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中杂文随笔《仰观丰子恺》
在我看来,近代大文人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是很值得观赏的,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也是很值得阅读品味的。
喜欢怀旧也应该怀旧的由此也便具有古道热肠的人们应该明了,其实从照片中看上去较为古板的戴着厚厚眼镜的留着散乱胡须的却又极为风趣的丰子恺先生存在于世的那些年代并不久远,然而却与现今许多许多的时尚民众隔膜了好几十年了。我不清楚当今能有多少人士认真观赏过丰子恺先生的一些漫画作品,更不清楚当今又有多少人士能够静下心来捧读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集子。此外,丰子恺先生的书法功底也很了得,我也不清楚当今还有多少人士能够从丰子恺先生的画作勾勒技法中乃至题跋中真正欣赏这位故人的笔墨功夫。可我知道,只要按照“时光永恒,空间无限”的哲学观点看问题,我就相信甭管将来的将来人类迁移到了哪里也就是又在哪个星球开辟的生存之地,那么将来那些或许更加怀旧的人们一定不会忽视不会忘却这位曾在地球上出现过的老人,这只因为他的文章他的画作委实有趣。
怀旧,自然应该追溯以往,我只记得我在年少之时就很愿意观赏报刊上登载的丰子恺先生的一些漫画,记忆中的印象还是“蛮”深刻的。我记得丰子恺先生曾画过一幅登山图,图侧附以简约的题跋诗文,当然我现在已经记不起诗文中任何一句诗句了,可我就知道我永远地记住了那幅漫画带给我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情景与情趣,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却又潜移默化的艺术营养。我只记得我当年不知为何就觉着那幅画应该剪贴,于是就剪贴了,可是后来却丢失了。
现今仅从漫画来看,在我看来真正可以随意体现华夏笔墨技法乃至纯粹华夏本土漫画艺术风格的漫画作品,无论画幅多少,也便是无论单幅漫画还是连环漫画,能够使我肃然起敬的或是我愿意亲近的画作作者也只有如下几人,也就是似乎可以称为开创华夏漫画艺术先河的丰子恺。什么原因,我也不想多说。总之,我在买到汇集了丰子恺先生精美散文的集子《静观人生》之后,我曾多次翻阅此书,其实也就是一本并不很厚的纸质不怎样的似乎与当今一些所谓名家的从重量上显然厚重很多的集子不可相提并论、不可同日而语乃至没有什么可比性集子,可我却怀着极大的兴趣经常翻阅。我想,从尘世间迅速过往的来客甭管藏书多少,真正愿意看的或是有时间看的书记又有几本呢?其实我最反感的就是没有多少学问的人偏偏要给自己弄出一间没有什么文化底蕴与氛围的所书房,而且还要花不少钱排列一些大书柜子,然后在里面煞有介事地排列很多自己可能一辈子也不曾翻阅过的大多似乎还是精装的书籍。总之,排列许多精装书籍似乎可以向一些到家作客的人士显示自己很有学养吧!其实在我看来,不仅以上人士属于自欺欺人的人物,那么即便属于可以“口若悬河”地背诵古人名篇的人士乃至于曲解历史的人士,又曾看过多少自己喜欢的书籍呢?当然,以上这番话似乎“离题万里”了,可我却又觉着不吐不快,因为我之所以怀念丰已经形骨俱消的丰子恺先生,其实也就是在我看来一个文人甭管属于古人还是今人,总之因该首先成为性情中人,否则即便文笔在好也便徒然,也便不可在理事长廊中留下自己清晰的身影。此话,其实应该应在一句老话上,也就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我看来好的文章必然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乃至于言之有理。反之,那就属于废话连篇。
在此之前,如若更早的年代的书画家们早就知晓“漫画”这一名词概念,或是更早的年代也就是极为森然的封建王朝的一拨拨暂时的统领者早就领悟早就赞成推广“漫画”这一独特的极为简约的极具民间亲和力的艺术形式,那么我相信早已远去的诸如朱耷乃至后来的“扬州八怪”等等似乎纯粹使用笔墨技法的书画家们早就应该成为涉猎这一后来出现的其实早应出现的却又绝对不可能出现的独特艺术形式的佼佼者了。诚然,这也只是我于酒后茫然之时产生的临时幻觉吧!总之,通过较为严格的考究也便是我的考究,我认为当年丰子恺先生的漫画的产生应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然,由于我对数字概念较差,我似乎并没有对另一位堪称华夏近代漫画大师的叶浅予先生过去绘制的长篇漫画产生的年代进行有意识的考证,但我极为清楚叶先生当年绘制的《王先生》等作品也会在华夏艺术长廊中辐射出难以穷尽的艺术光辉。因为我知道叶先生的笔墨技巧也十分了得。其后,自然还有喜欢绘制单幅漫画的华君武先生。那么,我这一段似乎该当别论的文字却又恰恰表明我认为当年真正能够展示漫画才华的真正的漫画家大概也只有他们几位吧?
从资料中可以看到,戴着厚厚眼镜的留着长须的丰子恺先生仅从表象来看,似乎应该属于一个循规蹈矩的不够言笑的较为古板的人士,当然这只是我从过去照相技术不很发达的状况下不知何人摄制的他的标准像得到的肤浅印象。然而,当我阅读了丰子恺先生的一些文字著述后,我就觉着这位早已从地球表面消失的老人其实是一位极为风趣极为豁达的文人。
我阅读过丰子恺先生的一本集子《静观人生》,于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也没有一些所谓的教授撰写的满是理论满是古人经典语句的小册子却给我以许多联想,以及涉及人生的启迪,涉及人生的情趣。由此,我想仅从一般人“吃、住、行”的角度来演绎一番丰子恺先生带给读者的乐趣,
丰子恺先生曾在文中涉及到了一般人大多见过的爆炒米花的景象,那么谁又曾想到作为当今的似乎已经懂得或是已经初显“时尚”的当今之人,又有几人注意到了几乎经常可以看到的爆炒米花的匠人操作的全过程呢?又有几人能从目睹爆炒米花的过程中寻觅出一些生活乐趣呢?然而,丰子恺先生却注意到了并且品味到了这一似乎原始的似乎单调的操作过程,并以简洁风趣的文字勾勒出了渐次产生的画面。这般意趣,在我想来许多有条件游览名山大川的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移步聘目,如若没有丰厚的文学艺术修养,那么即便可以周游世界也是徒劳。这就是我读这篇游记的粗浅感受。文中开篇,极为顺畅地写到——楼窗外面“砰”地一响,好象放炮,又好象轮胎爆裂。腿窗一望,原来是“爆炒米花”。这段文字,读来实在美妙。
在《故园之恋》一章中,老人以其丰富的情感借以通畅文字表述了自己怀旧情结,也便是他在日寇飞机无情地摧毁了他精心设计并且赳赳立地的他的可爱的宅所“缘缘堂”之后连续写就的两篇怀念“缘缘堂”的心路历程。老人在《还我缘缘堂》中写到,他的次女爱美,关心衣饰,闲坐时举起破碎的棉衣袖给他看,说是想换一件骆驼绒袍子,可那袍子却在缘缘堂楼上的橱子里,“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去拿得来?”后来,他的次女从梦中笑醒,他问为何,次女说她回到了缘缘堂,她看见堂里一切如旧,“小皮箱里的明星照一张也不少”......于是,丰子恺先生于次日清晨为其次女也便是代其次女写了一首极为惆怅的小诗:儿家住近古钱塘,也有朱栏映粉墙。三五良宵团聚乐,春秋佳日嬉游忙。清平未识流离苦,生小偏遭破国殃。昨夜客窗春梦好,不知身在水萍乡。
丰子恺先生在文中写到,缘缘堂成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正南向三开间,中央铺方大砖,供养弘一法师所书《大智度论.十喻赞》,西室铺地板为书房,陈列书籍数千卷。东室为饮食间,内通平房三间为厨房、储藏室、及工友的局室。前楼正寝为我与两儿女的卧室,亦有书数千卷。西间为佛堂,四壁皆经书。东间及后楼皆家人卧室。”“现在只要一闭眼睛,便又历历地看见各个房间中的陈设,连某书架中第几层第几本书是什么书都看得见,连某抽斗中藏着什么东西都记得很清楚。”“现在这所房屋已经付之一炬,从此与我永诀了。”
丰子恺先生于1938年写了这篇短文后,又连续写了另外两篇怀念缘缘堂的文章,他在后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他于故乡老屋后面建起高楼三楹之后,还请名家为缘缘堂题写大字。为此,他还购置一块数十年的银杏木板,请工匠制成匾额悬挂起来。他在另一篇后续文章中又怀着真挚却又复杂的情感回忆了有关缘缘堂的一些往事片段,这也便是先生对他的故居的深深怀念的余音了。丰子恺先生在文中约略地描述了缘缘堂诊所处地域是一个河道密布的、四季变化较为明显的、民俗之风极为醇厚的市井之地,然而缘缘堂却又处于一个似乎应该属于现今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先生在文中写到,缘缘堂前面有一所名为“丰同裕”的染坊,染坊后面还有一座名为“敦德堂”的老舍,其后便是由他精心设计营造的缘缘堂。可在缘缘堂后面则是“市梢”,在我想来大概也就是市郊吧?“市梢”后面也就是遍地桑麻,中间点缀着小桥、流水、大树、长亭,那里也便是先生的垂钓之地了。在我想来,这番景致,即便当今很有钱的大款似乎也难享受到啊!古人云:溪山不必花钱买,赢得来来去去看。这番天然景致,这般诗情画意,在当今大中城市似乎是难以观赏到的了。(惟恐电脑再出故障,暂存,后续。)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
笑真宗发表于2008-12-29 00:01|
在我看来,近代大文人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是很值得观赏的,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也是很值得阅读品味的。
喜欢怀旧也应该怀旧的由此也便具有古道热肠的人们应该明了,其实从照片中看上去较为古板的戴着厚厚眼镜的留着散乱胡须的却又极为风趣的丰子恺先生存在于世的那些年代并不久远,然而却与现今许多许多的时尚民众隔膜了好几十年了。我不清楚当今能有多少人士认真观赏过丰子恺先生的一些漫画作品,更不清楚当今又有多少人士能够静下心来捧读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集子。此外,丰子恺先生的书法功底也很了得,我也不清楚当今还有多少人士能够从丰子恺先生的画作勾勒技法中乃至题跋中真正欣赏这位故人的笔墨功夫。可我知道,只要按照“时光永恒,空间无限”的哲学观点看问题,我就相信甭管将来的将来人类迁移到了哪里也就是又在哪个星球开辟的生存之地,那么将来那些或许更加怀旧的人们一定不会忽视不会忘却这位曾在地球上出现过的老人,这只因为他的文章他的画作委实有趣。
怀旧,自然应该追溯以往,我只记得我在年少之时就很愿意观赏报刊上登载的丰子恺先生的一些漫画,记忆中的印象还是“蛮”深刻的。我记得丰子恺先生曾画过一幅登山图,图侧附以简约的题跋诗文,当然我现在已经记不起诗文中任何一句诗句了,可我就知道我永远地记住了那幅漫画带给我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情景与情趣,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却又潜移默化的艺术营养。我只记得我当年不知为何就觉着那幅画应该剪贴,于是就剪贴了,可是后来却丢失了。
现今仅从漫画来看,在我看来真正可以随意体现华夏笔墨技法乃至纯粹华夏本土漫画艺术风格的漫画作品,无论画幅多少,也便是无论单幅漫画还是连环漫画,能够使我肃然起敬的或是我愿意亲近的画作作者也只有如下几人,也就是似乎可以称为开创华夏漫画艺术先河的丰子恺。什么原因,我也不想多说。总之,我在买到汇集了丰子恺先生精美散文的集子《静观人生》之后,我曾多次翻阅此书,其实也就是一本并不很厚的纸质不怎样的似乎与当今一些所谓名家的从重量上显然厚重很多的集子不可相提并论、不可同日而语乃至没有什么可比性集子,可我却怀着极大的兴趣经常翻阅。我想,从尘世间迅速过往的来客甭管藏书多少,真正愿意看的或是有时间看的书记又有几本呢?其实我最反感的就是没有多少学问的人偏偏要给自己弄出一间没有什么文化底蕴与氛围的所书房,而且还要花不少钱排列一些大书柜子,然后在里面煞有介事地排列很多自己可能一辈子也不曾翻阅过的大多似乎还是精装的书籍。总之,排列许多精装书籍似乎可以向一些到家作客的人士显示自己很有学养吧!其实在我看来,不仅以上人士属于自欺欺人的人物,那么即便属于可以“口若悬河”地背诵古人名篇的人士乃至于曲解历史的人士,又曾看过多少自己喜欢的书籍呢?当然,以上这番话似乎“离题万里”了,可我却又觉着不吐不快,因为我之所以怀念丰已经形骨俱消的丰子恺先生,其实也就是在我看来一个文人甭管属于古人还是今人,总之因该首先成为性情中人,否则即便文笔在好也便徒然,也便不可在理事长廊中留下自己清晰的身影。此话,其实应该应在一句老话上,也就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我看来好的文章必然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乃至于言之有理。反之,那就属于废话连篇。
在此之前,如若更早的年代的书画家们早就知晓“漫画”这一名词概念,或是更早的年代也就是极为森然的封建王朝的一拨拨暂时的统领者早就领悟早就赞成推广“漫画”这一独特的极为简约的极具民间亲和力的艺术形式,那么我相信早已远去的诸如朱耷乃至后来的“扬州八怪”等等似乎纯粹使用笔墨技法的书画家们早就应该成为涉猎这一后来出现的其实早应出现的却又绝对不可能出现的独特艺术形式的佼佼者了。诚然,这也只是我于酒后茫然之时产生的临时幻觉吧!总之,通过较为严格的考究也便是我的考究,我认为当年丰子恺先生的漫画的产生应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然,由于我对数字概念较差,我似乎并没有对另一位堪称华夏近代漫画大师的叶浅予先生过去绘制的长篇漫画产生的年代进行有意识的考证,但我极为清楚叶先生当年绘制的《王先生》等作品也会在华夏艺术长廊中辐射出难以穷尽的艺术光辉。因为我知道叶先生的笔墨技巧也十分了得。其后,自然还有喜欢绘制单幅漫画的华君武先生。那么,我这一段似乎该当别论的文字却又恰恰表明我认为当年真正能够展示漫画才华的真正的漫画家大概也只有他们几位吧?
从资料中可以看到,戴着厚厚眼镜的留着长须的丰子恺先生仅从表象来看,似乎应该属于一个循规蹈矩的不够言笑的较为古板的人士,当然这只是我从过去照相技术不很发达的状况下不知何人摄制的他的标准像得到的肤浅印象。然而,当我阅读了丰子恺先生的一些文字著述后,我就觉着这位早已从地球表面消失的老人其实是一位极为风趣极为豁达的文人。
我阅读过丰子恺先生的一本集子《静观人生》,于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也没有一些所谓的教授撰写的满是理论满是古人经典语句的小册子却给我以许多联想,以及涉及人生的启迪,涉及人生的情趣。由此,我想仅从一般人“吃、住、行”的角度来演绎一番丰子恺先生带给读者的乐趣,
丰子恺先生曾在文中涉及到了一般人大多见过的爆炒米花的景象,那么谁又曾想到作为当今的似乎已经懂得或是已经初显“时尚”的当今之人,又有几人注意到了几乎经常可以看到的爆炒米花的匠人操作的全过程呢?又有几人能从目睹爆炒米花的过程中寻觅出一些生活乐趣呢?然而,丰子恺先生却注意到了并且品味到了这一似乎原始的似乎单调的操作过程,并以简洁风趣的文字勾勒出了渐次产生的画面。这般意趣,在我想来许多有条件游览名山大川的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移步聘目,如若没有丰厚的文学艺术修养,那么即便可以周游世界也是徒劳。这就是我读这篇游记的粗浅感受。文中开篇,极为顺畅地写到——楼窗外面“砰”地一响,好象放炮,又好象轮胎爆裂。腿窗一望,原来是“爆炒米花”。这段文字,读来实在美妙。
在《故园之恋》一章中,老人以其丰富的情感借以通畅文字表述了自己怀旧情结,也便是他在日寇飞机无情地摧毁了他精心设计并且赳赳立地的他的可爱的宅所“缘缘堂”之后连续写就的两篇怀念“缘缘堂”的心路历程。老人在《还我缘缘堂》中写到,他的次女爱美,关心衣饰,闲坐时举起破碎的棉衣袖给他看,说是想换一件骆驼绒袍子,可那袍子却在缘缘堂楼上的橱子里,“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去拿得来?”后来,他的次女从梦中笑醒,他问为何,次女说她回到了缘缘堂,她看见堂里一切如旧,“小皮箱里的明星照一张也不少”......于是,丰子恺先生于次日清晨为其次女也便是代其次女写了一首极为惆怅的小诗:儿家住近古钱塘,也有朱栏映粉墙。三五良宵团聚乐,春秋佳日嬉游忙。清平未识流离苦,生小偏遭破国殃。昨夜客窗春梦好,不知身在水萍乡。
丰子恺先生在文中写到,缘缘堂成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正南向三开间,中央铺方大砖,供养弘一法师所书《大智度论.十喻赞》,西室铺地板为书房,陈列书籍数千卷。东室为饮食间,内通平房三间为厨房、储藏室、及工友的局室。前楼正寝为我与两儿女的卧室,亦有书数千卷。西间为佛堂,四壁皆经书。东间及后楼皆家人卧室。”“现在只要一闭眼睛,便又历历地看见各个房间中的陈设,连某书架中第几层第几本书是什么书都看得见,连某抽斗中藏着什么东西都记得很清楚。”“现在这所房屋已经付之一炬,从此与我永诀了。”
丰子恺先生于1938年写了这篇短文后,又连续写了另外两篇怀念缘缘堂的文章,他在后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他于故乡老屋后面建起高楼三楹之后,还请名家为缘缘堂题写大字。为此,他还购置一块数十年的银杏木板,请工匠制成匾额悬挂起来。他在另一篇后续文章中又怀着真挚却又复杂的情感回忆了有关缘缘堂的一些往事片段,这也便是先生对他的故居的深深怀念的余音了。丰子恺先生在文中约略地描述了缘缘堂诊所处地域是一个河道密布的、四季变化较为明显的、民俗之风极为醇厚的市井之地,然而缘缘堂却又处于一个似乎应该属于现今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先生在文中写到,缘缘堂前面有一所名为“丰同裕”的染坊,染坊后面还有一座名为“敦德堂”的老舍,其后便是由他精心设计营造的缘缘堂。可在缘缘堂后面则是“市梢”,在我想来大概也就是市郊吧?“市梢”后面也就是遍地桑麻,中间点缀着小桥、流水、大树、长亭,那里也便是先生的垂钓之地了。在我想来,这番景致,即便当今很有钱的大款似乎也难享受到啊!古人云:溪山不必花钱买,赢得来来去去看。这番天然景致,这般诗情画意,在当今大中城市似乎是难以观赏到的了。(惟恐电脑再出故障,暂存,后续。)举报 回复# 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