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版块

行行好,关心一下广州亚运!

置顶 精华 发表在 漫话漫画

82

20035

最新评论

正序排列

楼层直达:

只看楼主
  • 老油发表于2010-11-13 01:32|

    漫画家属拍的焰火

    举报 回复

    # 31楼

  • 老油发表于2010-11-13 01:37|

    其实焰火很污染环境。我预言2028年广州奥运会将不会放焰火。将来可能会被无公害焰火(电子激光之类的玩意)所替代。

    举报 回复

    # 32楼

  • 蔡联发表于2010-11-13 09:47|

    在现场,被熏得够呛.
    据说因为烟太大,所以这次的烟火没有全部放完.
    感觉这次开幕式还是挺有创意的.

    举报 回复

    # 33楼

  • 维生素发表于2010-11-13 09:55|

    我拍,越夜越美丽。

    举报 回复

    # 34楼

  • 维生素发表于2010-11-13 10:25|

    《重逢》

    词:徐荣凯 曲:捞仔

    万水千山
    相隔多远
    珠江弯弯伸手相牵
    隔山遥望
    跨海相约
    绿茵赛场难说再见
    眼睛和眼睛重逢
    黑眼睛蓝眼睛
    奔跑收获超越
    把自豪举过头顶
    Asia 太阳升起的地方
    Asia 古文明的殿堂
    这里的风光最美
    这里的阳光最亮




    举报 回复

    # 35楼

  • 放大镜发表于2010-11-14 09:49|

    广州的滔滔水元素,上面是珠水“包容”的黄埔军校。广州人视水为财,对水的热爱表现在一年四季天天洗澡。

    举报 回复

    # 36楼

  • 放大镜发表于2010-11-14 10:38|

    南海神庙,古时候广州人出海时拜祭的地方,庙里有一块著名的牌子,上书“海不扬波”,表达古人出海能够顺顺利利的愿望。古时候广州人就黑眼睛遇蓝眼睛,走出去能带来滚滚财富,广州人以水为财我觉得以此有关。

    本贴最后由 放大镜 于 2010-11-14 10:40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37楼

  • 放大镜发表于2010-11-14 11:09|

    换个角度看,改革开放就是将广州古人的黑眼睛遇蓝眼睛放大再放大。

    举报 回复

    # 38楼

  • 老油发表于2010-11-15 00:54|

    好几年前,廖老女婿黄先生告诉我们:广东的文化应该是珠江文化,而不应该是岭南文化。

    珠江文化总体上体现的就是墨家精神。

    这次亚运会,我们感觉到就是一次珠江文化的展示。开幕式就是一次空前的珠江文化大推广。除了亚运主题那个环节很威猛之外,其它都是很人性的,这就是为什么要突出水。

    借助亚运,广州大兴土木,使广州基本摆脱了脏乱差,整个城市环境更人性了。说是花了1400亿搞亚运,实际上最终的得益者还是市民。

    工程最火的时候,那真是怨声载道,最狼狈的就是堵了下水道,一下大雨到处威尼斯,无数小车被淹,甚至还淹死了人。

    政府知道欠了市民的,于是压保险公司尽量赔车主;于是就搞了共产主义公交车;于是每家送感谢信和纪念邮票……无论效果如何,初衷都是想讨好市民。

    我姐家的围墙,本来通知要强拆,后来也改口说可以慢慢谈。

    早在几年前,广州很多公园都免费开放了,今年还把很多公园的围墙也拆了,这就跟国际接轨了。

    为保安全,开幕式周边的高楼的居民要回避,每人发三百元,但有些老人赖着不走,政府不强迫,组织一些信得过的市民入屋陪伴(其实是监视),警察在屋外站岗。

    ……

    如果说办一次亚运,能让政府学会讨好市民,那就是一件好事。

    一个地方越开放,国际影响越大,就越要讲人性。

    有人说改革开放这词说反了,应该说是开放改革,不开放就肯定不能改革。

    有人担心亚运过后广州会倒退到从前,我不以为然。我相信进化论。而且几年前我早就肯定并预言:广州下一个目标已经锁定2028年奥运会,原因也是根据珠江文化。

    解读这次亚运,我得出“人性”两字。但愿这次亚运能把珠江文化的人性理念发扬光大,从而推动中国的进步。

    这就是我希望大家关注亚运的重要原因。

    举报 回复

    # 39楼

  • 维生素发表于2010-11-15 10:24|

    我觉得开幕式最出彩的地方是水乡农民吴国冲高举火把踏水而来,将珠水文化发挥到极限,太出人意料了。

    本贴最后由 维生素 于 2010-11-15 10:33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40楼

  • 维生素发表于2010-11-15 10:58|

    效果很不错。

    举报 回复

    # 41楼

  • 维生素发表于2010-11-15 16:03|

    搞漫画的对笑都应该有所研究。18岁女孩亚运开幕专业笑足20分钟,金子发光,一笑成名。

    详情:http://bbs.ycwb.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5105&extra=page%3D1





    本贴最后由 维生素 于 2010-11-15 16:12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42楼

  • 放大镜发表于2010-11-16 19:25|

    来源:http://news.ycwb.com/2010-11/16/content_3047018.htm

    羊城晚报记者 张演钦 余颖



    水滴款款而下,温婉宁静;江河蜿蜒而去,纵横交错;海洋吞吐八荒,勾连万里……

    完全水世界!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水主题,让人久久难忘。人们期待:通过亚运会开幕式极其震撼的感官刺激,从此,在人们的印象里,广州与水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

    或许,“水”,能让人们重新认识广东,重新认识广东文化;水,也能让人思考中国文化、思考我们的未来……

    回眸,水为广东文化正名

    观看开幕式的时候,最高兴的人群中一定有黄伟宗。

    尽管开幕式已经过去了好几天,但15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的时候,黄伟宗还是难以抑制激动:“开幕式主题最符合我的文化思想!”黄伟宗的头衔是: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十数年来,他不遗余力推广“海洋文化”理念。

    与黄伟宗一样高兴的还有刘斯奋,他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的时候说:“开幕式充分展示了岭南文化的特色。”他的头衔是广东省文联主席。

    黄树森则对记者感慨道:这台盛大开幕式的经典“水”秀,不仅是展现了岭南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平民化的品格,更突出面向世界的开放内涵,是对岭南文化大气一面的张扬。他援引了法国年鉴派大师布罗代尔的一句话,“可能世界上没有一个地点在远距离和近距离的形势上比广州更优越”。在他看来,历史上,广东人有着“闯世界”的眼光和气魄,敢为人先是广东人显著的精神品格。水、船、帆,则是表达这一岭南文化的密码。黄树森是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原主席。

    这些广东的文化精英,为何对开幕式的“水主题”赞不绝口?

    不仅仅是因为开幕式精彩绝伦。

    广东许多文化人都有一块心病:此前不断有议论说广东是文化沙漠。他们必须为广东文化正名。实际上,他们也一直在努力。黄树森主持的“九章”系列,成为外界认识广东的著名读物和品牌;黄伟宗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刘斯奋也是不遗余力,在种种场合推广他对广东文化独特性和先进性的见解,“新兴工业文明是广东文化精髓,说广东没文化是视角存在问题”。

    “文化上,广东不仅不是‘沙漠’,而且应该是‘壮阔的大海’”———这在广东人的认识里,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其中,“水”文化尤其发达———以“威水”、“醒水”、“心水”、“一头雾水”、“吹水”、“猪笼入水”等带“水”的俗语表达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一般广东人的习惯;而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对此也有独到的认识。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在亚运会开幕前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回忆说,当初汪洋书记提出开幕式能不能打破传统的举办模式,能不能尝试在体育场外进行,能不能充分利用广州“水”的优势,在“水”上做文章,最好是在珠江上来举行。“当时我想,汪洋书记这个创意好啊,很符合广州的特点。”张广宁说。

    在广东知识界看来,广东文化和水文明,密不可分,光辉灿烂。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一理念更好地传播出去,并且让外界从骨子里接受下来?

    亚运会开幕式一定是最好的为广东文化正名的机会。

    白岩松在解说开幕式的时候说:一个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从哪里开始呢?就从这一滴水开始,它是生命的起源,也似乎是这座城市的开始。

    开幕式震撼登场,随后热评遍及海内外。天涯博客作者笔力思在博客中写道:“广州开幕式中艺术地再现了先民出海的情形,让人们看到,我国曾有光辉灿烂的海洋文明———海上丝绸之路。”广州,便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关键的节点。

    白岩松说,广州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在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唐宋时期,中国与波斯、阿拉伯丝绸贸易也是从这儿出发的,当时由广州经过南海、印度洋到各国的航线是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刘斯奋对羊城晚报记者说,后来在观赏白岩松解说版开幕式的时候,听到了他认为最好的一句话:“岭南文化是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接下来我们将面对海洋。”他不禁叫了一个“好”字。

    自杭州来广州定居十多年的广州市美协主席周国城认为开幕式非常好的一点,正是“点醒”了人们对岭南文化“水文明”一面的重新认识。

    前望,敞开胸怀面向世界

    精彩的开幕式结束了。白岩松在直播的时候说,其实回忆过去,不如更多的开始好奇未来。从现在就开始好奇,20年后广州会怎样,中国会怎样,而我们每一个人又会怎样?

    广州亚运开幕式的“水主题”会如何刺激我们的思考,或者凝聚共识?

    白岩松的思考是从海洋开始的。“岭南文化是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接下来我们将面对海洋。”当晚,白岩松很多话语都是一语双关。“陆地上的人们最初面对海洋都会有一些担心,但是终究要走向海洋。”“这样两个节目的连接,是否透露着前一个是中国人走向海洋,之后是面向世界?”

    海洋与“开放”似乎总是联在一起。美联社如此报道广州亚运开幕式:在中国的南方城市———广州,长期以来被作为“中国通向世界的窗口”,以翠绿为主题的庆典开启了全世界第二大的综合性运动会。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梅新育虽然反对动辄谈“海洋文明”,但他对开幕式中展露的环保意识尤其是“绿色一分钟”表示赞赏,认为挺有创意,或能引发人们对绿色经济的更多思考。

    海洋代表开放,不仅仅是交往的开放,还当包含思维方式的开放。

    值得关注的是:被媒体称为“雄奇瑰丽”的于珠江以及珠江之上的海心沙举办开幕式这一创意,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密切相关。开幕式后第二天,张广宁说:“广州亚运开幕式跳出了在体育场馆举办开幕式的固有模式,这是一个创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无与伦比的,两年后,广州举办亚运会,如果还在体育场馆里办开幕式,不管我们如何举办,都是无法取得突破的。因此,我们按照省委汪洋书记的理念,跳出体育场馆,提出‘以珠江为舞台,城市为背景’。广州市一直按照这个理念来谋划我们的开幕式,最后选定了广州中轴线的海心沙作为开幕式的场地。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和地理的巧合,海心沙正好在中轴线上,而且海心沙恰似一艘船的造型。开幕式关键是有创意,可以说创意无限,不仅是我个人这样认为,还有很多国内外贵宾也给予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昨晚,让广州一夜成名。”

    “创意无限”,很自然就令人联想起汪洋一到广东时就提出的“要解放思想”,并且在今年总结广东30年来文化的特点时说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探寻未来,敢问路在何方?广东此次的“敢问”,或可视为“解放思想”的一次活生生的漂亮实践,而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说,因为前面有了精彩的北京奥运开幕式,亚运会开幕式如何创新,对亚运开幕式主创团队和省市领导有压力,但他们都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因为广东的文化土壤,他们敢想一些别人不敢想的东西。“在体育场外办开幕式,有相当的风险,没有开阔的胸怀,创新的眼光和信心,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彭澎评价说,敢想、敢干,正是“解放思想”的体现。

    张演钦、余颖

    举报 回复

    # 43楼

  • 苏—留香发表于2010-11-16 21:37|

    看了这个贴
    加上那个“批评亚运烟花”的贴
    感觉教授就是不一样
    心平气和地或者叫理性地吧
    把道理都讲得清清楚楚了
    看来
    玩深刻不一定非要愤世嫉俗
    不一定非要说说民主自由批批政府
    不一定非要捧捧美国贬贬朝鲜

    这深刻玩儿的——啧啧

    举报 回复

    # 44楼

  • 维生素发表于2010-11-16 22:00|

    我的“深刻”图片,一桥飞架东西,珠江上最具技术含量的桥——黄埔大桥。





    举报 回复

    # 45楼

  • 老油发表于2010-11-16 23:50|

    奥运、世博、亚运,本来就是一种国际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和平友好的大好事。

    不要把它狭隘地理解为当局的政绩工程。当然,办好了这些活动,所有参与者都是有功之人,因为这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与和平友好的一个贡献。

    有眼光、有智慧的进步人士,应该意识到这是推动中国进步的重要事件,这是因为要办好这些事情,国人就要严格地按照世界主流的游戏规则,大量甚至长期地去做事,自然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中,国人就会提升自己,国人提升的结果自然就是中国的进步。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文明程度欠发达的大国。人民大众极为不满的一些焦点问题,其实就是普遍存在于人民大众中的缺点的恶劣体现。

    让我们的人民置身于文明健康的国际游戏当中,自然也就近朱者赤,就是当好志愿者和东道主这等事情,都会让国人的素质提升。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留意,开幕式里,许多志愿者分布在观众当中,指挥带动着观众鼓掌挥手,这就是一个提高素质的过程。

    不管是谁,只要他做的是好事,就肯定会有益于社会,也肯定有益于其自身的进步。

    没有良好国民素质的普及,就肯定不会有进步社会的形成。

    举报 回复

    # 46楼

  • 维生素发表于2010-11-18 18:52|

    “踏水而来”水库版



    出处:http://news.ycwb.com/2010-11/18/content_3059197_5.htm

    举报 回复

    # 47楼

  • 维生素发表于2010-11-20 23:14|

    珠水文化97娱乐版

    举报 回复

    # 48楼

  • 维生素发表于2010-11-21 21:50|

    《起航》



    本贴最后由 维生素 于 2010-11-21 21:58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49楼

  • 小梁发表于2010-11-21 23:42|

    亚洲有亚运, 非洲有非运吗? 欧洲有欧运吗? 美洲有美运吗? 就算有,投入和盛况肯定都不如我们!

    一个亚洲的体育竞赛大会, 我是市政府领导一定要争取搞,反正花的是纳税人的钱, 得到的政绩是自己的,在任不搞下一任也会搞。

    凭良心讲,为这个亚运会, 广州市民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 听说市政府又想伸办世博了,我在网上看了一下, 没一个帖赞成的!

    还有,那个亚运火炬燃烧十五天,烧去了多少钱?造成了多少环境污染? 在全球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这个东东是否可以用现代科技产品来代替? 本贴最后由 小梁 于 2010-11-21 23:57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50楼

  • 老油发表于2010-11-22 16:19|

    小梁(2010-11-21 23:42 )  # 50楼  
    一个亚洲的体育竞赛大会, 我是市政府领导一定要争取搞,反正花的是纳税人的钱, 得到的政绩是自己的,在任不搞下一任也会搞。

    凭良心讲,为这个亚运会, 广州市民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 听说市政府又想伸办世博了,我在网上看了一下, 没一个帖赞成的!

    ————————————————

    我想纠正一下“纳税人的钱”的谬误。

    纳税人的钱的正确意思应该是纳税人手里的钱。而我们常说的纳税人的钱其实是政府的钱。

    政府的钱是纳税人给的,既然给了就是政府的钱而不再是纳税人的钱。就像纳税人的钱是单位或公司或客户给的,到了纳税人手里那就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就不会说他手里的钱是单位或公司或客户的钱了。

    办广州亚运,没有用纳税人一分钱,相反还每家送了一点钱。

    政府的钱属于全体人民,不仅仅属于纳税人,别忘了还有很多人没纳税(如老少与极端贫困者等等)

    至于说办世博,如果能办成上海世博那么火,肯定是可以赚大钱的,为什么不办呢?而且之后还可以盖一片高尚住宅卖出去,把钱加倍赚回来,按周立波的说法:世博就是高尚住宅的业主们办的。劫富济国,好事!

    很多事情还真的要就事论事,比如房价飙升,就不应该一概打压,那些高尚住宅再怎么打压,对穷人也没一点好处,对政府就更没有好处。 本贴最后由 老油 于 2010-11-22 17:40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51楼

  • 放大镜发表于2010-11-22 22:06|

    政府的钱属于全体人民,不仅仅属于纳税人,别忘了还有很多人没纳税(如老少与极端贫困者等等)

    ---------------------------------------------------------


    有搞清楚先,何为纳税人。答案是有消费就是纳税人,不一定去税局交税的才是纳税人。老少与极端贫困者都是消费者,只是消费多少的问题,少儿喝的奶,老者喝的药已经包含有税。极端贫困者总要吃盐吧,这盐里面也有了税。

    举报 回复

    # 52楼

  • 维生素发表于2010-11-22 23:28|

    亚运大场面。

    本贴最后由 维生素 于 2010-11-22 23:38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53楼

  • 老油发表于2010-11-22 23:54|

    纳税即税收中的纳税人的执行过程,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消费税的纳税人是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零售和进口《中华人民共和 国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的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

    以上是百度的说法,很符合我的理解。

    尽管消费税最终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但消费者不是消费税的纳税人。

    举个例子,你消费了,但收你钱的人不交税,这逃税的责任能由你承担吗?又或者你能说你已经交税了吗?都不能,因为在这里你不是纳税人。

    政府的钱之所以不属于纳税人,还因为:有的人尽管纳很多税,但他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利过问政府的钱,比如我们境内的外籍人士。难道一个洋人因为是纳税大户就有权干涉我们的内政吗?不,税收是政府的,政府是全体公民的。

    因此,只有人民代表大会(而不是纳税人代表大会)才有权过问政府的钱。 本贴最后由 老油 于 2010-11-23 00:27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54楼

  • 老油发表于2010-11-23 00:04|

    给工钱是老板的义务,但老板不能因此而过问员工的工钱怎么花。

    纳税人给政府纳税是纳税人的义务,但纳税人不能因此而过问政府的税收怎么花。

    举报 回复

    # 55楼

  • 小梁发表于2010-11-23 01:15|

    老油(2010-11-23 00:04 )  # 55楼
    纳税人给政府纳税是纳税人的义务,但纳税人不能因此而过问政府的税收怎么花。



    这个问题我跟油教授看法不同!

    有义务就必有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每一位纳税的公民同时享有控制和监督税收使用的权利,但是这种最基础的知识却不为大多数官员和纳税人所知。

    事实上,公民对于公共财政的参与、决策、知情和监督权有多少呢? 客观地说,没有!

    收税人“钱进了我兜里就是我的,我爱怎样花就怎样花”的行为,是对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的无视!

    如果纳税人对税收使用无法监管,纳税人无法享受宪法和法律中的各项民主政治权利,  那么纳税不光荣!

    “还利于民”是政府的应尽的职责,税收的用途应是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健和公共服务,但社会现实是公民享受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健还很低!大量的税收被浪费, 公车浪费、公款吃喝消费、公费出国消费、会议浪费、“政绩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浪费……. 还经常指责供养他们的纳税人偷税漏税, 这才是最荒唐、最令人切齿的! 本贴最后由 小梁 于 2010-11-23 11:38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56楼

  • 小梁发表于2010-11-23 01:47|

    “纳税光荣,偷税可耻”听起来很雷人,其实很搞笑!

    这个每天都唱“asia”、“asia”的毛歌星当年就是个偷税大户,她会可耻吗?她活得不知多滋润!

    纳税人,光荣吗? 月月交税, 连张税单都没有!光荣在那?

    国家所有的领域中,收了款而没有给付款方任何单据的,就只有税务部门了。

    举报 回复

    # 57楼

  • 老油发表于2010-11-23 16:21|

    小梁(2010-11-23 01:15 )  # 56楼  
    每一位纳税的公民同时享有控制和监督税收使用的权利,但是这种最基础的知识却不为大多数官员和纳税人所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梁的说法有法律依据吗?你能说说纳税人如何控制税收吗?

    监督政府的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公民的权力不以纳税与否和多少来界定。

    也许监督政府的某个公民就是纳税人,但他行使的只是公民权而不是纳税人权。就像一个有驾照的医生看病的时候行使的是医生的权利而不是司机的权力一样。

    无条件去做才叫义务。

    你有义务服兵役,但不等于有权力控制军队;

    你参与了义务植树,但不等于有权力控制你植的树;

    你有义务赡养父母,但不等于有权力控制父母;

    ……

    那么纳税人有什么权利呢?作为纳税人的权利仅仅局限在与纳税相关的环节上,能监督的也是税务人员的行为。

    作为一个公民的纳税人还有享受政府所提供的所有服务的权利。理论上说纳税人所尽的义务肯定要比享受的服务要大,只有这样,非纳税人才有享受政府服务的可能,政府也才有积蓄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纳税人是光荣的。

    纳税人有纳税的义务,与之相对的权利是政府征税的权利;

    政府有义务接受监督,与之相对的权利是公民监督政府的权利。

    这就体现了事物的本质:政府代表公民向纳税人征税。如果说是政府代表纳税人向纳税人征税,那就是一大笑话了。

    当然,我说的只是道理,至于现实中的人不讲道理,那不是道理的错。

    总而言之,只要不把公民等同于纳税人,问题就清楚明白了。 本贴最后由 老油 于 2010-11-23 21:04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58楼

  • 放大镜发表于2010-11-23 21:14|

    http://www.chinatax.gov.cn/n480462/n480483/n480565/1003325.html

    中国新闻周刊:雷颐:每天“买东西” 你我都早已是纳税人


    --------------------------------------------------------------------------------

    2004年04月13日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文/雷颐

      大多数人只知道自己几乎每天“买东西”,不知道买东西时实际也在纳税。所以,我们都早已是纳税人。

      由于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其实一直就是“纳税人”,所以更谈不上有“纳税人的权利”意识。而这种常识的普及,正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

      北京的王府井书店,是一家不同寻常的书店。它的不寻常在于,与一般书店、商店不同,王府井书店与国际流行作法接轨,在购书小票中将价款金额与税款金额分列。如买标价100元的图书,小票清楚标示其中价款金额为87元,税款金额为13元。它实际提醒你,你交书款时实际已纳了税(电子、音像制品要交的税更多),也就是说,在你买书的时候,已是“纳税人”了。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名为“我们都是纳税人”的文章,认为王府井书店这样做值得称赞、重视,更值得推广。因为纳税人意识和随之而来的纳税人权利意识的普遍自觉不是朝夕之功,须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但愿全国书店、商店的“小票”都能尽快如此将“价款”与“税款”分列,时时提醒人们:“我们都是纳税人”。

      后来,南京的金润发超市也仿效了这个作法。在新千年到来之际,金润发超市在给顾客的购物上也将税款与商品价格分离,即标出商品单价、销售金额、税率和所付税金,使消费者对自己所购商品的真实价格、所缴税款金各种信息一目了然,明白自己在购物时已缴了税,也是“纳税人”。但他们的作法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尴尬。消费者对这一片“苦心”并不领情,反而提出消费者买东西为什么还要纳税?

      有报道说,“有的人说超市将本该由企业缴的税转嫁到了消费者头上,要超市说清楚,结果发展到顾客吵闹,影响了超市的购物环境,最后超市不得不取消了这一有利于纳税人的重大举措。”

      令人感到遗憾甚至悲哀的是,不久前我到王府井书店买书时发现,这家书店的购物小票竟也从“国际惯例”改回“中国特色”,取消了货款与税款分列。当我问收银员为何这样改变时,他们回答说:“不清楚,可能是总有顾客来问书店为什么也收税吧,怪麻烦的。”

      这一情况说明,在中国,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购物时实际已经在纳税,不能不令人遗憾。或许,这也是我国的“国情”之一。我国一直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此“税”被隐蔽在商品的价格之中,所以大多数人只知道自己几乎每天“买东西”,不知道买东西时实际也在“纳税”。其实,家家户户每天每日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水电气,只要是买来的,不是偷来抢来的,就同时在纳税。在现实社会中,几乎已经没有任何东西能完全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人们或多或少都要购买自己不能生产的消费品。所以,我们都是纳税人。

      由于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其实一直就是“纳税人”,所以更谈不上有“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因此,要有纳税人的权利意识,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就是纳税人。本来已经在长期纳税,却浑然不觉,哀莫大矣。

      由于不知道几乎所有公民都是纳税人,才会产生那种只有交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大款”才是“纳税人”的错误观念。更严重的是,这种错误观念相当普遍,甚至不少“有识之士”也如此认为,因此才会对“政府要为纳税人服务”的提法产生误解,批评这是要政府只为“大款”服务。

      将商品价格与税款分离的小票,确有助于克服这种错误认识。而购物小票“列项”变革的一波三折,说明要让人们知道自己几乎天天购物时已经向国家纳税还真不容易。

      进一步说,政府是公民出钱购买为自己服务、政府是靠广大纳税人的税款养活,因此政府要为广大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是政府最基本的义务,是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和要求;纳税人自然有权监督政府,保证税款不被挥霍浪费、更不被中饱私囊,有权知道税款的详细用途,有权对税款的用途发表意见,有权对税种的设立、税率的变动提出意见,有权对政府的服务评头品足……这些非常重要的基本常识,一时却很难成为多数公民的“常识”。

      这种常识的普及,正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而只有日常生活日复一日地对此“默训”,才能使此“常识”的普及有“润物细无声”之效。

      奥地利思想家哈耶克说得好:“自由往往依凭于平凡之事项,而且那些热望保有自由的人士,也必须通过其关注公共生活中的俗世事务,以及通过随时努力去理解那些常常被唯心主义者倾向于视为一般甚或低级的问题,来证明他们对自由的真诚。”

    摘编:小静

    举报 回复

    # 59楼

  • 老油发表于2010-11-23 23:03|

    岂不是同一个税有两个纳税人?有没有法律依据?没有的话就是胡扯。

    我理解的纳税人必须是真名实姓的具体单位或个人,这才是法律意义上的纳税人。

    不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的义务不是义务,不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的权利也不是权利。

    如果是非法律意义上的纳税人,那就是空对空、没意义的文字把戏。

    就像人民大众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类的话,说说可以,而作为具体的平头百姓不能就此可以大摇大摆地到公仆的办公室发号施令。 本贴最后由 老油 于 2010-11-24 08:31 编辑过。

    举报 回复

    # 60楼

回复

最近发表

更多》