就这个样”好赛这句话是从他那略显浮肿的眼睛里挤出来的,我无语了。
待与友人汇合,先是道歉,由于自己信息陈旧,害得人家全家起了个早五更,随后就在为数不多的几家摊位象征性的浏览一番。书到是五花八门。各个时期版本的杂志、书刊、画稿、碑帖,连环画、教辅、小说、诗歌应有尽有。还有些个民国前出的书,残破的封面、泛黄的纸张,刺鼻的霉味还有那模糊的水渍,似乎在展示着历史的印痕。那边懒洋洋地躺着几本中苏友好时期的画报,我禁不住想:反修那么多年,她们是躲在哪儿逃过搜剿的呀?瞅着封面上俄国少女粗粗的发辫、灿烂的笑容,我由衷的为她庆幸!还有大宗文革时期的徽章、宣传画、图片、革命文件汇编等,记录着那个迷乱的年代。久远的物件总会带给你一些褪色的遐想。当然,还有相当数量的盗版图书。
盗版书是阻碍旧书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有理由担心;如果长此下去的话,旧书市场恐怕要变成藏污纳垢的场所,对文化传播反倒有害。旧书摊主中的大部分又是靠此养家糊口的,倒卖盗版旧书有利可图,他们自然是不会轻易放过了。现下旧书来源减少、市场冷清是不争的事实,以前那种爱书人曾经经历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狂喜,或许是以后的读书人很难有机会领略和感受的了。
四周空气闷热,感觉像是在蒸桑拿,平日里极少出汗的我,这会儿都试出汗珠子顺着发际往下淌。我们在一个毛笔摊上看上一支狼毫小楷,摊主是个南方后生,自称卖的是湖笔,要价八元少了不卖,语气和他的长相一样透着股子虚劲儿。友人问我怎样,我说“试着还行”友人过去三言两语,丢给摊主五块钱成交,总算是没空了手吧。
因天气的原因,再加上友人惦记着自家的生意,我们就匆匆的返回了。空气中雨的气息愈发的濃了,路上有零星的雨点儿落下,仰观东南,天如墨染,颇有些“山雨欲来”的意味。
待到得我们小区,大家心里才踏实多了,去快餐店吃了早饭,回友人那儿,空调屋里;品茶、闲聊、读帖、试笔、看着别人困倦的眼神,我只有再三的道歉!
外面阴云密布,远方传来滚雷声,天光骤黯,我心说不好,别了友人快步回家,刚进楼道,耳听得一声炸雷;身后,铜钱般大小的雨点挟势而落!
抬腕看表,倒吸口凉气:恰好午时三刻!惊悚中!!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
kurt发表于2011-07-06 13:08|
. 俺生来就不是那好读书的人,看过的书很少,巨著更甭提,打小喜爱涂鸦,所以就爱看个小画书,好些个历史故事、古典文学、中外名著大都是打连环画那儿知道的。但要说去书店对我来讲却是件令人心旷神怡的事儿,哪怕不带钱随便逛逛信手翻翻,都有一种身心受到洗礼的感受。怎么说呢;逛书店书市,与书负距离接触让我心情愉悦。
说起书市,咱济南的中山公园是一处不能不提的地方。对中山公园的情愫,缘于公园里的旧书市场。
据我所知,济南的旧书市场这些年来一直在不断迁移,早些年街头巷尾,道边空地儿就有旧书摊,我在这些书摊还买过金庸武侠小册子哩。山师、山大校门前卖旧书的商贩曾一度云集,后来古旧图书经营业户又转入英雄山文化市场。随着英雄山的旧书交易日渐萎缩,国棉四厂东侧的成通文化市场内和中山公园成了两个较大的集散地。后因市场调整,成通文化市场的书贩也转而流向了中山公园,据说这个旧书市场还是全山东省最大的呢。
旧书市场设在公园里,倒是显得挺有文化,这儿以前叫人民公园,公园大门并不敞亮气派,其建筑风格好似某文化宫的门,水泥框子上高悬匾额一块,“中山公园”四个金字粲然,进得园来,曲径通幽,绿树掩映,风光宜人。书市地处公园东北角,远离车马喧嚣,环境幽然静谧。规模虽不大,好在全都是卖书。旧书成堆,摊摊相似,品相普遍不强。不过有论斤或论堆卖的传统。头些年我常逢周末去溜一趟,多是淘些旧小人书,虽无大获,却鲜有空手,倒也觉得有趣。
去了那么多次中山公园,从没有完整地逛过该园,每每都是在书市转悠累了就撤。打我这儿说,与其叫它中山公园,还不如叫它中山书市更恰当。后来,好书感觉越来越少,偶尔碰上一两本,价儿也高的离谱。忘记是听谁说的了,孔网的繁荣拉平了大江南北的古旧书价,捡漏的机会越来越少,我去的次数也随之减少。掐指算来,至少得有个四五年未曾去了。
这不,上个礼拜与友人相约去中山公园旧书市,我还特意告诉人家要赶早,友人实在,全家人到的甚早,我到得园内是六点半多点儿,天阴沉沉的,浑身也潮乎乎,天气预报说今儿有大暴雨,看来多半靠谱儿。许多档口都还拉着卷帘门。走进市场西头的第一家店铺,店主是个老头,面色阴沉,跟今儿这天气有一拼,正在拾掇杂物。铺子里昏暗,我问他都到这个点儿了,人怎么还不旺相,店主不抬头,只抹撒一下长眼皮,没瞧见嘴唇动弹,却听得一句:“早就这个样”好赛这句话是从他那略显浮肿的眼睛里挤出来的,我无语了。
待与友人汇合,先是道歉,由于自己信息陈旧,害得人家全家起了个早五更,随后就在为数不多的几家摊位象征性的浏览一番。书到是五花八门。各个时期版本的杂志、书刊、画稿、碑帖,连环画、教辅、小说、诗歌应有尽有。还有些个民国前出的书,残破的封面、泛黄的纸张,刺鼻的霉味还有那模糊的水渍,似乎在展示着历史的印痕。那边懒洋洋地躺着几本中苏友好时期的画报,我禁不住想:反修那么多年,她们是躲在哪儿逃过搜剿的呀?瞅着封面上俄国少女粗粗的发辫、灿烂的笑容,我由衷的为她庆幸!还有大宗文革时期的徽章、宣传画、图片、革命文件汇编等,记录着那个迷乱的年代。久远的物件总会带给你一些褪色的遐想。当然,还有相当数量的盗版图书。
盗版书是阻碍旧书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有理由担心;如果长此下去的话,旧书市场恐怕要变成藏污纳垢的场所,对文化传播反倒有害。旧书摊主中的大部分又是靠此养家糊口的,倒卖盗版旧书有利可图,他们自然是不会轻易放过了。现下旧书来源减少、市场冷清是不争的事实,以前那种爱书人曾经经历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狂喜,或许是以后的读书人很难有机会领略和感受的了。
四周空气闷热,感觉像是在蒸桑拿,平日里极少出汗的我,这会儿都试出汗珠子顺着发际往下淌。我们在一个毛笔摊上看上一支狼毫小楷,摊主是个南方后生,自称卖的是湖笔,要价八元少了不卖,语气和他的长相一样透着股子虚劲儿。友人问我怎样,我说“试着还行”友人过去三言两语,丢给摊主五块钱成交,总算是没空了手吧。
因天气的原因,再加上友人惦记着自家的生意,我们就匆匆的返回了。空气中雨的气息愈发的濃了,路上有零星的雨点儿落下,仰观东南,天如墨染,颇有些“山雨欲来”的意味。
待到得我们小区,大家心里才踏实多了,去快餐店吃了早饭,回友人那儿,空调屋里;品茶、闲聊、读帖、试笔、看着别人困倦的眼神,我只有再三的道歉!
外面阴云密布,远方传来滚雷声,天光骤黯,我心说不好,别了友人快步回家,刚进楼道,耳听得一声炸雷;身后,铜钱般大小的雨点挟势而落!
抬腕看表,倒吸口凉气:恰好午时三刻!惊悚中!! 本贴最后由 kurt 于 2012-02-05 16:57 编辑过。举报 回复# 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