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侮辱“看门狗”
环球时报:南方周末“致读者”实在令人深思
2013年01月07日07:21 环球时报
《南方周末》官方微博昨晚发表“致读者”,全文如下:“本报1月3日新年特刊所刊发的新年献词,系本报编辑配合专题‘追梦’撰写,特刊封面导言系本报一负责人草拟,网上有关传言不实。由于时间仓促,工作疏忽,文中存在差错,我们就此向广大读者致歉。”
南周新年献词“被改动”事件近日在互联网上扩散,有南周编辑称见报稿出自广东省委宣传部。昨晚南周的这条官方微博,把事情起因做了澄清,真相与前些天互联网流传的版本完全不同。另据环球时报通过自己的独立管道了解,所谓“改稿”确实不是广东省委宣传部所写。
但在昨晚,微博上又有人贴出与南周官方微博对抗的南周部分人员签名信,看来事情尚未完全平息,南周内部似出现分裂。
南周风波近日发酵,但仔细看,最积极在网上扩散的人除了有一些目前在南周工作,很多是早就离开《南方周末》、与该报系如今已没什么关系的人,还有一些微博活跃人士。他们在现实中很分散,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最新支持者是远在美国的陈光诚。
这些人提出的要求很激烈,表面上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实际上谁都看得出,他们的矛头指向了与媒体有关的整个体制。
不管这些人愿不愿意,有一个常识是:在中国今天的社会政治现实下,不可能存在这些人心中向往的那种“自由媒体”。中国所有媒体的发展只能是同中国大现实相对应的,媒体改革必须是中国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媒体决不会成为中国的“政治特区”。
中国所有媒体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细节,但像《南方周末》这样出了风波时,它的大走向最终一定不会是一个“意外”。它的结果一定会展示十八大之后中国政治的确定性,而非不确定性。
即使在西方,主流媒体也不会选择同政府公开对抗。在中国这样做,一定更是输家。一直以来有一些外围人士试图推动中国个别媒体搞对抗,他们是在坑这些媒体。
近日微博上流传过一些落款“南方周末编辑部”的抗议信,但它们都不是通过《南方周末》官方微博发出来的。以《南方周末》昨晚官微的声明做参照,整个事件看来在最初阶段就被扩散者造了假。这实在不应该。
外部的一些人愿意看热闹,如果有媒体公开对抗现行体制,这可比什邡或启东的环保性群体事件“好看”多了。如果有一家媒体真这样做,而且做成功了,那可真是太有趣了,能给一些人带来太多政治遐想。
但这只能是虚幻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今天的中国根本没有支持这样做的社会基础,全社会的真正注意力是搞经济,发展民生,社会不希望国家前途有变数,毁了平静生活。
在一个真正动荡的社会,某个人,某个小群体抗议,甚至在网上编个谣言,都说不准成为一个惊人的开始。但现实的中国是蓬勃发展、不断改革的,那个“要出大事”的中国是一些人凑到微博上编出来想出来的。
新闻需要不断改革,但有一样改不了:中国是“打包的”,中国新闻和中国政治在宏观上必然是协调的,互动的,这些年中国新闻的弹性空间不断扩大,微博也加入进来。与此同时中国政治的弹性空间在同步扩大。但中国新闻决做不了同时期政治不能承受的单独突进。
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实践自身改革,我们同时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定力驾驭自身的改革,使新闻既是中国整体改革的最活跃的部分,又不与它脱节和割裂。否则我们就是瞎闯,事倍功半,甚至损害中国前进的大局。
希望所有喜欢《南方周末》的人配合风波的平息,别逼一份中国报纸扮演它无论如何也承担不了的对抗角色。▲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
莫名其妙发表于2013-01-08 09:17|
环球时报:南方周末“致读者”实在令人深思
2013年01月07日07:21 环球时报
《南方周末》官方微博昨晚发表“致读者”,全文如下:“本报1月3日新年特刊所刊发的新年献词,系本报编辑配合专题‘追梦’撰写,特刊封面导言系本报一负责人草拟,网上有关传言不实。由于时间仓促,工作疏忽,文中存在差错,我们就此向广大读者致歉。”
南周新年献词“被改动”事件近日在互联网上扩散,有南周编辑称见报稿出自广东省委宣传部。昨晚南周的这条官方微博,把事情起因做了澄清,真相与前些天互联网流传的版本完全不同。另据环球时报通过自己的独立管道了解,所谓“改稿”确实不是广东省委宣传部所写。
但在昨晚,微博上又有人贴出与南周官方微博对抗的南周部分人员签名信,看来事情尚未完全平息,南周内部似出现分裂。
南周风波近日发酵,但仔细看,最积极在网上扩散的人除了有一些目前在南周工作,很多是早就离开《南方周末》、与该报系如今已没什么关系的人,还有一些微博活跃人士。他们在现实中很分散,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最新支持者是远在美国的陈光诚。
这些人提出的要求很激烈,表面上是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实际上谁都看得出,他们的矛头指向了与媒体有关的整个体制。
不管这些人愿不愿意,有一个常识是:在中国今天的社会政治现实下,不可能存在这些人心中向往的那种“自由媒体”。中国所有媒体的发展只能是同中国大现实相对应的,媒体改革必须是中国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媒体决不会成为中国的“政治特区”。
中国所有媒体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细节,但像《南方周末》这样出了风波时,它的大走向最终一定不会是一个“意外”。它的结果一定会展示十八大之后中国政治的确定性,而非不确定性。
即使在西方,主流媒体也不会选择同政府公开对抗。在中国这样做,一定更是输家。一直以来有一些外围人士试图推动中国个别媒体搞对抗,他们是在坑这些媒体。
近日微博上流传过一些落款“南方周末编辑部”的抗议信,但它们都不是通过《南方周末》官方微博发出来的。以《南方周末》昨晚官微的声明做参照,整个事件看来在最初阶段就被扩散者造了假。这实在不应该。
外部的一些人愿意看热闹,如果有媒体公开对抗现行体制,这可比什邡或启东的环保性群体事件“好看”多了。如果有一家媒体真这样做,而且做成功了,那可真是太有趣了,能给一些人带来太多政治遐想。
但这只能是虚幻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今天的中国根本没有支持这样做的社会基础,全社会的真正注意力是搞经济,发展民生,社会不希望国家前途有变数,毁了平静生活。
在一个真正动荡的社会,某个人,某个小群体抗议,甚至在网上编个谣言,都说不准成为一个惊人的开始。但现实的中国是蓬勃发展、不断改革的,那个“要出大事”的中国是一些人凑到微博上编出来想出来的。
新闻需要不断改革,但有一样改不了:中国是“打包的”,中国新闻和中国政治在宏观上必然是协调的,互动的,这些年中国新闻的弹性空间不断扩大,微博也加入进来。与此同时中国政治的弹性空间在同步扩大。但中国新闻决做不了同时期政治不能承受的单独突进。
我们应积极、大胆地实践自身改革,我们同时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定力驾驭自身的改革,使新闻既是中国整体改革的最活跃的部分,又不与它脱节和割裂。否则我们就是瞎闯,事倍功半,甚至损害中国前进的大局。
希望所有喜欢《南方周末》的人配合风波的平息,别逼一份中国报纸扮演它无论如何也承担不了的对抗角色。▲举报 回复# 1楼
-
qirikun发表于2013-01-08 12:16|
还能无耻点吗?
举报 回复# 2楼
-
举报 回复
# 3楼
-
老油发表于2013-01-11 01:15|
南方都市报8日的头条是“开关哥火了”。
不知道大家对这几个大字有什么遐想?
举报 回复# 4楼
-
老油发表于2013-01-11 01:22|
2012-02-10 13:44:22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 有9569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0(0)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实践“看门狗”职能时,西方尤其是美国媒体,严格遵循着一条潜在红线:政治正确。这包含一个基本取向,即站在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而不是外星人的角度。
作者:沈逸
4日,中俄就叙利亚问题投出否决票。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都不是什么很新鲜的事情。
但有意思的是,这在不少媒体尤其是以中国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领域激起巨大反响。在诸多意见中,相当部分的个体,尤其是具有媒体从业经历的个体,从超越狭隘民族国家的地球人高度出发,对中俄两国投反对票的行为进行深刻批判。各种批评和不满的背后,基本都依托着“看门狗”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正义性。
“看门狗”,是经典自由主义传播学说对媒体的定位:秉持公正、客观立场的媒体,是代表民众监督政府行为的“看门狗”。20世纪70年代越战正酣时,《纽约时报》刊发《美国的越南战争决策史》,构成最终迫使美国政府停止越战的重要因素之一,也被看成是“看门狗”履行职能的典型体现,更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诸多媒体奉为经典案例。而自从有了微博这样能够自组织的新媒体后,诸多媒体达人非常自觉地以此自居。
但随着时间演进,事态发生了微妙变化。从2003年开始,在“看门狗”故乡之一的美国,至少发生了两件让“看门狗”非常尴尬的事情:一是2003年美国违背联合国决议入侵伊拉克,理由是伊拉克涉嫌隐藏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入侵前,美国政府提供大量“证据”,美国主流媒体毫不迟疑地进行了传播和报道。但这些“证据”存在巨大瑕疵,甚至有造假嫌疑,媒体从“看门狗”变成“哈巴狗”。第二件事是2010年的“维基解密”网站系列爆料事件。根据事件的主人公阿桑奇自述,想通过披露美国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文件以及国务院内部电报的方式,披露美军造成的平民死伤,进而对结束伊拉克战争做出贡献。拿到材料后,《纽约时报》驻华盛顿办公室主任、1名高级编辑和2名记者直接去了白宫,商量从何种角度进行报道。看上去似乎媒体又成了“哈巴狗”。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实践“看门狗”职能时,西方尤其是美国媒体,严格遵循着一条潜在红线:政治正确。这包含一个基本取向,即站在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而不是外星人的角度。另一方面,同样作为美国拓展自身国家利益的一种主要工具,美国媒体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诱导关键受众自觉接纳美国价值标准,将美国国家利益当作地球的公共利益,置于“狭隘的本国利益”之上。
要识别这种诱导的效果并不困难,让我们回到联合国安理会表决的问题上来。美国总共行使否决权76次,其中53次都是单独一票否决,2004年美国连续三次行使否决权,否决有关中东局势包括巴勒斯坦问题的三份决议草案;2011年,就在“阿拉伯之春”如火如荼之际,美国依然一票否决中东局势包括巴勒斯坦问题的草案。对比中俄投下否决票之后的情况,当初各类持自由主义立场的非美国媒体、自媒体,如果没有以常理认可的同等程度对美国无视巴勒斯坦人权状况,按照一己私利偏袒以色列的做法进行谴责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了对于美国国家利益标准的内化,以及政治认同的紊乱。
这是美国长期战略安排、布局与实践之后的结果;但与此同时,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也在不断用实际行为,推翻自己试图传达给其他国家的价值理念,迫使那些还保持着独立思考与自我纠错能力的个体去反思,在网络空间发出基于独立思考的声音。在可见的未来,为促进这种积极变化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成为各主权国家所追求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是复旦大学学者)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更多精彩,请登录环球网 http://www.huanqiu.com )举报 回复# 5楼
-
吴之如发表于2013-01-11 09:05|
环球时报号召媒体做“看门狗”
比之当年刘少奇号召当“驯服工具”
其忠诚度又大上了一个台阶
难怪有人将“人性”斥之为资产阶级黑货
原来
他们崇拜的
不过是“狗性”而已举报 回复# 6楼
-
woshizongdai发表于2013-01-11 11:03|
如果媒体做国家利益的“看门狗”,从理论上讲,没有人会反驳。但是如果是做某一特定政党利益的“看门狗”,并且是非不分,道义不明,那就不是"看门狗“,而很可能是吃人肉的鬣狗。《环球时报》甘心当某一种狗,不由得令人怀疑:是不是吃屎吃多了?你“吧嗒”嘴巴品味出来这么一篇牵强附会的文字,只能令人感叹: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 本贴最后由 woshizongdai 于 2013-01-11 16:25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7楼
-
老油发表于2013-01-11 11:19|
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媒体从代表民众监督政府行为的“看门狗”,变成国家利益的“看门狗”。作者也承认这就是从监督政府的“看门狗”变成听从政府的“哈巴狗”。因为谁都知道,只有政府才能从法理上代表国家利益。
要媒体做“哈巴狗”的理由就是美国媒体就是这样的。于是,我们也“应该”这样。
那好,美国是不是所有媒体都做“哈巴狗”?是不是还有很多监督政府行为的“看门狗”?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很多代表民众监督政府行为的“看门狗”?这显然是作者不能苟同的。
其实,作者的中心思想很明确——媒体就应当成为政府的“哈巴狗”。
这还要你说吗?这样的理论还要从美国引进吗?这样的“哈巴狗”还需要中美混血的吗?举报 回复# 8楼
-
蔡联发表于2013-01-11 12:34|
关注
举报 回复# 9楼
-
吴之如发表于2013-01-12 16:35|
龚自珍诗云: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诗云:
万家墨面没蒿莱
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
于无声处听惊雷举报 回复# 10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