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托尔斯泰光芒万丈令我汗颜!!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漫话漫画

5

1681

看了伟大的托尔斯泰传记,令我汗颜,自惭形秽!!我得承认,我自己的确太渺小了!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伟大的心魂,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还是一个为许多人所爱戴的真诚的朋友。他的作品与他的生命紧紧联在一起,他的一生都在进行着紧张的探索。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在俄国图拉省的贵族庄园雅斯纳雅.波良纳。他的母亲去世时,托尔斯泰还不足两岁。九岁时,他的父亲又离开人世。父亲的死让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魂中充满了绝望”。托尔斯泰的两位姑母成了他的监护人,姑母虔诚而富有爱心,这些卑微的心灵帮助他认识到爱以及爱所带来的快乐,对托尔斯泰的一生影响巨大。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读书(傅雷译为“卡赞”)。这期间他的头脑处于狂热的境界中,他不断地试验各种人生观念和学说,矛盾对立的理论让他固有的信念动摇了,各种幻想不时占据他的头脑。在年轻混乱的心底,一个不变的东西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绝对的真诚。他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解剖,坦白自己的一切想法和行为,他后来还将自己年青不道德的生活记录拿给妻子看。由于不满于学校的教育,他自动退学回家进行农庄改革,这些内容在他的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里都有反映,小说中的涅赫留多夫是他自己的艺术写照。 1851年,托尔斯泰去高加索,随同当了军官的哥哥尼古拉服兵役。高加索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了他的艺术天才,他的自传体作品《童年》(1852)、《少年》(1854)等都是这时期的产物。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1854年到了塞瓦斯托波尔,在炮兵连服役。他勇敢尽职,常处于危险之境。在隆隆的炮声中,在生与死的激烈交锋中,他写作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对战争的残酷、俄罗斯士兵的爱国主义思想、对战争中表露出来的人们的复杂心理都作了真实的描绘。 1855年底,他回到彼得堡。周旋于文人之间,托尔斯泰对他们非常憎恶、轻蔑,发现他们都是卑劣虚伪的。1857年他去国外旅行,所见所闻让他对资产阶级的文明、博爱、民主十分失望。他在瑞士小城卢塞恩看到英国富翁不愿对一个流浪的歌手施舍,明白资产阶级的“文明”不过是华美的谎言,他愤怒地写了短篇名作《卢塞恩》。 回到俄国,托尔斯泰重新开始他的农事改革,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提高农民的觉悟,促进社会进步。哥哥尼古拉的死让他震惊,他又一次思考死亡问题。 1862年,托尔斯泰与索菲娅.别尔斯结婚。幸福的婚姻生活使托尔斯泰迅速进入创作的高产期。在爱情的荫庇下,他完成了《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等代表性作品的创作。《战争与和平》被誉为是可以与荷马史诗比肩的作品,它的光荣和伟大在于托尔斯泰使俄国19世纪初的历史重新复活了,小说对卫国战争的描写和主要人物的塑造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安娜.卡列尼娜》在技巧上更加成熟,丰富的艺术经验支配着作品的思想,人类的欲望在这里暴露无疑。小说的主要意义除了安娜的悲剧和当时俄国社会的描写外,还带有明显的传记色彩,列文便是他的化身,列文的苦恼正是托尔斯泰的苦恼。在《安娜.卡列尼娜》还未完稿前,他已经厌倦了,陷入死的眩惑之中,他有一种巨大的虚无感,有强烈的死的欲望。他害怕自己会突然自杀,便把房间的绳子藏起来,不敢带猎枪打猎。在宗教狂乱之后,他发现民众的简单生活和信仰才是生活的真理。 紧张的精神探索又遭遇惨痛的社会现实。1882年他参加人口调查工作,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俄国大地上的满目疮痍,他哭喊着,挥动拳头说:“人们不能这样地生活!”他改变了自己的贵族生活,根绝一切享乐,自己去锯木、煮汤、缝靴子,要用自己额上流着的汗来换取面包,并终生与文明的罪恶和谎言对抗。他的妻子和家人不能理解托尔斯泰的这些行为,夫妇之间经常为此争吵。全欧洲的艺术家都希望他回到文学创作上来,认为托尔斯泰是在毁灭自己的艺术天才。但是,托尔斯泰不但没有毁灭艺术,反而把艺术中一向静止的力量激动起来,他的宗教信仰不但没有灭绝他的艺术天才,反而把它革新了。在《我们应当做什么?》(1884-1886)里,他说:“只有为了团结而工作的才是真正的艺术。” 他后期的重要作品有《伊万.伊里奇之死》(1884-1886)、《克莱采奏鸣曲》(1889)和《复活》(1899)等。《复活》可以说是他艺术上的遗嘱,是他整个创作生涯中最后也是最高的山峰。七十高龄的托尔斯泰以伟人的姿态注视着他的过去、他的世界,《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最真实的诗。 1900-1910间,他最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社会问题的论战中,他反对谎言,反对暴力,抨击各种迷信。他的思想使他与家人之间的沟壑越来越深,1910年10月28日,82岁的托尔斯泰突然离家出走。11月20日清晨,这位世界文豪和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在阿斯塔波沃车站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对身边的人说:“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冯会仓发表于2013-03-05 18:30|

    看了伟大的托尔斯泰传记,令我汗颜,自惭形秽!!我得承认,我自己的确太渺小了!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伟大的心魂,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还是一个为许多人所爱戴的真诚的朋友。他的作品与他的生命紧紧联在一起,他的一生都在进行着紧张的探索。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在俄国图拉省的贵族庄园雅斯纳雅.波良纳。他的母亲去世时,托尔斯泰还不足两岁。九岁时,他的父亲又离开人世。父亲的死让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魂中充满了绝望”。托尔斯泰的两位姑母成了他的监护人,姑母虔诚而富有爱心,这些卑微的心灵帮助他认识到爱以及爱所带来的快乐,对托尔斯泰的一生影响巨大。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读书(傅雷译为“卡赞”)。这期间他的头脑处于狂热的境界中,他不断地试验各种人生观念和学说,矛盾对立的理论让他固有的信念动摇了,各种幻想不时占据他的头脑。在年轻混乱的心底,一个不变的东西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绝对的真诚。他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解剖,坦白自己的一切想法和行为,他后来还将自己年青不道德的生活记录拿给妻子看。由于不满于学校的教育,他自动退学回家进行农庄改革,这些内容在他的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里都有反映,小说中的涅赫留多夫是他自己的艺术写照。 1851年,托尔斯泰去高加索,随同当了军官的哥哥尼古拉服兵役。高加索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了他的艺术天才,他的自传体作品《童年》(1852)、《少年》(1854)等都是这时期的产物。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1854年到了塞瓦斯托波尔,在炮兵连服役。他勇敢尽职,常处于危险之境。在隆隆的炮声中,在生与死的激烈交锋中,他写作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对战争的残酷、俄罗斯士兵的爱国主义思想、对战争中表露出来的人们的复杂心理都作了真实的描绘。 1855年底,他回到彼得堡。周旋于文人之间,托尔斯泰对他们非常憎恶、轻蔑,发现他们都是卑劣虚伪的。1857年他去国外旅行,所见所闻让他对资产阶级的文明、博爱、民主十分失望。他在瑞士小城卢塞恩看到英国富翁不愿对一个流浪的歌手施舍,明白资产阶级的“文明”不过是华美的谎言,他愤怒地写了短篇名作《卢塞恩》。 回到俄国,托尔斯泰重新开始他的农事改革,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提高农民的觉悟,促进社会进步。哥哥尼古拉的死让他震惊,他又一次思考死亡问题。 1862年,托尔斯泰与索菲娅.别尔斯结婚。幸福的婚姻生活使托尔斯泰迅速进入创作的高产期。在爱情的荫庇下,他完成了《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等代表性作品的创作。《战争与和平》被誉为是可以与荷马史诗比肩的作品,它的光荣和伟大在于托尔斯泰使俄国19世纪初的历史重新复活了,小说对卫国战争的描写和主要人物的塑造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安娜.卡列尼娜》在技巧上更加成熟,丰富的艺术经验支配着作品的思想,人类的欲望在这里暴露无疑。小说的主要意义除了安娜的悲剧和当时俄国社会的描写外,还带有明显的传记色彩,列文便是他的化身,列文的苦恼正是托尔斯泰的苦恼。在《安娜.卡列尼娜》还未完稿前,他已经厌倦了,陷入死的眩惑之中,他有一种巨大的虚无感,有强烈的死的欲望。他害怕自己会突然自杀,便把房间的绳子藏起来,不敢带猎枪打猎。在宗教狂乱之后,他发现民众的简单生活和信仰才是生活的真理。 紧张的精神探索又遭遇惨痛的社会现实。1882年他参加人口调查工作,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俄国大地上的满目疮痍,他哭喊着,挥动拳头说:“人们不能这样地生活!”他改变了自己的贵族生活,根绝一切享乐,自己去锯木、煮汤、缝靴子,要用自己额上流着的汗来换取面包,并终生与文明的罪恶和谎言对抗。他的妻子和家人不能理解托尔斯泰的这些行为,夫妇之间经常为此争吵。全欧洲的艺术家都希望他回到文学创作上来,认为托尔斯泰是在毁灭自己的艺术天才。但是,托尔斯泰不但没有毁灭艺术,反而把艺术中一向静止的力量激动起来,他的宗教信仰不但没有灭绝他的艺术天才,反而把它革新了。在《我们应当做什么?》(1884-1886)里,他说:“只有为了团结而工作的才是真正的艺术。” 他后期的重要作品有《伊万.伊里奇之死》(1884-1886)、《克莱采奏鸣曲》(1889)和《复活》(1899)等。《复活》可以说是他艺术上的遗嘱,是他整个创作生涯中最后也是最高的山峰。七十高龄的托尔斯泰以伟人的姿态注视着他的过去、他的世界,《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最真实的诗。 1900-1910间,他最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社会问题的论战中,他反对谎言,反对暴力,抨击各种迷信。他的思想使他与家人之间的沟壑越来越深,1910年10月28日,82岁的托尔斯泰突然离家出走。11月20日清晨,这位世界文豪和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在阿斯塔波沃车站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对身边的人说:“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举报 回复

    # 1楼

  • 冯会仓发表于2013-03-05 18:31|

    罗曼.罗兰的托传不拘泥于托翁的生活细节,直接打开通向托翁心灵的大门。   
        “托尔斯泰并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说话,他只说给普通人听。他说出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共有的思想。  罗曼罗兰对于托翁的评价中肯、实际,比如,他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里亚特》。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名门贵族,地位优越,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极高的文学天分,几乎没有遇到挫折就获取了成功。在常人看来,托尔斯泰所拥有的一切是十分令人羡慕的,然而他本人竟蔑视他所拥有的一切,渴望探寻生命的真谛。  他从小就显露出文学方面的天赋,生性善良,同情人,少年时期就与那个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受不了奢侈的生活,心中烦恼、郁闷、总是想着什么释放,可是他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    托尔斯泰用眼睛看一切,尤其是俄国农奴制度下的丑恶,他的思想与情感,全用文字表达出来,其中透露着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托尔斯泰不仅用文字来抨击社会对农民的剥削,而且用实际行动去挽救农民的悲惨命运。他不停地在各处奔走,与许多人接触。他同农民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想要让他们脱离苦难的境地。他甚至为自己是个贵族而感到羞耻,他放弃所有的不动产,把小说稿费无偿地捐献给农民。  他在生活上苛刻自己,不吃荤,他同农民一起割草,梨地,这样做时他从内心感到快乐。也正是这样做,他才与他的家庭,家人越来越疏远。  托尔斯泰的晚年,俨然成了一个革命家,虽然他反对革命,反对暴力。可是他的一言一行无不拥护着农民来反对政府,反对一切旧的制度和法律。他的文学从小说转到评论文,小小的带着讽刺的又充满现实性的文章,让农民雀跃,让政府恐慌。  托尔斯泰的一生,有着不平凡的生命价值。他的痛苦全系在苦难的农民身上。他说:“不应该为自己一个人生活。只有在你为别人而生活或培养自己能够做到为别人而生活的时候,那才是生活。”这就是出生贵族家庭,却抛弃贵族身份的一个伟大的,高尚的,值得我们的尊敬的人.

    举报 回复

    # 2楼

  • 大俗老张发表于2013-03-05 20:11|

    自古神人在新漫啊

    举报 回复

    # 3楼

  • 新手上路发表于2013-03-05 21:47|

    托尔斯泰写的都是经典,以前想看没得看,现在是没工夫看。

    举报 回复

    # 4楼

  • 冯会仓发表于2013-03-06 10:24|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光芒万丈,而不说毛主席光芒万丈?!因为我赞扬的是托尔斯泰高贵的人格和慈悲的胸怀。大英雄往往从千万白骨中崛起,而托尔斯泰不是,他拥有名位、财富、成就以及幸福的家庭,但是他不像我们庸常俗人,只顾享受自己的甜蜜小日子,他身居奢华缺天天反思,心怀天下劳苦大众,最终舍弃富贵,以实际行动帮助穷人,和大家同甘苦,共劳作。他,不仅是一代文化巨匠,更是一尊虚怀若谷的活佛。我们,谁能做到,我们每天都在算计自己的名利,还以天下为己任?有的人口头上一套大仁大义,或者出发点是好的,是“人民的大救星”,实际上主观臆断,所作所为祸国殃民!

    举报 回复

    # 5楼

  • 冯会仓发表于2013-03-06 10:43|

    自古文人相轻,我们漫画人也不例外。让我更深的感觉:中国人的确是一个缺乏反思的民族,更多的,是奴才思维,或者麻木不仁,没心没肺,只知道追名逐利,不懂得慈悲为怀,真正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看看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那些文豪大家,哪一个不是深入灵魂思想叛逆非主流?一句话,就是批判现实主义,就是对现有社会弊端和人性弱点的质疑、否定和反思!我们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包括漫画人,有多少在灵魂深处彻底反思?有几个敢于自我批评解剖自己的弱点?要是有人想反省反省,反而会遭受嘲笑挖苦,岂不可悲!我只想说:当我们善于欣赏别人的优点时,我们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而一味纠缠于别人的弱点时,就会产生更多的敌意和烦恼!
        兰州商学院图书馆勤杂工冯会仓QQ:937988115 电话:13008739492

    举报 回复

    # 6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